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红中国制造2025,工业0.5都没搞明白的印度,想整个工业5.0玩玩
发布时间:2025-08-30 17:00 浏览量:1
总觉得中国行我也行,爬都爬不利索就想学人家飞了。眼红中国制造2025搞得太红火,连工业0.5都没搞明白的印度,居然也想学人家整个工业5.0玩玩。
如果“自我感觉良好”这玩意也有度数的话,那么由低到高划分,除了常规的轻度、中度、重度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再加上一个“印度”。眼看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即将圆满收官,一系列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一些国家的心态也开始变得微妙起来,印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连工业化的基础都还没打扎实呢,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更加唬人的新概念——“工业5.0”,试图在全球制造业的牌桌上直接跳过前人的所有步骤,一口就吃成个大胖子。
综合《印度快报》《印度时报》等印媒报道,近日,印度教育部创新部门的官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美其名曰“工业5.0”。据印度人介绍,“工业5.0”将超越以自动化和数字化为核心的德国“工业4.0”,重新将“人”置于工业创新的核心,构建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印度人的自信,超乎你想象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印度方面目前已经开始着手规划,宣布2025年为“人工智能年”,并计划为超过4000万印度学生教授人工智能课程,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端劳动力。
但是——凡事就怕一个但是,宏大的愿景并不能掩盖印度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基础。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印度连工业0.5都没搞明白,就嚷嚷着要搞什么“工业5.0”,最后怕不是又得像德国人一样,搞成又一个“工业404”。
拜朔尔茨这帮人的折腾,工业4.0现在都快成工业404了。
默克尔攒下来的那点家底子,不到10年就被朔尔茨和默茨这俩家伙给败坏得差不多了
除了不满对川普的关税制裁之外,印度人之所以突然提出“工业5.0”这么个野心勃勃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巨大成功的眼红。
2015年,当“中国制造2025”这项计划被我们第一次提出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而现在一晃眼10年过去了,在经历了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和技术制裁之后,我们的产业升级非但没有停滞,反而加速前行。
截至2024年4月,“中国制造2025”中设定的260多个目标,至少已有86%得以实现。国产大客机投入商业运营;5G技术广泛应用;造船产能更是超过美国200多倍。
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远超我们的想象
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原计划2025年才实现年销300万辆的目标,结果仅在2023年,中国车企的总销量就已逼近千万大关。这一系列成就,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坚定步伐。
和印度人的“工业5.0”一样,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最早也是以德国为师的。2013年,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概念,旨在通过智能化和物联网技术,巩固其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中国制造2025”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并超越了这一概念,结合自身国情,制定了更为全面的发展路线图。
而如今印度提出的“工业5.0”,则更像是在前两者的概念基础上,试图再次拔高,通过强调所谓的“人本理念”和“可持续性”,在理论上占据一个新的制高点。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奇怪的递进与竞争关系:德国开创概念,中国落实概念并实现超越,而印度则试图通过提出更新的概念来实现“弯道超车”。
然而,概念的先进不代表现实的成功。德国“工业4.0”的现状就是一面镜子。这个曾经的制造业标杆,如今正深陷“去工业化”的泥潭。由于错误地追随美国,切断了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德国的化工、汽车和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均已出现严重裂痕。大众在华市场销量暴跌,博世、采埃孚等巨头纷纷裁员;拒绝华为的5G技术,又使德国在智能化改造方面丧失先机。
工业4.0的概念听着挺高大上,但其实从来都没有落地过
曾经雄心勃勃的“工业4.0”,最终在德国本土沦为了“工业0.4”,并眼看着就要往“工业404”的无底深渊里一头扎进去了。默克尔苦心经营十几年,为德国积攒下来的家底子,现在才经历了朔尔茨和默茨两任接班人,就已经被败坏得不成样子了。现在的德国制造不要说引领潮流了,甚至就连维系自身的工业体系都成问题。
德国作为老牌工业强国的失败,更加凸显出印度“工业5.0”计划的好高骛远。老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印度甚至还没能有效抓住上一轮“中国+1”的产业转移机遇。繁杂的官僚流程、变幻莫测的监管规定、高昂的土地成本和限制性的进口政策,共同构成了在印度投资兴业的巨大“摩擦成本”。
工业5.0看着很美,实际上印度现在连工业0.5这一关都没过
在吸引外资方面,印度的表现不仅远逊于中国,甚至被越南这样的后起之秀超越。富士康与韦丹塔集团高达195亿美元的半导体合作项目宣告失败,多家半导体企业在考察后放弃投资印度市场。即便是暂时成功打入了印度的苹果和三星,它们的产能转移计划也因为各种阻碍而进展缓慢。
现在好死不死又碰上川普的关税大棒,原本以为从中国跑到印度就能天下太平的苹果之流,这下怕不是得把产业链再次转进到美国才行了。出师未捷就接连遭受暴击,印度在这种情况下真的有能力、有毅力逆流而上,在除了中国之外几乎全世界的制造业都在面临不同程度的衰退得情况下,实现华丽的弯道超车吗?
反正我觉得悬,以我对印度人了解,我觉得他们弯道翻车的可能性更大。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跃升,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庞大的高素质工程师队伍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这些都不是你靠编一个新潮的概念就能凭空变出来的。
中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和实实在在的投入。印度在连基本的制造业投资环境都未能理顺的情况下,就空谈所谓的“人机协作”与“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这种行为和缘木求鱼也没啥区别。
在我看来,印度人提出这个“工业5.0”,更像是一场面对中国制造升级和美国关税威胁时的焦虑表演,而不是现实路径的清醒规划。工业不是写论文,靠造词、画饼和喊口号堆不出实实在在的产业链;转型也不是打鸡血,没有定力、耐力和执行力,再超前的概念都只会沦为水月镜花。
我从不怀疑印度人吹牛皮的本事,正如我也从未相信过他们干实事的定力。蓝图谁可以画到5.0,但不是谁都有毅力从0.5的洼地里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都什么时候了,居然还在迷信“中国行,我也行”那套鬼话,一眼鉴定为都是被国际大环境给惯的,让川普再加50%的关税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