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怪现状到底是谁造成的
发布时间:2025-08-30 10:57 浏览量:2
教育怪现状到底是谁造成的
原创 行者殷涛 行者殷涛
2025年08月30日 09:59 云南
临近开学,县管校聘落下帷幕,又是几人欢笑几人哭。
老教师成为“弃子”,老实人“背锅”,怀孕女教师被调往偏远学校,埋头教课的人比不过擅长“做材料”的人。
一个让教师合理流动的政策变成让人叹气流泪的糟心事。
从双减到双休,改革风暴里沉渣泛起,庄严帷幕后上演着若干滑稽剧。
不让给孩子排名,却给老师排名
明令禁止给学生成绩排名,理由是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转头却将教师按成绩高低排座次,还跟评优评先、轮岗交流绑在一起。
教育者小心翼翼呵护学生自尊,自己却被排名的枷锁勒得喘不过气。
校长大会小会发号施令,口头禅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只要出问题,这些远离讲台的判官,就将问题归咎于教师的“不努力”。
喊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将“唯分数论”的镣铐,从学生脚踝转移到了教师脖颈上。
家校合作变成家校对立
家校合作本应是教育的“双引擎”,却变成家长的“甩手掌柜”与学校的“无限责任”游戏。
部分家长以“工作忙”为由将教育职责全盘推给学校,孩子成绩下滑、习惯不良,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身缺失,而是指责教师“不尽责”。
动辄12345举报,有关部门不问青红皂白,要求老师详尽答复,直到家长满意;而对于虚假举报,侮辱打骂,有关部门则置若罔闻。
更荒诞的是,学校为了所谓和谐稳定,也默认了这种责任转移。
要求教师对家长诉求有求必应,对家长信息限时回复,周末节假日也要随时待命。
长此以往,教师疲于应付,心灰意冷不想作为,相向而行变成背道而驰。
专家不上课,却输出各种模式
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远离一线的“专家”占据舆论高地。
这些多年未沾染粉笔灰的人,凭借会议室里的头脑风暴和文献堆砌,炮制出一套套“看起来很美”的教育模式。
这些空中的理论和模式,披着创新的外衣,常常背离了教育实际。
而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输出正构建起一种危险的话语霸权。
专家凭借学术光环和身份影响力,将未经实践检验的模式强加于教育现场。
一线教师在应付日常教学的同时,还要被迫应对各种“创新改革”,疲惫不堪。
呜呼,教育沦为收割名利的工具,课堂成了为“专家”站台的试验场。
门外汉执掌“生杀大权”
在一些地方,教育局局长和校长跨行业转岗已不鲜见。
转岗干部凭借行政职级而非专业素养上位,“外行指导内行”就成必然。
对学校事务“拍脑袋决策”,对教育政策朝令夕改,用行政指令碾压教育规律,用功利目标扭曲育人本质。
这些缺乏教育专业背景的管理者,用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管理替代个性化培育,用KPI考核建构教师评价体系,学校沦为了“教育工厂”。
当教育的专业性根基被动摇,摧毁的是孩子的成长可能性。
喊着“优质均衡”,分着三六九等
重点小学、热点初中,已成各地熟悉而刺眼的风景。
本应享受平等教育的孩子,被隔离在一个个不同的门背后。
以“分层”与“筛选”之名,将稚嫩的生命粗暴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
学区房热潮,条子生上位,资本与权力的暗涌悄然改写着教育公平的底色。
教育一旦背离普惠众生的初心,就异化为制造阶层固化的机器。
不输在起跑线,却累死在起跑线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已成了深入人心的“正义宣言”。
从孕期的“胎教启蒙”,到学前的“双语特训”,再到幼小衔接的“全科冲刺”、小初衔接的“超前补习”。
一波波以“为孩子好”为名的教育焦虑,正以“诲人”之名行“毁人”之实。
本该在田野奔跑、在绘本里做梦的孩子,被塞进一个个补习班,清晨背单词,傍晚练奥数,周末赶钢琴课。
他们眼里的光亮已经消失,少了天真烂漫,多了疲惫麻木。
睡眠不足、情绪倦怠,心理压抑,“生无可恋” 成了部分孩子的真实状态。
个别不堪重负的孩子,以极端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不输在起跑线” 的执念变成“累死在起跑线”的悲剧。
这场以爱为名的“内卷竞赛”,已偏离了教育初衷,黑色赛道上血泪斑斑。
说着最狠的话,办着最软的事
教育部门的政策,总是应时而出,从天而降。
招生季严令禁止“掐尖招生”,开学后强调 “减轻课业负担”,放假前更是明令整治 “假期违规补课”。
文件措辞严厉,常冠以“史上最严”之名,三令五申尽显决心。
而事实上,违规招生依旧明目张胆,学生课业负担未见实质减轻,假期补课换个形式便重出江湖。
乱象丛生,监管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举报电话打爆了也是装聋作哑。
久而久之,严厉的政策沦为“聋子的耳朵”,不仅未能肃清教育环境,反而让基层违规行为愈发猖狂。
师生和家长的心,一天天寒下去;民众对教育的期待,渐渐变得漠然。
教育的圣地,上演着种种怪现状,乃至见怪已不怪。
育人的殿堂,竟沦为权力的修罗场、功利扎堆的名利窟、责任推诿的甩锅站。
教育的初心被碾作齑粉,鲜活的灵魂在缝隙里苟延残喘。
若任其沉沦,教育终将变成制造“精致利己者”的流水线;而被摆上祭坛的,则是我们的孩子。
新的学期已至,教育,会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