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形机器人 “破圈” 狂奔:百台订单落地、多场景干活,万亿市场曙光已现

发布时间:2025-08-30 12:39  浏览量:1

人形机器人未来已来

当人形机器人能在零售门店精准拣货打包、在智能制造场景高效搬运协作,甚至走进文旅场馆化身贴心 “向导”——2025年,曾经只停留在实验室里的 “科技想象”,正加速蜕变为产业落地的 “现实图景”。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多地已密集释放支持信号,通过专项补贴、场景试点、产业链协同等政策举措,为人形机器人的突破性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而在市场端,8月登场的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重磅活动,更让行业热度再攀新高:参赛的人形机器人不再局限于 “走两步、摆姿势” 的单纯炫技,而是凭借 “贴近人类动作逻辑的灵活性”“适应复杂环境的交互能力” 圈粉无数,比如在运动会的场景测试中,部分机器人能自主避开障碍物完成物料转运,在大会的展示区,甚至能与观众完成简单的服务类对话,彻底跳出 “技术玩具” 的标签,快步迈入 “实用化、能落地” 的新阶段。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随着头部企业交付量突破百台、中试基地产能拉满,技术突破持续加快、量产进程不断提速、成本逐步下降,这个被预测将超越汽车和手机的万亿赛道,不仅在科研教育、智慧物流和商业零售等更多场景扎根,更正式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量产的关键拐点,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未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靠近。

PART.01

比拼订单 拓展场景

当下,人形机器人企业正以 “交付量” 和 “场景拓展” 为核心展开竞争,产业落地节奏显著加快。

自今年 6 月启动量产后,松延动力仅用 6、7 两个月便实现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突破百台。该公司首席财务官韩深任表示,团队正持续提升交付能力,现阶段订单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展览展示及文旅导览领域,未来将进一步聚焦细分场景,实现精准突破。

为应对订单增长需求,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全力建设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与应用验证产线。“基地内已建成一条年产能 100 台套的生产装配线,满负荷运转时产能可超 200 台套,能充分保障当前订单快速交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机器人及核心部件研发中心主任王洪武透露,若后续订单量大幅增长,公司还将规划专属生产线,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供应奠定基础。目前,中电科的目标场景聚焦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未来技术成熟后,业务范围将延伸至特种应用领域。

银河通用则走在了场景落地的前列,其人形机器人已率先在商业零售、工业制造、康养、文旅等领域实现实际应用。以零售场景为例,该公司联合合作伙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可让机器人参与拣货、打包等环节,帮助门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我们在全国布局了多个研发中心,为规模化落地提供支撑。” 银河通用政府事务负责人曾辉表示,现阶段公司以企业端应用为主,重点发力商业、工业场景,零售、工厂分拣、智能物流是优先落地领域;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还将探索消费端应用,推动机器人真正走进普通家庭。


PART.02

产业爆发式增长已现曙光

业内对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普遍看好,多位专家及企业负责人预测,这一赛道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超越汽车、手机的万亿级产业。

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给出明确预期: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产值将增长10倍;约六年后,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0万台级,对应千亿级市场空间;未来10年,其市场规模或将超过当前所有工业机器人总量,跻身万亿级产业行列。

“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分水岭。” 韩深任认为,只有具备交互能力、实现量产且稳定运营的企业,才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立足。在他看来,具身智能作为未来替代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将在更多细分场景发挥实际价值。

王洪武则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 “继汽车、手机后的下一个普及型智能移动终端”。他坦言,人形机器人全面融入生活仍需时间,但从当前发展态势看,其正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随着技术突破与应用规模扩大,市场爆发式增长的拐点已不远。

觅途咨询・具身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淼进一步梳理了产业发展节奏: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 “研发验证 - 小批量试制” 阶段,快速推进至 “2025年头部企业实现百台、千台小批量产;2026年开启行业量产元年;2030年进入商业化元年” 的新阶段,整体进度超出预期。他分析,投资热度攀升、客户需求释放、典型场景驱动等因素共同推动产业加速,而供应链国产化节奏加快,不仅能显著压缩成本,还能提升供货韧性。

“未来3-5年,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仓储 / 特种巡检、康养与商业服务领域分阶段落地。” 王淼指出,产业将遵循 “场景优先、数据累积驱动模型迭代” 的路径发展,短中期内在特定工业场景可形成百亿级市场机会,全场景布局后更具备万亿级想象空间,“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是唯一能接近电动汽车量级的赛道。”


PART.03

突破量产能力和技术瓶颈

尽管人形机器人发展势头迅猛,但要实现大规模实际应用,仍需突破关键技术、数据、供应链、产业生态、商业模式等多维度瓶颈。

在王洪武看来,关键技术未完全突破是当前最核心的问题。人形机器人产业亟需在机械结构、运动控制、交互操作、智能决策等核心领域实现进一步突破,才能提升机器人的适应性与实用性。

韩深任则聚焦数据与模型难题。他认为,行业需加快解决数据成本高、泛化模型不足的问题,让机器人能在更多场景提供功能性价值;同时,企业应共同拓展增量市场,避免陷入不必要的低水平竞争。

曾辉的观点与此呼应,他表示,缺乏足够的通用大模型支撑,导致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难以完全自主工作;而大规模、高质量的机器人学习数据短缺,进一步制约了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与应用拓展空间。

王淼补充道,高质量、带标签的真实工况多模态数据获取成本高,且存在 “场景孤岛” 问题,导致模型难以适配多工况场景;此外,人形机器人在跨场景、跨对象执行长期链路任务时的泛化能力不足,影响了其在实际工况中的落地成功率。供应链方面,尽管部分零部件国产化加速,但关键零部件仍存在供应瓶颈。

除技术与供应链外,商业化路径不清晰也是一大痛点。王淼指出,当前需求场景、产品功能设计与商业模式存在错位,同时用户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认知与心理预期缺乏客观引导,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商业化进程。

PART.04

共建产业生态呼声高

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业内人士从政策支持、市场竞争、企业定位等多个维度呼吁共建良性产业生态。

王洪武提出三项具体建议:一是强化财税激励,对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企业及应用落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专项补贴,鼓励其加大技术攻关与应用验证投入,加速产业孵化;二是引导良性竞争与差异化发展,避免企业陷入低水平 “内卷” 与价格战,通过政策引导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在不同技术路径、应用方向上创新,而非依赖资源优势恶性竞争;三是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相关部门出台技术、安全、性能、交互操作等领域的行业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明确指引。

曾辉建议,政策应更聚焦具备应用落地能力的企业,通过研发资金支持、示范场景搭建等方式,帮助这些企业快速迭代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警惕 “一哄而上” 与过度炒作,以标准引领和应用导向推动行业稳健发展。

王淼则从企业角度给出建议:人形机器人企业进入市场前,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找准产业链定位;开展新业务时,要综合评估市场空间、利润水平、竞争格局、技术迭代趋势及目标客户画像,选择适合自身的赛道,避免盲目跟随资本泡沫而失去发展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