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被囚50多年,从哪得来亿万家财,最后遗产为何全捐了美国?
发布时间:2025-08-30 05:17 浏览量:1
张学良,1991年在夏威夷说出拥有2.5亿财产这件事儿,没一点含糊。他当时已经84岁,被放出来没几年,蒋介石早已去世。有人说他最后定居美国夏威夷,是因为这里气候宜人,生活节奏轻松。其实也说不上有多浪漫,这种转身更像一种被命运赶到角落的无助。他习惯了软禁生活,突然自由了,真不知道要干点啥。有点像小朋友放学回家,茫然失措,手足无措。
有时候你得承认,夏威夷的温度跟东北的冰天雪地不是一个调调。张学良嘴上常说自己亏欠东北,心里头的乡愁说不清道不明。可东北变了,熟悉的土地早不是少年时的模样。台湾也难让他安家落户,毕竟,54年软禁没把人活活憋疯,那都是熬出来的。美国,尤其是他妻子和孩子都生活过的地方,多多少少给他留下了些痕迹。这里有点盼头,未来不是不可期的样子。
大家都以为这么有钱的少帅,死后家产肯定分给亲戚。偏偏他把2.5亿遗产全捐给哥伦比亚大学。要说奇怪还真怪,哥大是美国唯一设有汉学研究的大学。这种选择让人发蒙,怎么想都觉着不对劲——难不成是想为中国文化出份子钱?哥大建了“毅狄书斋”,用张学良号和妻子赵一荻的名字组合起来。挺别致,一点不敷衍,这里面多少藏了些情感。
晚年张学良说自己这辈子就想为中国文化再尽力最后一下。他死磕捐款也不是一时脑热,其实是一种文化坚守、或者说自我救赎。有些人骂他卖国贼,有些赞他民族英雄。时间一长,舆论都会变味。西安事变囚禁半个世纪,还能用自己的方式为文化传承搞点事,怎么都让人挺佩服。又有谁能分清楚他心里的纠结,到底想证明啥?救赎还是自我放逐,这一笔说不完!
现在,很多中国留学生去“毅狄书斋”翻看文献都会想起少帅的名字。“精神财富”这个词儿让人很无奈吧,挺抽象,其实放到张学良身上,是用行动拍板定音的。每当有人提起都觉得有点心酸,真就是历经坎坷之后,还能留下一些什么东西,那值得反复琢磨。
细琢磨张学良的一辈子,不只是家族风光。他身后站着两个女人,于凤至和赵一荻,这段故事说起来有点苦涩。于凤至,原配,赵一荻,后来陪伴了他大半生。不管怎么讲,西安事变之后,俩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命。于凤至被查出乳腺癌,只好去美国治病。两人,一个在台湾,一个在美国,见一面都难于登天,简直就像隔着两重天。
没事的时候,你总会想,于凤至有没有可能彻底放下一切?她在美国,病中不忘投资赚钱,把钱投进股市和房地产,还跑去好莱坞山顶买了两套别墅。网上查查,好莱坞山顶是哪个档次的地方就知道,都是电影明星扎堆住的,房价高到离谱。她想等老公获得自由,就一起安度晚年。结果现实太扎心,愿景全是泡影。
这样看,蒋介石给张学良的痛苦远不止眼前。蒋有种软硬不吃的性子,谁也不好惹,还有点记仇。他派人跑到美国给于凤至送离婚协议,于凤至一边哭一边签字。她明知这样才能让丈夫日子好过点,没有别的选择。协议不过是表面文章,心里还把少帅当回自己的丈夫。
另一边台湾,赵四小姐一直陪着张学良。要是没有她,这54年软禁估计没人能熬下来。两个人,日夜相处,却像一个囚犯跟一个看守。于凤至守着空豪宅,赵一荻守着放不走的自由,这日子,不知道跟谁诉苦才合适。
想想,不管是停滞的岁月,还是无尽等待,俩女人都在各自的方式守护同一个男人。半个世纪的孤独,传奇故事远没有电视上演的那么轰烈,日子磨得只剩下琐碎。但你说她们苦吧,又好像从没怨过谁。有些事就这样的奇怪,旁观者心疼,她们倒是认真又笃定。
张学良那会一天到晚穷得只剩希望。有人觉着倘若没有这两个人一直陪伴,少帅的故事早就到此为止。说来有点矛盾了,有人觉得爱情力量巨大,可也有人否认爱情能够拯救一切。算是各执一词,这道理,张学良可能自己也没完全明白!
