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萨达姆的军队几无抵抗,为何最终美军伤亡5万多人
发布时间:2025-08-30 16:19 浏览量:1
说起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那开局可真叫一个快准狠,美军和联军从3月20日一头扎进伊拉克,短短三周多就直捣巴格达,萨达姆的政权像纸糊的一样塌了。
萨达姆的军队呢,几乎没怎么抵抗就散了架,可转眼间,美军就陷进了泥潭,到2011年撤军时,总伤亡数字加起来超过5万,这里面有阵亡的,也有受伤的。
萨达姆这人野心大,但判断力差劲,他本来以为美国顶多来点空袭,不会真的大举入侵,还幻想着能通过谈判保住位子。
结果联军一行动,他的部队就傻眼了。
伊拉克军队总人数估计在38万到40万左右,包括正规军、共和卫队和准军事力量,可装备老旧,士气低到谷底。
长期的制裁让武器弹药短缺,空军海军基本没戏,士兵们服役条件恶劣,很多人压根儿就不想为萨达姆卖命。
联军这边呢,高科技玩儿得溜,精确制导炸弹、夜视设备、快速机动部队,让伊拉克人根本跟不上节奏。
RAND的一份报告基于对前伊拉克官员的访谈,指出萨达姆的战略误判是关键,他低估了联军的决心,还以为抵抗无望就能投降,结果部队一触即溃。
开战头几天,边境哨所的守卫就扔枪投降了,共和卫队在外围阵地试图设伏,但联军坦克和直升机一冲,基本就散了。
4月9日巴格达陷落时,联军只付出了139名美军战斗阵亡、123名意外死亡,外加33名英军阵亡的代价,整个过程像推倒多米诺骨牌。
这速胜让美国人尝到甜头,布什5月1日还站在航母上宣布“主要作战行动结束”,可谁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问题出在占领阶段的政策上。联军推翻萨达姆后,成立了临时联盟当局,由保罗·布雷默掌舵,他一上任就签了两道命令:去复兴党化和解散伊拉克军队。
这俩决定听着是为清除萨达姆的毒瘤,可实际效果适得其反。复兴党是萨达姆的统治工具,去复兴党化本意是禁止前党员从政从军,但执行起来太极端,波及了成千上万的官员、教师和军人,他们丢了饭碗,却没得到补偿。
解散军队更狠,几十万士兵瞬间失业,这些人本是萨达姆体系里的中层,技能在手却无处安身。
伊拉克经济本就烂摊子,石油外没啥产业,失业率高得吓人,这些前军人拖家带口,很快就对新政权和联军不满。CFR的分析指出,这政策直接导致了叛乱的兴起,因为它制造了大批潜在的反抗者。
什叶派和库尔德人上台后,更不给逊尼派前军人机会,新安全部队也拒收他们,这下子怨气冲天。失业军人开始小打小闹,抢劫、伏击,渐渐形成武装团伙。
解散军队后,这些人成了叛乱的核心力量,许多后来加入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甚至是ISIS的前身。
就这样,治安战从2003年夏天拉开大幕,美军从常规作战转成天天巡逻的苦力活。叛乱分子用游击战术,路边炸弹、自杀卡车炸弹、狙击手袭击,美军巡逻队出门就得提心吊胆。
起初是零星的,前复兴党分子和基地组织混在一起,招募失业军人做骨干,他们埋设简易爆炸装置,用手机遥控引爆。
2003年8月,巴格达联合国总部就被卡车炸弹炸了,死了22人,包括联合国特使。纳杰夫和费卢杰的战斗更激烈,2004年费卢杰战役,美军海军陆战队推进时遇上顽强抵抗,武装分子从屋顶和地道反击,联军损失95人。 这些小规模袭击看似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伤亡数字直线上升。
2006年萨马拉清真寺爆炸后,宗派冲突炸锅,什叶派民兵和逊尼派武装互斗,美军夹在中间当消防队。2007年是高峰,美军阵亡904人,那年增兵2万多,本想稳住局面,可暴力没降反升。
路边炸弹成了杀手,IED爆炸让悍马车队频频翻车,士兵们受伤率飙到每月675人。 国防部数据统计,从2003到2011,美军战斗阵亡4869人,非战斗死亡4403人,总死亡9272人,受伤32292到56629人不等,加起来轻松破5万。
超过18万美军有残疾,PTSD和脑损伤成常态,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士兵回家后适应不了正常生活,自杀率也高了。
到2009年,暴力稍降,美军作战任务结束,转为顾问角色,但袭击没停。
2010年巴格达多起炸弹,2011年上半年还死15人。奥巴马政府按计划撤军,12月31日主力部队走人,只留几千顾问。
撤军时,美军总伤亡已超5万,这数字包括了所有从入侵到结束的损失。 留下的是烂摊子,伊拉克安全部队接手,可训练不足,面对叛乱分子节节败退。
2011年后,ISIS崛起,占了三分之一土地,但那已是另一章了。回看整个战争,速胜的喜悦转眼成噩梦,政策失误让失业军人从受害者变加害者,美军士兵的牺牲也白费了劲。
伊拉克到现在还纠缠在宗派和腐败里,这仗打得值不值?
2003年美国总统布什为什么要发动伊拉克战争?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