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凯去世前提名了三位总统继承人,他们分别是谁?

发布时间:2025-08-13 14:23  浏览量:1

1916年那年夏天,北京的天很闷,袁世凯在屋里翻来覆去。身子太虚,喝水都觉得费劲。很明显,他自己都知道,日子没几天了。尿毒症把身上的气力榨干,每天睁眼闭眼都得靠意志!外头风声很紧,北洋政府那帮人一个比一个厉害,家里也没闲着。他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个用来藏信的“金匮石室”。

这封信,袁世凯早想好了,让袁克定收好,等他走了再拿出来。他琢磨着,还能瞒多久?里头写的是民国总统的继承人,不是随便选出来的名字。三个人,全是他点过兵、见过场的老熟脸。有些人说袁世凯只认枪杆子,其实未必,他眼里最看重的,还是那点政治本事和人脉资源。可那份名单一直没人看见,外头的人越猜越热闹。谁能接他的位?谁又能保住这乱局下的半壁江山?

河南项城出的袁家是实打实的豪富,袁甲三当年风光得很。袁保中家里人丁兴旺,儿子成群。袁世凯正是袁保中家门里出生,却被很快过继出去,这种事袁家也司空见惯了。世凯本来就是袁郑营里随便来的一个孩子,没太多关注。谁能想到日后他要搅天下风云?

袁保庆算是把人脉都留给了世凯了。其实说是养子,倒不如说是一场家族权力的再分配。袁世凯穷的时候慌慌张张,有点失落,但借着养父的关系硬是挤进了吴长庆的门下。要不是这层关系,他连北洋军都见不着。换句话说,当家族资源和个人抱负碰到一起,那些所谓的血缘,真的没啥用,捐官也好,投军也罢,最后都成了历史的小注脚。

去朝鲜平叛的时候,袁世凯还年轻,记得穿着半旧的军服。十多年里,风风火火,李鸿章给过他面子,当时他决心要做点事,手里枪兵修得整齐。北洋新军出来,让他有底气,也留下了不少隐患。其实体制这东西,人的精明也是有限的。袁世凯一度以为自己控制着一切,结果呢,到头来局势还是变了,他没办法归拢更多的人。

到了总统的位上,袁世凯怎么会满足?大总统不够,他还想做皇帝。1915年年底的国民请愿,其实都是他自己演的,明眼人都知道里子是什么。复辟称帝,直接把全国各地的反对声浪推到顶点。83天做了回皇帝,风光转眼变成笑柄。权力是个贪婪的东西,有时候让人迷惑,有时候又让人清醒。袁世凯终究欠了自己一场没能成功的赌局。

6月6日那天,袁世凯在北京咽了气,年纪也不算太大。其实外头还是吵的很,他死以后“金匮石室”那封信终于被人翻了出来。民间猜测渐渐成了全民话题,媒体热炒到不行。信里那三个人,也一点不意外: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这三人其实分属不同圈子,彼此的关系微妙,互相又都不算太敌对。

黎元洪这人排名第一,没什么悬念,北洋政府的副总统,也是袁家的儿女亲家。民国那么乱,黎元洪接位自然顺水推舟。他的经历有些奇特,扶上马后,却像个傀儡,没几天好日子。有些人说他太老实,其实老练的很。府院之争时候,为了夺权,拉段祺瑞、冯国璋互掐,最后自己坐稳了空头大统,却也埋了祸根。

段祺瑞那时连天津都坐不住,暗中联络,把张勋辫子军弄进北京。1917年他“再造共和”出兵,直接把张勋赶跑不说,还羞辱了一下黎元洪。总统这位置本来就难坐,黎元洪无奈只能避居天津。五年后脑溢血去世,权力其实始终悬着没落地。到头来,他什么都没享受到。

徐世昌其实和袁世凯更亲。帮袁世凯上位的时候,后头的力全靠徐。乡党关系不少,人品也行。徐世昌做事干脆利索,不愿沾乱事。称帝的事一出来,他赶紧辞职,青岛隐居几年。到1918年,军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总统没个人愿接,最终推徐世昌出来平衡各方。名义上的大总统实际处处难做,没权没钱还被压着喘气。一年后徐世昌再次离开,自此归隐后名声还算不错。

徐世昌晚年,膀胱癌拖着,也拒绝日本人医院的治疗。1939年安静去世,享年八十五。比起黎元洪,他的结局算有体面,至少没卷进太大的漩涡。

段祺瑞算是袁世凯最后押注的人,他后台大,手里军权最硬。段属皖系,北洋之虎,他秉持的是典型的军阀作派,谁都不服。袁死后,段掌权,实质控制政府好多年。冯国璋、黎元洪勾结挤压他,他还是靠武力稳住阵脚。后面发生直奉战争,权力弱了些。冯玉祥反曹锟政变时又让段祺瑞出来救场,他还是大总统,军阀风格不改。

“三一八惨案”在段祺瑞那会发生,他一声令下镇压学生,舆论直接炸锅。风头烫手,他只好安抚伤者,顺势处决了几个当事人,表面文章做的足。一个月不到冯玉祥鹿钟麟合力将他赶下台,晚景寂寞。日本人找他拉拢做汉奸,段祺瑞硬气拒了。1936年病死上海,72岁。以他那性格,多少还有点民族底线吧。

前面夸段祺瑞长袖善舞,后面又说他昏招频出。其实他两点都沾边,上台能掌权,下台又啥都保不住。

三人各自在不同阶段做过总统,看着风风光光,实则权力都系在枪杆子、金库和人脉上。袁世凯觉得这三人能定天下,其实也是彼时只能选的方案。民国乱局下,枪多钱多谁都能干总统,至于是不是能一统中国,这事没人敢打包票。

说他们没谁能让中国太平,不如说那时候本来就没有太平形势。无论怎么看,军阀混战这东西不讲什么道德,有时候拼的就是谁手硬、谁更敢冒头。老百姓在这些权力角逐里,始终就是棋子,没人关心死活。有人说后来国民党能管点事,但仔细一想,无非是大地主大资本重新分赃,普通人还是靠边站。

袁世凯临死前没让儿子继承总统,是他怕儿子撑不住,也怕袁家窝里斗。那封信成了最后的注脚——选谁都破不了时代的局。

权力在军阀之间反复传递,普通人本来就没机会。

这些人的结局各不相同,前后矛盾得很,既能掌握权柄也都无法解乱世。民国路上,从清末遗老到北洋新贵,命运如走马灯,谁都稳不住。袁世凯的眼光独到,却也只是一个时代的镜子。

中国的这个阶段,终究是绕不开这些人的故事。讲来讲去,还是那点尴尬事,谁都没能一统天下。

权力和理想没法并存,三个人的命运,活生生的搅成了一锅粥。到底是命运捉弄人,还是权力本就这么难捏住?没人能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