至于张学良人生里的大转折,不得不记笃1996年西安事变那夜。蒋介石年纪已不小,翻三米高围墙,差点摔得半死。谁能想到,堂堂领袖就这么狼狈地被自己人劫持。现场当时很闹哄,围墙相当于一层楼高,这种事只有电视剧情节才演过。
张学良跟杨虎城算是被逼到绝路。当时东北被日军拿下,成立满洲国,华北也即将落入日军控制。蒋介石不管这些,只认准剿共的线路。张学良多次劝蒋统一抗日,不听。最后只能兵谏,情势紧迫,动静闹大。各方势力都盯着,国际上日本、苏联都搅在一起,国民党内部也一锅粥。宋美龄救夫心切,何应钦则动心机想趁机上位。
最后还是周恩来、宋美龄各自使力,才把事儿抚平。共产党也果断联合抗日,才有抗战的后续。然而蒋介石的记仇不是盖的,表面和解,其实心里早就打定主意秋后算账。张学良破坏了自己的计划,这口气怎么可能咽下?等到有机会,马上把张学良关起来,还把杨虎城杀了,晚年报复到底。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你说张学良做对了还是错了?如果西安事变没发生,抗战还能打吗?有人觉得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但其实说不清。统一战线改变了抗日格局,可牺牲也太大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结局让人不忍直视。这里观点吵来吵去,谁也不能说自己完全明白内情。
张学良的巨额财产,其实一大半是靠他爹张作霖硬拼出来的。张作霖小时候家里穷,父亲还被打死,生活惨淡到夸张。干过木匠、兽医、卖烧饼,后来靠上山当土匪,背景都不是正统的。记者问他学历,他说“绿林学校”,还真没撒谎,整整四年土匪生涯。
但张作霖打仗厉害,后来被清朝招安,从剿匪变成了官军,而且还转得挺顺。日俄战争,他先投靠俄国再转日本,军队越搞越大。生意头脑了得,不满足当官,还涉猎实业、教育。搞过煤矿、纺织、大学,东北经济飞快发展,税款都留在奉天。越干家底越厚,财产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等父亲去世,张学良顺理成章继承家业。古董、田产都是硬货,大额产业投资基本没少。说这家业从苦难拼出来,倒也一点不假。结局却是美国收走了钱,好像整段财富历史都转了个圈。这逻辑说起来怪,硬要找个完美理由也说不明。有人觉得命运太捉弄,也有人觉得时代就是这样,不该多说。
说起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婚姻,细节说起来丰富。有段子说,于凤至家里头于光斗帮过张作霖,才成了这门亲事。当时张作霖还不算江湖大佬,于光斗凭着商人本能毫不犹豫借钱。他们这对夫妻也不是被动等着被赐婚,女方开口说要先相处再结婚,但张家一口答应“一生只爱一人”。
这段关系先恩后情,后面却全靠双方努力加持。于凤至投资眼光比很多人强,在美国包下别墅等着丈夫,就希望有天能团聚。没想到政治局势一变,团聚成了奢望。她到死都没怨过张学良,还留下遗产给他,心里一直认定那是自己的丈夫。
他们的故事中有点前后矛盾。张学良的背叛被人痛骂,他又用行动写下另一种坚守;这笔财产来得曲折,最后捐给美国,怎么都觉得不完美。有时候分不清,这种纠结到底是个人选择还是时代逼出来。有一点说得准,爱情和金钱能够决定命运,但也许有的人活了一辈子,还在问“值不值”。
这就是张学良的故事,有遗憾、有辉煌、有被迫和自愿,也有放弃和坚守——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一段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纠结。历史从来没有唯一答案,每个人都只是在自己的时代里,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 上一篇:军校“怼脸直播”中学生,要给隐私保护“留点脸”
- 下一篇:中再资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