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抗联英雄群像:《归队》以历史真实铸就铮铮铁骨

发布时间:2025-08-30 09:29  浏览量:1

林海雪原深处,一支与主力失联的东北抗联小队,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周旋,只为完成“归队”的使命……由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剧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项目热血归途群像剧《归队》近期在CCTV-8黄金强档和腾讯视频同步开播,剧集还联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哈尔滨市尚志公园、兆麟公园、哈尔滨博物馆等地开展了《归队》放映活动周。

《归队》以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事迹为创作蓝本,聚焦一支在战斗中与主力部队失散的小分队,展现队员们在敌人重重围困下克服艰难险阻、重新集结的历程。通过平凡战士的个体视角,还原了那段充满艰辛的抗战岁月,彰显了抗联战士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命韧性与理想信念。

《归队》细腻刻画了抗联战士面临的生存挑战。剧中,多处细节真实再现了当时的艰苦环境:排长鲁长山(老山东)在马粪中寻找未被消化的玉米粒果腹;队员们分食仅存的一块干粮时,分了一圈还有大半个,每个人都只取一小口,将生存的机会让给战友。无数这样真实的细节汇聚成艰难的“归队之路”,抗联战士的信仰与信念令人动容。

据了解,剧组是深入长白山腹地进行实景拍摄,这些极具冲击力的写实场景并非艺术夸张,而是对历史真实的还原。正是在这种超越常人极限的生存考验中,“忠于信仰、牢记使命”的抗联精神得到了生动诠释和当代传承。

此外,《归队》在视觉呈现上也在最大限度追求真实。制作团队在东北抗联曾经战斗过的区域搭建实景,对服装的破损程度、人物身体的创伤痕迹等都严格考究,力求贴合每个角色的身份背景和所处环境。

演员们不仅在外形上最大限度贴近角色,更通过含蓄而富有张力的表演,深入刻画了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情感世界。胡军塑造的鲁长山(老山东)刚毅果敢,又不失温情细腻;李乃文诠释的汤德远怀抱理想信念,却在家庭情感中面临两难;蒋欣饰演的酒馆老板大阔枝,表面上与各方势力交好,展现出圆滑的处世智慧,但在关键时刻,却毅然选择救助抗联战士。这些角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生英雄”,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会饥饿、会恐惧、会犹豫,也会在绝境中迸发出惊人生命力的普通人,这样立体的群像塑造打破了英雄的符号化形象,回归“凡人本色”反而更加真实可信。

《归队》采用贴近普通人的叙事方式,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情感联系,拉近了当代观众与抗战历史的距离。剧集突破传统抗战题材的叙事模式,以小人物视角,展现了一群失散的抗联战士如何在极端环境中挣扎、求生、相互寻找的过程。

归队,显然已经超越了军事术语的范畴,而是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正如战士福庆在病中对战友的嘱托:“到牡丹江松林镇找到八棵松,把我的名字刻上去,这样我就是死了也算归队。”八棵松,正是精神的坐标、灵魂的归宿。

剧集通过多条叙事线索并行展开,打破了常规的“前线作战”模式:鲁长山(老山东)与田小贵在山林中的求生之路;兰花儿在逃亡途中与匪帮的相遇;高云虎与福庆在淘金场的艰难挣扎;汤德远独自与自然和敌人的周旋。

这些线索虽然独立发展,却因“归队”这一核心使命而紧密交织,增强了剧情的张力与悬念感,也让战争呈现不再局限于战场上的厮杀,而是延伸至普通人生活中的每个选择、每口食物、每次生死离别。

《归队》用对历史的尊重与细腻的艺术表达,让抗联精神在贴近现实的叙事中获得当代观众的共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部抗战题材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在绝境中如何坚守承诺、寻找精神归属的信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