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健,更冷静地审视自己
发布时间:2025-09-01 16:35 浏览量:4
从《青春派》到《流金岁月》《大江大河》以及《平原上的摩西》,董子健扮演过一连串性格各异的人物,现在看来这些人物都像开放世界游戏里的“NPC”(非玩家角色)。
角色跨度从青春校园、都市写实,到历史正剧、悬疑现实中,尽管没有丝毫相似,但表达清楚却不容易。如今再回头看有没有最难忘的那一个,“不是某一个角色,而是每个角色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因为毕竟我作为他们‘活过’那么一段时间。”他这样回答。
三十岁是一个门槛,有人悄悄跨过去,有人停在原地张望。而董子健,像一条悄然调转方向的河流——没有声响,但方向已变。
如果说二十几岁的他,是一个怀揣少年感与导演信任的幸运儿,那么三十岁的他,则更像一个自在随心的人。他不急于证明,也不躲避锋芒,而是在“演员”“导演”与“父亲”的三重身份中,一点一点地重新认识自己。
回头再看过去的十年,若是要问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年纪,三十多了,脸上有褶子了。
19岁的第一部作品就被提名了金马奖,对于“年少有为”这样一个珍贵的标签,从出道伊始就一直是他的烙印,我们在与他探讨是否“早熟”这个话题的时候,他很平静地说:“算不上早熟吧,只能说是幸运。”
2020年之后,他更多是出现在作品中。屏幕之外,他开始习惯“消失”——不再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上。他早已找到平衡,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做到自洽。
对他来说,成功也并没有一个标准。他甚至没怎么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成功’是什么,”他说,“所以应该差得挺远的。”他在意的,是“能不能自由地去演想演的角色”。
《青春派》里的稚气,是他口中的“再也找不回来的宝藏”。而今的他,站在《刺杀小说家2》的宣传档期,将成长的沉淀化作角色的厚度。“就做好自己吧,其他的交给观众来判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刺杀小说家2》。”
他不是那种在片场就进入“角色人格”的演员,更不是把自己生活完全奉献给工作的人。
“工作之外的生活是自己的。”他坦言,“综艺节目我不太擅长,少参加点对我和大家都好。”平时遛弯、吃饭,他不会刻意打扮,生活中他更自在于“做自己”。
他记得第一次拍戏时是没剧本的。“但我喜欢那种状态。”现在看剧本,看的就是“这个故事我喜不喜欢,这个角色能不能演,善良的故事也很重要”。简单,直接,不拧巴。
至于有没有拒绝过让他后悔的剧本,他说:“在真诚和努力的基础上,就相信命运的安排吧,这样想能解决很多事,别总耗着自己的情绪,翻来覆去,人生和现实里没有‘如果’这个选项。”
聊到“把热爱当成职业”会不会让人失去初心,董子健的回答很坦然。他并不否认那种挣扎的存在——“当然会有”,他也理解那些觉得疲惫的人,“我相信他们是真的经历过那样的感受”,但他依然表示还是喜欢电影,也喜欢当演员。把爱好变成职业当然会有痛苦的时候,但也因为那是真心热爱的,获得的快乐也是无法替代的。
2017年,董子健当了爸爸。一开始并没有觉得这是什么人生节点,但孩子真的会让人变慢下来。
成为父亲之后,董子健开始意识到一些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我觉得‘成熟’对我来说,是一种心态的变化。以前觉得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也不觉得别人需要我做什么。但现在会意识到,其实你是要去把很多事尽量做好,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时候。”
他说自己不想成为一个靠说教来教育孩子的父亲,“那我就只能尽量以身作则,先把自己做好”。这是他理解的“榜样作用”——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像是身体力行的一种日常示范。
他坦承三十多岁之后的自己确实“没有那么大的活力了”,但也没那么焦虑:“被看见、被理解,都是别人的选择。感谢那些理解的,也尊重那些不理解的。”他的话中不带情绪,却有一种坦然的坚定感。
如今不少观众对演员“真实”与“脆弱”的期待,他并没有去刻意考虑这些,也没有要去迎合或规避。“人本来就有脆弱的一面,演戏就是这个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下自然该是的样子。如果太在意其他的,反而容易本末倒置。”
他不刻意成为某种符号,也不抗拒某种身份。比如“中年”这个词——他觉得中年是人生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有故事,也有变化。人是会变的,时间是会留下痕迹的,但比起讨论像“中年”这些概念和标签,关注生活本身更重要。
如果说过去的董子健是一个“年轻”的演员,那么如今站在一段新的人生节点上的他,显然已经习惯了变化中的自己。他说:“现在会更珍惜当下,会觉得孩子长得太快了,希望每天都过得慢一点。多陪陪她玩,珍惜和她成为朋友以及她还比较依赖你的时间,搞不好哪天她就觉得和你没话说了,也不想和你分享了。”
米色双排扣西装外套 Versace
经历过不同身份与角色的转换,如今的董子健,对“形容自己”这件事,有了更简单的回答:“我还是董子健。”这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表达,却带着某种内里的坚持。不是对过去的回望,也不是对未来的挑衅,而是他在此刻,对自我的一种确认。
他不太在意标签——初出茅庐也好,中生代也罢,成长并不专属于任何年龄段。“成长对我来说是双刃剑,但我们还是会划着断桨出发。”平淡的话里,却藏着一种明确。他没有急着奔向什么方向,只是在当下,站得很稳。
当被问到“未来最想为自己争取的自由”时,他和所有当下年轻人的想法出奇一致,简单却浪漫:“想有一个比较长的假期,开车去远一点的地方,不看手机,发发呆,和朋友待在一起,喝酒聊天。”这不是逃避现实的幻想,而是对“慢下来”的一种渴望。想脱离信息茧房就必须要跳脱开,慢下来。
人生如果一定要用某种节奏标记,他希望的应该是缓慢的、柔软的、有空隙的那种。
他设想过如果不是演员会是怎样的人,“可能会开个民宿吧,应该也挺有意思的”。他说这话时,像是突然看见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自己,也许在山林之间,也许在一处远离城市的海边,照顾客人,自己煮茶,没什么热闹的,但自在纯粹。
被问到如果回到19岁,是否还会走一遍现在的路,董子健幽默地回答说,“也行,路熟好走”。人生无法预演,但如果可以选择重来,他愿意保持现在的模样——不那么焦虑,不那么高调,但始终前行。(本文有删减,完整版请见八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