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带自闭症孩子去这两个地方,接地气、通天灵,醒脑开窍变机灵!

发布时间:2025-08-30 16:03  浏览量:1

孩子自闭症——有的叫名字没反应,眼神不与人对视;有的只认固定食物,对周围动静毫无察觉;家长们急得团团转,总问除了吃药、做训练,日常还能做些什么。

其实不用找复杂法子,带孩子多去两个地方就有用,一个是菜市场,一个是公园,看似普通,却能帮孩子接地气、通感官,慢慢醒窍变机灵。

不少人觉得菜市场吵吵嚷嚷,可对自闭症孩子来说,这里满是 “活” 的感官刺激 —— 耳边有商贩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对话声、剁肉的咚咚声,鼻子能闻到青菜的清鲜、水果的甜香、鱼虾的腥味,眼里能看到红的番茄、绿的黄瓜、活蹦乱跳的鸡鸭。

这些对普通孩子是日常,对自闭症孩子却是难得的 “感统滋养”。

很多自闭症孩子长期待在单一环境里,感官像被 “关” 起来,对外界反应越来越迟钝。去菜市场不用久,每次10到15分钟就好。

先从外围的水果摊、面包店开始,这些地方气味温和、色彩鲜亮,孩子容易接受;再慢慢往里走,家长可以轻声描述:“这是苹果,红通通的,摸起来滑滑的”“这是小鱼,在水里游呢”。

别强迫孩子回应,重点是让他 “接触”—— 哪怕只是多闻一口香味、多看一眼颜色,都是进步。时间长了,有的孩子会对熟悉的吆喝声有反应,有的会主动拉着家长去看常去的摊位,感官慢慢就打开了。

不是让孩子去玩滑梯秋千(这些偶尔玩也可以),而是带他接触自然 —— 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小鸟的叽叽喳喳,阳光洒在身上的暖意,脚踩在草地上的柔软,甚至雨后泥土的腥气。

这些都是最真实的、非语言的刺激,能帮孩子连接 “天地之气”。

中医讲 “天人相应”,人本就该在自然里生长,感官和神经本该是开放的。可自闭症孩子常处于 “自我封闭” 状态,对外界不敏感。

多待在自然里,就像给他们的感官 “松绑”。每周去1到 2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带孩子摸一摸粗糙的树皮,捡几片不同形状的落叶,蹲下来看蚂蚁搬家,听一听水流的声音。

家长不用急着教孩子说话,先让他 “感受”—— 感受风的凉、草的软、鸟叫的脆,慢慢唤醒他对世界的感知。有的孩子一开始怕陌生声音,那就从公园门口待起,一次多停留一分钟,循序渐进,总能适应。

之前接诊过一个 5 岁的男孩,确诊自闭症后,不说话、叫名字不看,平时不爱动,只吃白米饭和鸡蛋,大便还干。家长说在家教说话、做训练,进步特别慢。

我看他面色偏黄,舌头淡,舌苔薄白,脉也细弱,辨证是心脾两虚、痰浊阻窍,就开了益气聪明汤合二陈汤加减 —— 用党参、黄芪补气血,白术、茯苓健脾,远志、石菖蒲开窍,半夏、陈皮化痰,再加上酸枣仁安神,炙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同时我特意嘱咐家长,每周带孩子去两次菜市场,从水果摊开始适应;再去两次公园,多接触草木自然,家里也少让孩子看手机电视。

三个月后复诊,家长特别高兴,说孩子现在能指着想要的东西表达需求了,去菜市场会主动拉着往水果区走,在公园还能蹲下看蚂蚁,偶尔会伸手拍一拍树叶。虽然话还不多,但眼神明显活了,对外界的反应也快了不少。

其实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日常的感官滋养和药物调理同样重要。

菜市场的烟火气能帮他感知 “人间热闹”,公园的自然气能帮他打开 “感官通道”,这些简单的陪伴和引导,慢慢积累下来,就能帮孩子一点点走出封闭,找回对世界的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