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曹丕为何不趁机出兵灭掉东吴和蜀汉,曹丕大腿都拍肿了
发布时间:2025-08-25 02:55 浏览量:3
夷陵冷,江水流。孙刘崩盘已成定局,曹丕还在洛阳迟疑。这一年,东汉的遗梦荡然无存,三国格局的重新洗牌几乎就在咫尺。曹操想不到的事,历史倒是给了他儿子一个机会,把天下放在案几上让魏帝挑选。可惜,现实打脸来得太快。夷陵大火从西卷到东,也烧不出曹丕的一点野心。
多数人看到夷陵之战,会觉得机会就在那里。吴蜀互掐,魏朝若是点兵南下,整个中原再无敌手,曹魏的铁骑南渡,大江会不会变天?很难讲。可问题是,曹丕一动不动,洛阳的黄土静悄悄,没有一点调兵遣将的风声。他这算什么呢?真的是畏战?还是顾虑过多?哪有那么多进退有度?
事实上,曹丕刚刚坐上那个位置,屁股还热乎着,朝堂就不安稳。他才是年头,八个月时间,说有根基,其实连泥巴都没干透。手下那一帮文臣武将,倒是一水的讲理——自己在邺城经营多年,民心士族全在那里。可问题是,多数人还在看他和曹植谁更像是“真龙天子”。迁都是大工程,上千箱档案,百万银钱粮草,百工千役,要折腾死好几批人。
他偏偏就要折腾。因为那几座帝都,天子正统气数都压在那上头。长安和洛阳的老气,敌不过曹魏的心气,但谁还敢说一句“禅让不真”?现实比制度更麻烦,民意未必听天子安排,士族一翻牌子,半个朝堂就能跟着摇。曹植支持的那些,悄悄看着大哥往火里跳,也只能嘴上服软。其实都未必服气。“搞不好哪天就杀个回马枪?”曹丕有时候会这样想。可内心焦虑,并不会让战局简单。
邺城静悄悄,内乱却不止。不是说谁都在闹,历史上的魏讽之乱,不就是一声不响把老大窝点搅成了一锅粥?曹操在的时候尚且这样,到曹丕这儿,更加如履薄冰。那些被打压了多年的士族,遇到合适的机会,卷土重来,绝不稀罕。汉家遗臣藏于朝野,盯着每一个破绽看。有人说篡位是顺势而为,其实是刀尖上跳舞。
此时的荆州,已是一地鸡毛。刘备带着愤怒去伐吴,起初威势惊人。可事实怎么发展,从来不听人摆布。白帝城下,夷陵江畔,赵云、张飞、关羽的将威和威名全都埋在了这里。陆逊烧掉了刘备的最后意气,东吴新一轮崛起。再看北边,曹丕按兵不动,有说是“静观其变”的高明,也有骂他是优柔寡断的软蛋。事实恐怕另有隐情。曹丕心里打的小算盘并不复杂,翻来覆去还是“要稳”。
也许,所谓的“抢天下”没有那么容易。他更担心的是屁股下的椅子,会不会突然塌了。魏国要的是长治而非爆发,曹丕的野心被现实一点点磨圆了。要说机会千载难逢也行,可乌鸦嘴谁能保证打下来的天下真就是他的?内部一乱,外部再战,三国怎么可能一步到位?古代迁都,就是要用筹码博取新的人心。而人心,这东西最难揣度。
山河未稳,哪里来大梦。很多人揣测曹丕不愿南征,是怕孙权反水。不全对。东吴装孙子装得很好,孙权自从荆州事件后,马上称臣请降。曹丕当时肯定是暗爽的。新朝要立威,正统很关键。孙权那一纸请降文书,能值多少银子?不到一个月,曹丕立刻加封吴王,还加了九锡,用足了礼仪。说到底,这就是给自己正名。刘备自称皇帝,旗帜鲜明。孙权呢?还在大魏旗号下混个王位,吃里扒外。对曹丕来说,书面胜利不亚于实地平定。
然而,历史的后悔,总是姗姗来迟。当时的刘晔就明白,孙权不过权宜之计,他不是真心归降。北方群臣一片叫好,只有刘晔站出来说实话,他看得明白:孙权等的只是个缓兵之计。夷陵之后,三足鼎立局面要重新洗牌。这时候,反要打破以往的盟友关系,敢不敢趁火打劫?刘晔建议,索性联刘攻吴,不出半月即可收复东南。只要东吴垮塌,蜀军附庸风雅,不足为惧。可是,曹丕不听。历史这种事情,有时候反复发生。官渡之前田丰对袁绍说的,也差不多这路数。只不过,上司总是觉得属下太能分析,不够实干。真干起来,各种理由推三阻四。
最精彩的时候,往往也是最扭曲的时刻。曹丕选择坐山观虎斗。他等的恐怕不只是结果。那种略带侥幸的心态——孙刘斗个两败俱伤,我收个尾就行。活生生错过了局势最热的节点。孙权初时确实低头称臣,甚至答应送儿子到洛阳做人质。可战火熄灭后,立刻反悔,盟约成空。曹丕这时才发现,账面算得再精细,敌人都是用兵打出来的,不是坐等就能捡来的。
夷陵之后,曹丕终于坐不住了。屡次亲征东吴,三次动兵,都折戟沉沙。现实打脸毫不留情,战略的失误在时间里发酵出愚蠢。刘晔这个时候又出来劝,大意是此时东吴气头上,真要动武也不会讨到便宜。曹丕心里开始不安分了。什么天命、什么三分,全部变成遮羞布。
有意思的是,事后曹丕反倒去责怪刘晔,说你只会分析局,但不会出实招,说到底是牢骚。其实战略从未赢在什么神算,错在谁也没法全看透。真打起来,很多胜败是临场的错误、失误、不敢拼。曹丕的问题也许不是犹豫不决,有一说一,坐稳了江山,谁不想再坐久一点,是不是?人在庙堂就会纠结。
再说一遍,其实有人说曹丕枉过这一步,是机不可失可惜了,但也有人讲,他要真打下去,会不会被内部掀翻天也不好说。你看他每一步都像踩在薄冰上,太久不敢下重手,可猛一下又怕底下出大岔子。也许多想也错,不想也罢。大一统、分三国,在那个时代远没我们现在看得清楚,事后分析全都是马后炮。
可惜的是承诺和人心永远不靠谱,孙权的低头更像是缓兵之计,说服不了一屋子大人。大魏王朝,根本没等来休养铁骑、以逸待劳的机会。东吴那头刚恢复元气,这边已经气力耗尽。曹丕的计划是赢了面子,输了实际。世事常难两全,不丢面子就行?不一定。
历史给了他一个绝佳机会,也许更像是陷阱。后来的曹丕多次讨伐东吴,都是打草惊蛇,何况人心散了,能成什么事。重压下,很多人本就怀疑他能不能撑住这个摊子,真要南方一败,魏国恐怕更乱。
这场夷陵之后的静观与错失,现在看才明白,历史不会给任何人两次机会。那些机会,大都是后见之明。曹丕,也不能算怯战,他只是没法背上更重的包袱。
进退之间,说是错过,不如说是宿命。大树底下总是阴影,天赋的牌面不是自己发出来的。真有十拿九稳的“统一时机”么?好像也未必。
所以,有时候是人算不如天算;有时候谁都没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