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当国琐事

发布时间:2025-09-01 12:44  浏览量:2

徐鼐霖/文

前清时代
徐世昌本寒士也。初以教读为生涯,中乡试,乃稍稍知名。未几,点翰林,拜张之万门下。清光绪时,以东三省龙兴之地,为强邻所逼,非刷新政治无以自救,乃仿关内行省之制,设督抚,徐为第一任总督。
徐既到任,置政治于不问,专一建筑官署,以图畅适私意。又复纳贿营私,勾结日本,断送种种权利。入相时,庆王内阁成立,奕劻为总理,那桐副之。其时,徐已由东三省入为体仁阁大学士。清廷因调和满汉之故,以徐膺斯职,备员而已。奕劻之贪赃渎职,招权鬻爵,举国之人无不侧目。徐因利其贪以遂己之欲,三人狼狈为奸,同参枢密,有相得益彰之名。庆王同昌公司之股东,徐固其一分子也。瑞澄馈献三十万金,而擢任湖广总督。端方以价值十万元之古玩,而得重膺。其余如陈夔龙、张鸣歧、蔡乃煌辈,莫不以厚币相献,徐与庆、那皆分沾之。


民国时代
及辛亥革命人民国,徐处处用权诈之手段,以操纵时局,挑拨是非为得计。民初,徐表示仍臣事清廷,以遗老自命。袁世凯屡征其为助,徐迄不就,世人遂以高风亮节、忠于清室称许之,而不知徐非不欲仕也,特非内阁总理则不就。虽为内阁总理,而处于国会监督之下,则仍不愿就。然功名心切,长此寂寞,实不能甘。于是,遂怂恿袁解散国会。袁世凯亦以国会事事掣肘,不能为所欲为,得徐之挑拨,毁法之意乃决。国会既解散,徐之目的已达,遂就国务卿之任命。自三年(1914)五月一日就职,迄四年(1915)十月二十七日去职,任职凡一年有半。


洪宪帝制
徐为国务卿时,国民党之势已微。项城(袁世凯)环顾宇内,莫与为敌,于是帝制自为之心日炽,恐徐或反对之。因于谈论政事之余,慨然谓之曰:“共和成绩如此,国事前途异常危险,宜有以挽救之。”徐已揣知项城意旨,乃从容对曰:“天与不取,反受其祸。若梁燕荪之多才多谋,朱桂莘之勇于任事,皆天生佐命元勋也。”袁大笑曰:“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此言信不我欺。”未几,而古德诺之文出。此即徐之献计,盖借外人之言,以发生帝制耳。
及筹安会成立,各省攻击之电,络绎而至,徐则不上闻;而对于发电者,则又置之不复。帝制运动日进不已,而各省之反对,亦日甚一日。徐见大势如此,知帝制为全国所反对,不得不急谋脱身,以图自保。乃托故请假,一而再,再而三。项城见其求退之急切,尚以为徐以辈行较先,不愿称臣,故有高蹈之志,仍再四挽留,而徐则坚辞。而不知者,尚以为反对帝制而去也。维时各省,反对之声浪,日益扩充,或劝徐以老友资格,向袁进言,徐睇笑而不答。盖徐愤袁之位出己上,大有借此倒袁之意。由是派其亲信分赴津、沪、粤、汉各地,传播徐反对帝制,冀脱身于事外。而一世枭雄之袁世凯,尚未知为徐所卖也。

