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格子间后,他们投身股市
发布时间:2025-08-30 19:08 浏览量:2
导读
壹 || 2014年,陈波入市炒股。到2023年,他陆陆续续亏掉了近100万元。他向妻子保证:从此戒股!可是失业后的空虚与焦虑,让陈波再次“手痒”。
贰 || 作为十年老股民,赵女士觉得年轻人本金太少应该先攒钱,没炒过股就先去学习几年。财务基础是“安全垫”,自己成熟的交易策略是支撑力。
叁 || 齐先生心知肚明:靠全职炒股赚钱的人寥寥无几。他此前关注的很多以此为“流量密码”的博主已经销声匿迹——有人亏光本金后重新工作,有人已经因“非法荐股”被封号。
2025年8月27日9点15分,闹钟响起,37岁的陈波猛地坐起,迅速起床打开电脑上的炒股软件。
前一个交易日,证券账户有本金120万元,他却只赚了300元。夜幕降临,生怕自己的股票下跌,陈波开始研究投资策略,辗转反侧至凌晨3点。
在互联网公司“毕业”后,陈波投身全职炒股,已有10个月。他的本金是从多个网贷平台借来的,股票账户却一直在亏损。因此,他格外焦虑,渴望在8月的最后三个交易日“逆风翻盘”。
8月27日收盘时,陈波的持仓股票浮亏扩大至3.07%。看着蓝色字体的-3.8万元,他在愤怒之后感到无力,躺在床上对妻子说:“清仓走人。”
截至这一天,他已累计亏损6.2万元,网贷利息约5万元。他一口饭也没吃,躺着直到睡着。
2024年9月底以来,A股的行情转暖频繁成为热点,2025年8月以来,上证指数屡创新高,一些新股民开始跃跃欲试。有一批被动离开职场或主动辞职的人,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很自由的职业——炒股。“我想裸辞炒股可以吗?”在社交平台上,不少职场人在试图寻求问题的答案。
股市入门门槛不高,但持续挣钱的门槛极高。 这里是一个“野生职场”:没有劳动合同,没有“五险一金”,只有冷酷跳动的K线牵动着财富的得失。
市场波谲云诡,在贪婪与恐惧的人性博弈中,既有日赚百万元的造富神话,也有一夜“爆仓”的噩梦,这也像极了人生的起伏。
在牛市里亏钱
陈波是北京一家上市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
2024年7月,35岁的他被公司“优化”,拿到了8万元赔偿金。他想休息调整一段时间后,再继续找工作。
2014年,陈波入市炒股。到2023年,他陆陆续续亏掉了近100万元。他向妻子保证:从此戒股!
可是 失业后的空虚与焦虑,让陈波再次“手痒”。
2024年9月中旬,他贷款100万元,杀入股市。 因为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他只能从度小满等多个网贷平台筹款,年化利率为15%至20%。
2024年9月26日,陈波觉得这段时间市场的涨幅超出预期,他赚了2万元之后迅速清仓。到了10月8日下午,他再次携100万元本金进入股市,当天就浮盈3万元。
尝到甜头的陈波开始每天拿着手机溜出家门,坐在小商城的长椅上炒股。他喜欢“抄底”那些在上涨趋势中出现回调的股票。10月和11月,他通过短线操作赚了18万元后,决定对妻子坦白。
陈波的妻子那天如遭雷击,她对股票恨之入骨。如果陈波不炒股,他们可以有足足百万元的存款,而不是现在40多万元的负债。
12月中下旬,随着A股回调,陈波的持股开始出现浮亏。至农历春节前,此前赚的18万元悉数亏尽,他再次选择清仓。
让陈波没想到的是,他直接踏空了2025年春节后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横空出世引发的A股上涨行情。他每天都在等待回调的时机。在2月11日市场出现小幅回调后,陈波火速全仓买入一只横盘股(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波动幅度小),持仓一个半月后亏损3万元“割肉”离场。
4月7日,全球股市震荡,陈波在40万元的仓位上加仓70万元,但是当天就浮亏了7万元。
他沉迷于“抄底”。 但他抄的底好像永远都不是底。换了一批又一批股票之后还在亏钱,他反思:还不如不换。
7月以来,A股步入牛市行情,陈波的持仓红红绿绿,曾日赚4.6万元后回本,但距赚回网贷的高额利息还有距离。之后,他在追涨杀跌中“两头挨打”,浮亏越来越多。牛市里还在亏钱,他心有不甘。
如果有机会回本及赚回网贷利息,会选择清仓吗?陈波丝毫没有犹豫地说:“不会。”但他信誓旦旦地保证:如果亏损超20%,就清仓走人。
8月27日深夜,陈波的妻子看着睡着的丈夫,发出一条信息:“我快扛不住了。”
巨额“学费”找答案
8月末,38岁的赵女士在云南旅居。
她的职业生涯围绕着投资理财展开——从银行跳槽到北京某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后,终于奋斗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但再往上升的机会越来越渺茫。
赵女士作为基金公司的理财师,主要的收入是佣金和提成。2021年以来,金融行业普遍降薪,她的薪酬水平相比2019年的高点减少了约90%。失衡的投入产出比让她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2025年4月初,赵女士正式提交了辞职报告。她将自己的200万元积蓄拆分:10万元活钱储蓄;10万元购买寿险、意外险等保险产品以及缴纳灵活就业人员社保;180万元作为投资本金投身股市,只动盈利不动本金。
