军校“怼脸直播”中学生,要给隐私保护“留点脸”
发布时间:2025-08-30 05:24 浏览量:1
当下,全国部分中学、中职学校开始进入军训季。8月27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投诉,部分学校官方账号将镜头对准军训学生“怼脸直播”。该帖引发了网友讨论,评论区留言超过三千条。封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短视频平台有不少民办学校进行此类直播,且画面未作任何处理。
(8月29日封面新闻)
军训季来临,多所民办学校官方账号将镜头对准学生“怼脸直播”,未做任何隐私处理,甚至应网友要求呼喊学生名字、特写其窘迫神态。这种将未成年人当作“流量工具人”的行为,不仅让学生陷入被围观调侃的尴尬,更触碰了法律红线与教育底线。学校的核心职责是“育人”,而非“博眼球”,军训直播必须给隐私保护“留点情面”,守住教育的温度与法律的边界。
从汕头市潮南区深溪明德学校到运城市新康学校,多所学校的军训直播中,未成年人清晰的面容、紧张的神态被无遮挡地呈现在数万网友面前,评论区的调侃与评头论足更是让学生尊严受损。有学生回忆“被大声叫名字拍特写”的尴尬,也有网友直言“看到同学窘迫模样被围观,很不适”——这哪里是“记录军训生活”,分明是将学生的隐私与尊严当作吸引流量的“筹码”。
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已涉嫌违法。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受法律特殊保护,“怼脸直拍”暴露面部特征等敏感信息,违反“最小必要”原则;《民法典》明确肖像权需经本人及监护人同意,学校未经许可公开学生特写,构成肖像侵权;《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将面部信息列为“敏感个人信息”,处理需单独取得监护人书面同意。部分校方以“平台未提醒违规”为由辩解,实则是对法律规定的漠视,更是对学生权益的不负责任。
学校为何执着于“怼脸直播”?从“在线人数五六万”的表述中不难看出,背后是对流量的追逐——或许是为了账号涨粉,或许是为了完成考核。但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而非“流量变现”,当学校把镜头对准学生的窘迫神态,把未成年人的隐私当作博眼球的素材,本质上是忘记了教育者的核心职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的观点一针见血:“军训是严肃的教学活动,应像课堂直播一样重视隐私。”课堂上不会有人未经允许直播学生听课状态,军训作为校园教学的一部分,为何要沦为“围观现场”?部分学校将“育人”抛诸脑后,用学生隐私换流量,不仅会让学生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更会传递“隐私可以被随意侵犯”的错误价值观,对未成年人成长造成隐性伤害。这种“流量至上”的做法,早已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军训直播并非不可为,但必须守住“隐私保护”与“教育初心”两条底线。若学校想记录军训生活,可采取“全景拍摄方阵、模糊个人面部”的方式,既展现集体风貌,又保护学生隐私;若需拍摄个人,必须提前征得学生及监护人的书面同意,杜绝“突然怼脸”“应网友要求找人”等行为。此外,教育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学校官方账号的规范,明确直播行为的红线,对侵权行为及时叫停并追责。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保护伞”,而非“流量场”。“怼脸直播”看似是小事,实则暴露了部分教育者对隐私保护的忽视、对教育职责的懈怠。希望所有学校都能从此次争议中吸取教训,摒弃“流量思维”,回归“育人本位”——让军训成为锻炼学生意志的课堂,而非吸引眼球的“直播秀”,这才是对学生权益的真正尊重,也是教育应有的温度与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