嵩山四友
袁世凯改元洪宪后,封徐及赵尔巽、李经羲、张謇为“嵩山四友”。盖四友之资望,在前清皆出项城之上。徐,赵通籍最早,袁曾为其僚属;李为文忠(李鸿章)侄,袁氏向尝依托其门,张则袁之师也,故得蒙此殊典。然徐反语其所亲曰:“嵩山四友者,永不叙用之别名也。阳尊之,而阴摈之,吾又何贵乎此?”观此寥寥数语,徐之热中可知矣。假如帝制不遭反对,洪宪果能成立,则徐款段入都,三公之位,他人非异。若洪宪中夭,则嵩山四友之空衔,徒贻人以口实耳。故徐始终不敢承受,其心思可谓巧矣。
受托顾命
袁世凯因云南蔡松坡护国讨袁,贵州、广西各省又先后宣布独立,乃再起徐为国务卿,欲藉以缓和各省之反对。由是徐复策杖入都,倚老卖老,以为收拾乱局,舍我其谁!?初不料各省因袁之忽而皇帝,忽而总统,益形愤激。“二陈汤”至,袁众叛亲离,愈益愤怒,昼夜焦灼,遽不起。临终,召徐至塌前,以后事托之曰:“菊人(徐世昌字),余为群小所误,致有今日。幸国事有依法承继之人,可勿置念。宋卿(黎元洪字)虽非哭槃大才,倘得兄与芝泉(段祺瑞字),如周召之夹辅成王,收拾时局,亦非难事。余所顾虑者,孤儿寡妇之生命耳。余死之后,君当顾念交谊尽力保全之。”言次,于夫人已率诸妾及儿女,趋前罗拜。徐急答拜,慨然自任日:“断无后虑,某当以阖家性命担保之。”于夫人等泣谢而退。以徐、袁交谊,如使于帝制萌芽时竭力谏诤,如晓以世界大势,告以国民趋向,袁未尝不能翻然感悟。今乃长恶逢恶,以成其过,致袁赍恨以殁,家属亦有岌岌不保之势,是谁之过欤!而顾以区区顾命为功乎?
不悦黄陂
黎元洪继任总统,徐鄙视之,黎不过一协统耳,安能胜元首之任。乃使余谓黎曰:“北方势力悉在北洋系,君与北洋又素无渊源。东海(徐世昌号)为北洋前辈,君能以师礼事之,则一切难题自有此老为君解排,可无忧矣。”讵意黄陂(黎元洪)固忠厚长者,凡拜门生等事,素不屑为。闻余言曰:“东海功重德厚,本为国家柱石,将来一切大政,正欲藉重主持。即无师弟之谊,余知东海为国为民,如能匡余之不逮,雅不欲形诸表面,以招物议。”我无言可答,返报徐,徐大不悦。自谓,“扬历中外三十年,门生故吏半天下,若黎某者,本卑卑不足道。彼勿自以为位居总统,不受抬举,余看彼之总统交椅,能安坐几时?”后有人举此言以告,黎岸然曰:“余居瀛台之日,早拼牺牲此身。今幸天相民国,共和再造,余忝为元首,纵不为一己人格计,亦当为总统地位计。欲余挂冠而去则可,欲余屈节卑躬,依托东海门墙,必不能也。”
黄陂之语,传入徐耳。徐于是益愤黎之高自位置,遂阴谋倒黎之计。未几,而府院冲突,东海部下之策士,复从而挑拨之,遂酿成罢段及督军团之祸矣。