4月7日,赵女士的股票账户一天就亏掉了10万元。市场给了她“当头一棒”。 她整个上午都在想:靠投资收益覆盖生活成本的想法能不能行得通?是否应该中止辞职流程?到了下午,她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投资方式。
赵女士一直按照“每涨3%卖一份,每跌3%买一份”的“网格交易法”投资,只买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她也曾买过个股和主动基金产品,但都曾遭遇亏损。在她看来,不懂个股即买为“赌博”,主动基金是“雇人赌博”,而透明度高、低成本的ETF适合她长期稳健的投资逻辑。
6月和7月,赵女士每个月可以赚约5万元,收益率约为3%。8月以来至27日的收益为3万元,已足以覆盖每个月约2万元的家庭开支。她算了一笔账,如果这些钱全部存在银行里,每年只有约4万元的利息。
赵女士给自己定的目标是: 年化收益10%,最大回撤5%。在市场一路走高时,她会逐步减仓,降低风险。
作为十年老股民,她觉得年轻人本金太少应该先攒钱,没炒过股就先去学习几年。财务基础是“安全垫”,自己成熟的交易策略是支撑力。
“巴哥”从2012年初涉股市。2015年,在亏光50万元本金后,他开始反思,并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只配置盈利能力强劲的“白马股”。2018年,他开始全职投资A股。
2025年至今,“巴哥”上百万元投资本金的收益率为6%,2024年全年的收益率为30%。全职炒股的这些年,他不在意短期市场的波动。对于目前收益暂时跑低大盘这件事,他说:“关键在于持续性。要赚慢钱,稳定赚、长久赚、高质量赚。”
8月25日,中信建投证券刊发了一名20年老股民写给新入市者的信。这名老股民说:“如果你刚入市,请再好好理解三句话: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盈亏同源,认知变现;先求不败,而后求胜。”
“野生职场”并非乌托邦
在一家央企广州总部工作了15年的方先生,原以为自己会在这家公司干到退休。从一线基层升至总部财务部门,如果有机会,他或许可以做一个二级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
但近两年,他几乎天天加班,永远有写不完的报告、做不完的PPT。他看着自己的一堆病例,身心俱疲。
2025年8月1日,方先生选择裸辞。但随之而来的是还房贷、抚养孩子等现实困境。 8月20日,他开了一个股票账户,投入10万元的本金,想看月收益能否达到20%,如果达到了就全职炒股,达不到就去先送外卖或者做网约车司机。
截至8月27日,方先生的本金还剩9万元——他已经亏掉了这个月的房贷。他想:可能下周会好起来吧。
刚进入职场不久的95后、00后也在摸索逃离职场的路径。
27岁的林山在7月选择了裸辞。2024年开始,国企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他觉得如果干到35岁自己就会踩在危险线,于是选择离开这家已经工作两年的江西省某市属的融资平台。
2023年11月开始炒股的林山,至今陆续投入了64万元本金,已经亏去了45万元。他向家人隐瞒了已经辞职的事,自己住在出租屋里,每天看看股票、玩玩游戏,学着做饭降低生活成本。他的目标是今年回本。虽然心里难受,但他说:“钱嘛,工作几年总能挣回来。不过今年就这样了,慢慢来吧。”
2025年从北京一家头部互联网大厂辞职的齐先生,是一个刚工作了两年的00后。丰厚的薪酬水平和富裕的家庭,让他无所顾虑地放弃这个干起来有点心烦的工作。当他全职投入300多万元炒股后,觉得压力比上班大得多。当一天亏去40万元时,他心态炸裂:上班只是烦,但无论如何不会亏自己的钱。
齐先生心知肚明:靠全职炒股赚钱的人寥寥无几。他此前关注的很多以此为“流量密码”的博主已经销声匿迹——有人亏光本金后重新工作,有人已经因“非法荐股”被封号。
在焦虑的内核下,股市这种“野生职场”并非真正的乌托邦,它只是把风险与回报以更赤裸的方式摊开。身处其中的全职炒股人,正在进行贪婪、恐惧与理性的心态博弈。
“保持理性”是监管层长期倡导的方向。上交所曾发布《资本市场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倡议》,呼吁广大投资者和资产管理机构坚持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
券商等机构近期陆续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核心即呼吁投资者保持“理性”。
“请不要辜负每一次下跌,也请敬畏每一次大涨。”8月27日,中信证券在官方微信平台发布了一篇标题为《不要被市场抽走灵魂》的文章,其中提及:当下,很多人每天的心情就拴在了指数的起伏上。本不应该如此,因为投资的意义是为了给生活更多选择性的底气加持,投资可以调剂生活,但绝不能定义生活,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