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患者必看:终身远离肠癌的4条黄金法则,早知早受益!
发布时间:2025-08-31 11:32 浏览量:2
很多人体检或者做肠镜时,会被告知有肠息肉,第一反应肯定是担心会不会变成肠癌。
医生一般会说,多数息肉是好的,切掉就行了,但也会提醒,息肉就像是肠癌的“苗子”,如果不注意生活习惯,可能过个几年、十几年就会变成坏的。所以,有息肉的人更要记住一些能让他们一辈子受益的原则,免得以后后悔。
首先要说的就是定期复查特别重要。息肉切了不代表就完全没事了,因为新的息肉随时可能冒出来。
不少研究都表明,息肉很容易复发,有些人甚至两三年就又长出来了。
《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早治指南》的数据显示,有肠息肉的人,如果不复查,五年内长出新息肉的几率超过30%。
定期做肠镜,可以在它还小、还没变坏之前就切掉,这样能大大降低风险。
医生通常建议,发现过腺瘤性息肉的人,三年内要复查一次,如果息肉比较大或者很多,最好一年查一次。有些人觉得麻烦不愿意做,但其实一次检查就能帮你避免得肠癌,特别划算。
然后是调整饮食结构,这个看着简单,但对预防息肉复发和变坏非常重要。
肠癌和饮食关系很大,长期吃太多油腻、高蛋白食物,又很少吃蔬菜的人,得肠癌的风险会高很多。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经常吃加工肉类的人,得结直肠癌的风险比不常吃的人高18%。
肠息肉本身就是癌变的中间阶段,如果还继续不健康饮食,就等于在加速它变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这些高纤维食物能让大便更多,加快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和肠壁接触的时间,从而降低风险。
同时,还要少吃红肉和加工肉,比如火腿、腊肠、培根等,不是完全不吃,而是尽量少吃。
研究发现,每天吃超过100克红肉的人,得肠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差不多两倍。所以,管住嘴,就是给肠道留条活路。
另外,要注意体重和运动。肥胖是结直肠癌的一个危险因素,而有肠息肉的人本身就比较危险了,如果还胖,风险就更高了。
美国一项针对4万人的研究发现,BMI超过30的人,得结直肠癌的几率比体重正常的人高45%。运动正好相反,能降低风险。
经常做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促进肠道蠕动。
医生常说,肠道是个“懒”不得的器官,越是不动,越容易出问题。有息肉的人如果每天能活动30分钟以上,哪怕只是快走,长期坚持,得肠癌的风险也会下降20%甚至更多。这可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大数据支持的。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戒烟少喝酒。烟里的有害物质不光会伤害肺,还会通过血液和消化道进入肠道,增加癌变的机会。
很多调查显示,抽烟超过20年的人,得结直肠癌的风险比不抽烟的人高25%。酒精的危害也不小,酒精在肠道里会变成乙醛,这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
长期喝很多酒的人,不光容易得肝癌,得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增加。我觉得很多人觉得稍微喝点没事,但其实很多时候“稍微”都超过了医学上的标准。
医生说的“少量”一般是指男性每天酒精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但很多人一顿饭就能喝掉两三倍。这其实就是在给肠道增加负担。
还有,心理状态也很重要。肠息肉确实挺吓人,但也不是没法控制的。它是少数能被早发现、早切除,从而完全阻止癌变的一种病。
和很多一发现就是晚期的癌症不一样,肠癌几乎都是息肉一步步发展来的。
这个过程比较慢,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去干预。只要抓住这些机会,复查、注意饮食、运动、戒烟少喝酒,就能把风险降到很低。
有一点要特别说一下,就是家族史。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有人得过结直肠癌,那么你有肠息肉的风险会更高。
这类人更要严格按照时间复查,甚至要比一般人更早开始做肠镜检查。美国癌症学会建议,有家族史的人40岁左右就要开始检查,不要等到50岁。原因很简单,遗传的风险摆在那里,越早发现越好。
很多人把健康管理想得太复杂了,其实真正有用的原则都很简单。
比如定期复查,就算不舒服也要坚持去做;比如饮食上粗细搭配,少吃加工肉;比如每天动一动,不要老坐着;再加上戒烟少喝酒。
这四条看似普通的事,却是无数研究都证明有效的。正是这些小事,决定了有肠息肉的人能不能远离肠癌。
总的来说,肠息肉不是一个马上就会要命的病,而是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结果的病。没有什么神奇的药能代替这些生活习惯,也没有什么捷径可以不用复查。
很多人就是因为不在意,以为切了息肉就没事了,结果几年后又长出来,甚至变成了癌症。相反,那些坚持复查、注意饮食生活的人,往往几十年都没事。
最后想说,健康不是一件大事,而是一件件小事的积累。息肉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
定期检查、均衡饮食、保持运动、戒烟少喝酒,这四条黄金法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难,关键是要坚持。能不能一辈子远离肠癌,不是命运决定的,而是每天的选择决定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孔娜.大肠息肉不同病理及癌变的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