督军团内幕
徐世昌欲推倒黎元洪,遂竭力交欢段祺瑞。黎、段原本极融洽,在袁世凯帝制时,曾共患难。然黎忠厚有余,智虑不足,左右之人,不免盗用魁柄。适段又笃信徐树铮,因之府院争权。徐见有机可乘,乃使人语段曰:“何物宋卿,欲欺我北洋团体耶?彼不思今日之地位,从何而来?假令项城死后,君不出,而拥戴宋卿总统之位,正不知属于何氏?乃方得正位白宫,便饮水忘源,恩将仇报耶?君其善图之,勿贻北洋团体之羞。”段本武人,又善负气,为徐所激,心益不平,隔阂日深。黎忍无可忍,乃下免段令。而皖督倪嗣冲,忽领衔电请清君侧,除四凶。督军团所谓四凶,即金永炎、丁世峄、哈汉章、黎澍也。此即吾人所盛称之督军团兵谏也,实则由徐发纵指挥之,其心术可谓阴险矣。
暗助复辟
张勋复辟前,曾开徐州会议。此会议非他,即商复辟事。参加此会议者,为北方各省督军代表,徐及康有为亦皆派亲信参加。所不与闻者,惟黄陂及西南各督军耳。及黎为督军团所窘,进退失据,徐乃使余谓黎曰:“督军团势成骑虎,欲解此纷,非张绍轩(张勋字)不可。盖绍轩为北洋宿将,且实力甚大,非各督所能及,得其一言,不啻九鼎,收拾时局不难矣。”
黎信之,乃电召张,初不允,一再推却,方始应召。实则徐、张早已联络部署妥协,且逆料黄陂之必上圈套,无可解免,故作此三请三却之态也。张既入京,遂藉其威力,逐伍廷芳,用江朝宗,使之副署,解散国会,而继之以复辟。暗幕中为之策划者,实徐也。
张勋系一鲁莽武夫,粗而无文,安有如许之谋划,且非得北洋系前辈宗社党首领徐之允许,亦不敢冒昧从事也。惟徐当日主张,原拟逐渐进行,并不如此草率。不料张轻举妄动,卤莽灭裂,一至于此,致令全国反对,马厂誓师,助成段氏之名。张率意任性,以至于败。然徐虽恨张之误大事,而当段祺瑞陈兵入都之日,徐则犹为张说项谓:“绍轩此举,君在当日,亦曾预闻。今若相煎过急,恐其宣布徐州会议之真相,不若纵之为便。”段然其言,故张勋得以脱难也。
溥仪任徐弼德院长
复辟之殊勋,虽属张勋,而发纵指使之力,则全仗徐氏。故溥仪钦授以弼德院长,而使康有为副之。弼德院,无异于日本之元老院。溥仪以徐不愿当第一任内阁议政之名,固几经商榷,而后始有此主张,以位置徐氏也。其时,徐在天津私宅。纶音既下,徐亦居然受之。

罗致安福议员
段祺瑞逐张勋后,自诩曰三造共和之功。王揖唐首先劝段自为总统,谓冯华甫(冯国璋)有一部分之实力,更非黎可比,今若拥之,必贻后悔,黎之前车可鉴也。段心韪其言,第为时势所限,未能实行耳。然段虽未用其言,而与王之关系,从此益密切。段既不敢强取总统,乃不得已,而拥冯上台,心实不甘。王知其意,乃自告奋勇,与徐树铮组织安福俱乐部,以期冯代理任满,可由新国会选段。不料,段、王之狼狈为奸,为旁观者徐所知,而大施阴谋,以破坏此举。
盖徐之表面,虽十分恬退,而实则觊觎总统之心,较诸他人尤为急切。其历年来,播弄风潮,主张复辟,皆以不得总统之故耳。今见段氏欲谋当选,受惊非小。遂一面使人劝冯,谓以君之地位,不啻近水楼台,此辈议员,只需金钱,不难役使若牛马也。冯本为河北河间著名土贩出身,在南京时贩卖鸦片,大获其利,腰缠千万,远非段之清贫可比。闻徐言,心为之动。乃遣人四出,以巨资收买议员,徐见冯已上钩,即进行第二步计划,遂又使人语段曰:“君与聘卿(王土珍)、华甫,有北洋三杰之称。三人中,惟君最具干才,资格亦最深。聘卿不合于流俗,华甫则狗耳。君迎之入都,推为总统,已出非分,乃意犹不足,更思下届正式总统,以金钱之力,与君争胜负。如为所胜,君之名誉,从此扫地矣。”段闻言,乃召王揖唐而责之,谓其徒以“清一色”三字矇人,何以议员悉受冯之运动,而背党中之约束?王虽极力剖辩,实则王与诸议员早已受徐之罗致,而为其门墙桃李矣。
故冯、段相争之结果,徐不费吹灰之力,竟得安福国会举为总统,而在冯、段,尚以为不得之,则毋宁让诸第三者,反以徐之膺选,为聊足快心。庸讵知两人,皆坠入徐之算中也。
徐女有识见
老徐取得首座,其女留学美国,闻父已为总统,急驰书谏之曰:
……大人以垂暮之年,正可颐养自适。平泉草木,足娱远景,何必卷入政治旋涡中,而自贻伊戚耶?此足一失,后悔堪虞。伏望悬崖勒马,早赋遂初。女儿一瓣心香,常绕膝下。窃愿大人恕女戆直,而笑纳之。……
徐得女书大怒,以为老夫从政数十年,出处进退,岂小儿女之所知,乃立异而絮聒耶?竟不之理。后其女复寄书日:
民国以来,五易总统, 而法定之任期, 则为五年。试看孙、袁、黎、冯,有一人能在任五年者乎?直言之,即民国无在任五年之总统。此想虽涉迷信,而亦未可厚非。大人倘一念及此,能勿懔然思退。徐得书,愤其女出言狂妄,乃复函痛责之。

倒段阴谋
安福国会为段所造成,而反产生徐为总统。选举徐之初意,不过利用之为傀儡耳。及任总统后,段以责任内阁总理,与清一色国会呵成一气,徐绝无实权。况徐利心最甚,诡计百出,不能忍受,思倒段去。于是,外示休休有容,而内则城府甚深。环顾宇内,西南各省,鞭长莫及,固难利用。惟直系与奉张,其势力足以敌段,且联络之,以为己助,其势较易。由是极力交欢于奉直两方。因靳云鹏,与直曹、奉张为儿女姻亲,更多方笼络之,以为己用。故段之武力平南政策失败,愤而请退。其时,徐竟以靳继之。未几,而衡阳撤防,近畿喋血,直皖战起。洵至琉璃河一战,边防军尽行溃散。而赫赫威名三造共和之段祺瑞遂败,内幕中之主持者,固无人不知为徐也。

笼靳狡计
靳云鹏以一炮兵,位至果威将军陆军总长,皆段祺瑞一手提拔。民八(1919),徐、段交恶愈深,段愤辞总理,专任参战督办。徐以段门生故吏半海内,其势不可轻侮,可佯为慰留,而不开其本职。始则以龚心湛兼代,而龚正以财政上应付失宜,大受各方面指责,襆被出都。其时,外交陆征祥,内务田文烈,均在假内。依阁员席次,应陆长兼代。徐以靳武人,头脑简单,易受指挥,且为新进后辈,驾驭之更易,况可借此以笼络靳氏,使离段而为己用。于是靳第一次组阁,在提交安福国会时,府秘书长吴笈孙进呈咨文,徐于靳名下,亲笔加入:“才大心细,能负责任”八字,以示赏识不凡之意。
靳内阁成立,以徐之善于笼络,颇能以向之事段者事徐。故直皖之战,靳不为皖系出力,亦段致败之因也。然徐之用心,亦良苦至深矣。
包揽权利
徐用人本领不如袁世凯,容纳人才之气量,亦不如袁。故历官中外,几至四十年之久,绝少心腹之人。盖以其待人刻薄,故始事之,而终叛之也。其始终相从不离者,自前清至民国,仅一吴笈孙耳。此外,则为王怀庆、张寿龄、殷鸿寿三人。王、殷二人,当徐督东三省时,即已追随左右。王为武巡捕,殷为文巡捕,连成一气,势焰凌人,时人至呼为文武两小总督。及徐继承总统之后,王以陆军第十三师长,兼京师步军统领;殷则被命为左翼总兵,然此差月入不过千元,殷嫌其清苦,遂运动调任警察总监。目的既达,大事吞剥,殷瞎子声名之狼藉,固无人不知也。张寿龄本袁项城幕府中人。袁死,乃改事徐,工逢迎之术,故深得徐之欢心,乃以烟酒督办畀之。当是时,王充步军统领,殷任警察总监,张任烟酒督办,军警财权,皆为徐所全包揽矣。
不意,张作霖入京,闻殷贪墨之名,遂当徐面,举殷之过失,力保其党薛之珩代殷,以攫取警权,徐不能却。张乃率薛谒徐,徐优礼之,一面嘱殷自为之计。未几,教潮发生,徐遂托词告张,谓警监有维持地方之责,值此地方多故,一时不便遽易生手,惟此席终当留以待薛,姑俟事定行之。乃先用薛某为护军管理处处长,月俸五百元,并兼步军统领衙门参议,月俸三百元,以敷衍张作霖面子。
及教潮已定,张急欲得握京师警权,及电徐申前约。徐复以鄂局未定,冬防吃紧等辞以敷衍之。张知徐托故推却,不禁愤然曰:“一个警察总监算得什么?吾向中枢保荐,不过留徐老头儿的颜面,不然早把姓殷的撵跑了。”有人闻而告徐,徐知张非可敷衍了事,而殷之终不可留,乃授以鸿威将军,使薛继其后。
未几,殷以失官,抑郁不乐而殁。而张寿龄又复见恶于直系,直系举汪士元以代之。至此,徐之私人,惟一王怀庆硕果仅存矣。
利用文治派
民国成立以来,祸患频仍,国民厌战恶兵之心理,日甚一日,徐逆知之,因利用文治派以迎合民意。徐自以为系前清翰林公,遂以文治派首领自命。故与一般遗老,于从政之暇,评量风月,饮酒赋诗。于是,有所谓晚晴簃诗社者,专门收罗老朽古董自命风雅之流,如樊樊山、易实甫、严范孙、赵湘帆诸遗老是也。每逢星期,开会一次,分题拈韵,摇头摆脑,丑态毕呈。其舞文弄墨、粉饰太平之举,诚堪笑也。
于是,龌龊者流,且借文治,以作谄媚之具。谓兹值开国之初,尧舜在位,宜诠选全清诗合刊之,以成一代巨制,如前清之钦定全唐诗,以成一朝盛典。盖徐既设晚晴簃诗社,则名公巨卿、硕彦鸿儒咸萃于此,不可不建此鸿业,使晚晴簃之盛名,昭垂千古也。
徐闻其言,表面虽深为嘉许,而暗中则笑其人为书呆子,不解世情。乃公不过以文治为幌子,岂真提倡风雅耶?久之,诸文士悟徐之意,别有作用,此项建议,乃无形取消。
设立四存学堂
徐既设晚晴簃诗社,以粉饰文治派首领之面目。于是凑其意者,纷纷不已。汴人张凤台,徐老友也,乃劝其提倡颜习斋之学。颜,名元,河北博野人,有入室弟子李塨(恕谷),亦河北人也。师徒二人,本清之老儒,所讲之学,专务实践,不尚空谈。其学派原未可厚非,使在三、四十年前,从而提倡之,其精神所在,未必无裨实用。今则思潮变迁,情势已异,而提倡颜学,以为可以致治,不亦大谬乎?
然徐氏欲粉饰文治,何暇计及于此。始则抬举颜、李,从祀孔庙。即乃就总统万字廊墙外府右街,东侧空地,拨款建四幢楼房,占地近四十亩,设立四存学堂。四存者,取颜习斋所讲之“存人、存性、存礼、存治”是也。以赵衡为堂长,张凤台副之,而犹恐不足以普及也。
旋以张出长河南,组织分堂于嵩山之阳,且设立中小学,即以“四存”名其校。专以束缚青年思想,以尊孔读经为宗旨。按其课程,读经一门,即列为要目。
写字送礼
徐自以为学通中外,书法一道,尤自夸为深得个中三昧。在新华宫中,每日临池挥洒,积至年终,恒有百数以上。分赠简任职以上官员。受之者,必须厚赍送字之人。盖犹是前清赏给群臣“福”“寿”字之例也。

徐与崇文门税务
前清于崇文门设税务监督,凡属入北京之商货,崇文门税局例必抽捐。所得之税款,则供大内之支应。税务监督一职,为著名之肥缺,向由亲王兼充。民国成立后,崇文门之收入,仍为总统府之支应,为财政部权力所不及。此中黑幕,以袁世凯时为最。冯国璋代任,亦派其亲信张调辰充任斯职。虽人言岌岌,固悍然不恤也。徐氏在任最久,以亲信刘鹤庆为监督。表面报告,每月为供给公府四万元,实则自有民国以来,崇文门之税收,从未公布,亦未厘订管理收支之规则。每月四万元之说,特欺人语耳。当徐氏将去之前,因袁乃宽奔走直系方面,颇著功勋,拟酬以崇文税务监督。讵意刘得信之下,使人言于徐曰; “总统不念旧情,必欲夺其饭碗。当将历年以来之内容,公布于世。虽身受刑事处分,亦所不惜。”徐闻后,恐其果有此举,则与己大有妨碍,遂中止其事。

徐与烟酒事务署
烟酒事务署,初本隶财部,督办为特任,由财长兼任。及徐氏为总统,贪鄙无耻,唯利是图,仅一崇文门之税收,意犹未足,乃将烟酒署亦收为己有。以张寿龄为督办,遂离财部而独立,署设宣武门顺城街。一夕,忽无故起火。而所焚者,则尽属帐册之类,余则别无损失。此中黑幕,不言而喻矣。自火焚之后,遂迁署于户部街。国会深知其中秘密,欲提出查办案于议会,徐闻之,急令张以巨金打消此案。实则提议查办者,醉翁之意,固不在酒也。近年来,京中各机关,无不积欠俸金,独公府经费,不特按月领付,且秘密费尤难知其底蕴。则以有烟酒署与崇文门税收,为特别之供给也。
迨至潘复代理财部部务,与张寿龄极不相投。徐既庇张,靳亦护潘。于是,徐主去潘,靳主去张。卒乃口头声明,两人同时去职。故潘复下台之后,张亦未能久恋于位。而直系人物汪士元,遂以大有力者之荐,而得此席。徐虽大不便利,然亦无可奈何也。
卖北海鱼
北海者,三海之一也。总统居中海,南海为国务院,北海为公园。北海广约百亩,鱼甚多,徐搜刮之术,精妙无比,即北海之鱼,每年亦以二千五百元包卖与鱼商。此戋戋之数,徐尚贪恋之,其他可知矣。
总统夫人出卖三海花果
三海之出产,除北海之鱼外,尤以花木果实为最多。徐氏既卖北海之鱼,于是其夫人亦实行包办主义,凡三海所有之花木果实,均包卖于水果店及花店,出售所得,与卖鱼之费不相上下。而鱼钱则为徐氏所得,花果所入之项,则归之夫人内库所有。
克扣薪俸
公府领入之经费,皆按月支取,而分发各职官薪俸,则每月须按四十五天计算。曾有人以欠薪言于徐,而徐则依据《汉书》:“一月得四十五日”之语拒之。自此例开后,徐于公费之中,每阅三月,即可中饱一月,虽怨声载道,亦置若罔闻。
买文笑话
徐曾得法国文学博土学位。凡领受学位,须有著作,徐氏年已衰迈,且出身翰林,只能作文吟诗而已,对于世界大势,绝少研究,安能著书立说! ?于是,以三万元代价,请黄郛代庖,著《战后之中国》一书,另授与黄公府谘议。黄获此款,即作纽约之游。每于大庭广众之间,对人直言,绝不为徐讳。徐闻而恶之,然亦无如之何。孰意黄狡猾异常,复用本名著《战后之世界》一书,将《战后之中国》,亦包罗在内,而为书中一部分之言。徐窘甚,又因黄远在美,非势力所能及。不得已,愿出巨资,收买黄著版权。黄索价甚昂,未能成交。闻其事者,莫不为之失笑。

联络日本
徐以借领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名,派朱启钤为大使,兼历聘各国。而实际上,则注重美,日两国。因对日有经济同盟之活动,而对美则亦思接洽借款。当时,日藏相高桥,正主张中日经济同盟,藉以操纵我之财政。朱抵日,携礼物有十四巨箱,不仅赠予日皇,凡在位官吏,在野要人,均普及之。维时,留日学生,知朱抵日,恐有丧失利权之行为,遂注意驻日公使及朱之形迹。一日,忽见公使胡惟德,往大隈重信首相私邸,学生因随之行。既至,胡下车,有人捧巨物同下。遥望之,为徐氏所写福寿二字。装璜华丽,悉仿宫制。另有珍物多种。皆远代古器。以捧者行走甚速,未能寓目。旋胡与其人,俱人大隈宅、忽有清册一扣,遗落车垫之上,中赠日皇者,有景泰蓝大花瓶、宝鼎、元人真迹、大内古瓷;送原敬外相,及各大臣者,为景泰蓝瓶、静远堂瓷器,及福寿、仁寿、介寿、松寿、鹤寿、益寿等字绣屏;其余如犬养毅、大加高明、伊集院彦等,以及军阀、财阀、皇族,莫不愧赠有差。除日皇前由朱氏亲送外,余皆由胡代送,以避耳目。
任亡清太傅
徐以亡清宣统选后,欲效曹操以女妻汉献帝之故智,乃授意世续,请结椒房之亲。世续以奏瑜、瑾两妃,且谓皇室优待条件,欲求永存,非与民国政府之重要人物发生密切关系不可。而两妃皆不以为然,谓:“汉人为后,先朝无此成例。祖宗之法,不宜自我败坏。”世续又请于溥仪,伊意有所属,亦拒绝之。
徐闻之,大愤曰:“今日之事,我为政。彼亡国皇帝,乃敢大摆臭架子耶?”左右举徐语以告清室,清室仍无允婚之意。然执拂之太甚,或生他变,乃议晋徐为太傅,以示殊宠,藉维感情,徐意始稍释。盖虽不能得国丈之尊,而太傅之荣,亦聊足解嘲也。
然以民国元首,兼任逊清太傅,舆论大哗。徐见国民群起而攻之,不敢悍然接受。而异数之太傅,又成泡影,心中苦处,不堪言矣。
九六公债
张弧既掌财政,遂有九千六百万盐余公债之发行。是举也,固其弥补个人破产唯一之方法,而实则分赃者,大有人在,张固不能独吞也。当九六公债未发行之时,先有一种一四盐余债券之发行。然僧多粥少,殊不足以使当道尽沾利益。于是,乃有号码重复之计。其餽送公府者,亦为重复之号。老徐初未之知,后以债票行使于市,发觉重码之弊,根究之结果,则出自公府,始未尽情查究。
然徐乃大愤,张弧为掩饰前愆计,又送九四债券五十万元给徐,徐亦受之。及张倒后,董康动大查帐之议,在九四公债一部分内,查得少五十万元。举以问钟世铭,钟直言送往公府看样子,迄未送回。董康乃面诘徐,徐大窘,托词左右遗忘,始得含糊了事。

下台原因
当直奉战时,直系已抱根本改造时局之决心,故战胜之后,吴佩孚以东北方面军事,交王承斌负责,自身则留居保定。曹、吴先发表效电,征求国人对于恢复第一届国会之意见,然对于徐之地位,尚有维持到任满而止之意。不料,老徐乃有电令“杨以德阻止第一届议员集会”、“使人收买在粤第一届议员”、“利用曹,陆,章三卖国贼”及“更动疆吏引起内讧"种种阴谋,皆为直系探悉,且获有确据。故决定迅速进行,遂开会议于光园,决定抛弃原定之维持徐至任满之主张。
第一步,令齐燮元等电请徐下野,第二步,如徐再不省悟,则由吴佩孚率同直系各将领,再申退位之请。倘徐犹恋恋不去,则实行兵谏,此即光园会议之办法也。乃派专人来京,将情形告知卫戍总司令王怀庆,王乃立刻召集警察总监、京兆尹、步军统领等,开紧急会议,将保定方面决议告知。由王去公府告徐,徐见王亦临难变节,不以死力相卫,只得下台。
临别酒宴
徐于临下台前二日,犹柬约驻英公使顾维钧,于六月二日正午,在府宴会。孰意六月一日,已为大势所迫,回东四五条本宅。至二日后,驱车入府,着手办理移交,派人将印信等,送交国务院管理。至十二时,电令京奉车站备专车。站长答言:须等十二时十五分之津车到后,始能挪出专车。徐令由丰台先拨一辆备用,站长答言丰台亦无。徐不得已,乃姑待之。未几,宾客毕至,遂传命设席。其时,周自齐、颜惠庆、高凌爵、董康、高恩洪、罗文干、吴笈孙,李鼎新、张名振等,皆为陪客。原定讨论外交事件者,今乃变为留别宴矣。入席之后,徐向在座诸人曰,“鄙人与诸君此次宴会,一则为顾公使接风,二则向诸君辞行。”言下凄然!诸人相顾无言。
徐又曰,“第一届国会,现拥戴黎黄陂复职。鄙人正可藉比休养,以终余年。今日一准出府,从此以后,鄙人即与国事直接脱离关系。幸诸君为国尽力。”诸人仍默然,不发一言。徐亦异常怏怏,故席间殊少谈话。至二时,席散送客,徐氏仍回私宅。徐决计快出北京,恐有不测之祸。故于二日下午三时半,由前门车站出京。全体阁员及政界要人,皆到站送行。余时为总统府资政,闻讯亦赶往前门东车站。同行者,有王怀庆及卫队一连。其余为孟恩远、吴笈孙、黄开文,全眷亦与老徐偕行。共有头二三等车十四辆,载器具铁篷车三辆。老徐强作笑颜,向送行者作别。
闻徐专车抵津时,有直隶省长公署军乐队、卫队、天津警察厅保安队乐队,在站迎迓。徐到站时,军乐齐奏,兵士均举枪致敬。天津地方官绅,如凌士钧、严智怡,茹锡章、孙凤藻、郑廷玺等,约二十余人,均上车行礼。徐一一答礼毕,诸人即下车。至七时许,驶抵东站。曹锐、杨以德、吴毓麟等,皆在站迎接。徐下车与人寒喧时,颇有愤懑之色。遂乘872号汽车,赴特别二区徐世章宅。当晚在宅,请赵尔巽、孟恩远、鲍贵卿等小宴。王怀庆送徐安抵津门后,即返京。
京报社长邵飘萍,在该报曾作七绝两首,题名《弃妇吟》,以讽刺老徐。阅后,特录之:
昔日恩情安在哉?花冠不整下堂来。
临行还顾镜中语,且照新人笑脸开。
姬姜憔悴了残年,水竹邨中独自怜。
常在君边遭厌弃,后来莫谩再如前。
临去嘱托
徐出京日;曾向交通总长高恩洪曰:“舍弟世章,在津浦局多年,弄得甚是不好,还望老弟曲为周全,不要闹到不好看地步。”言下甚为怅惘!高含笑曰:“只要公事上办得过去,我自当竭力维持。”徐闻后,为之稍慰。其后,高举发曹汝霖长交部时之种种弊窦,独于徐任次长时之所为置之不问,实因老徐一言之力也。
交通部供徐老妈点心费
交通部素称阔绰,竭力报效徐世昌府中,每月老妈买点心费,竞达十万元之多,实属奇闻。


徐不去东交民巷避难
当政局急转直下时,吴佩孚咄咄逼徐。左右皆请徐赴东交民巷暂避,其弟世章及吴笈孙尤力促之。且谓黎遇复辟之祸,亦曾出此。徐不允其请。左右又托某公,使通电话于徐曰,“公如有为难之处,此间可以暂屈。”徐即答之曰:“承盛意,感激之至。若为私人关系,自可趋访,但余为中华民国之总统,果为此举,殊与国家之体面有关,尚请恕之。”言毕,立置听筒于机上,不再多言。
呜呼!老徐此举,可谓差强人意矣,但惜不多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