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国家富强就满足了!106岁老兵回忆地下工作:“为人民牺牲,没话好说的!”
发布时间:2025-09-02 10:09 浏览量:1
在上城区南星街道民安苑的一处民居内,抗战老兵韩宝福正坐在凳子上休息。当提起“抗战”二字时,这位106岁的老战士缓缓挺直脊背,布满皱纹的手不自觉地攥成拳——那刻在骨子里的军人本能,仿佛又回到了80多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
抗战时投身地下工作
战友牺牲是常有的事
韩宝福的从军路,始于1943年的江苏海安。彼时24岁的他还是个务农青年,亲眼目睹日军铁蹄下同胞的苦难,“亡国奴的日子不是人过的,日本人根本不把我们当人看。”在当地党组织的感召下,他毅然加入革命队伍,成为浙东地区地下党组织的一员。
“那时候我们既要躲日本人,又要防国民党,接头得提前约好时间、地点,连穿什么衣服都得对上暗号。”老人回忆,地下工作的危险如影随形,战友被抓后往往无一生还。
“牺牲是常有的事。白天一起开玩笑的人,晚上就没了,只能在心里偷偷难过,第二天该干嘛还得干嘛。你是去革命的,革命就是牺牲。”韩宝福的语气斩钉截铁,“为人民牺牲,没话好说的!”
1945年日本投降后,韩宝福并未卸下戎装,而是随部队转战苏北、山东等地,先后参与小封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多场关键战斗。
“我们既没有兵工厂,有没有枪,就要通过地下工作的情报从敌人那里缴获武器。”韩宝福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在江苏一个地方缴获了国民党的部分坦克,没有油也没人会开,最后用了七八辆汽车去拖回来。”
1950年,他迎来军旅生涯中特殊的一页——成为新中国首批伞兵的一员。“当时部队在河南开封训练,苏联顾问带着装备来教我们。”
朝鲜战争爆发后,这支部队虽未赴朝参战,却始终保持着临战状态,韩宝福在此一直待到1958年退役。
老人的跳伞证至今被儿子精心保存着,泛黄的纸页上清晰记录着9次跳伞的高度、负责人签章,“父亲说,第一次从飞机上跳下来时,心里没想别的,就想着能为国家多做点事。”
儿子坐在老人身旁,手里翻着珍藏的老物件:1950年的伞兵徽章、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章、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单位定制的军装……“父亲曾极度抗拒回忆战争,这些东西以前他碰都不碰,一提过去就发火。”
随着年岁增长,韩宝福的态度渐渐变得柔软些。近十年来,他偶尔会跟家人讲讲过去的故事,甚至会看几眼电视里的战争片。“他说,电视里演的都不真实,打仗哪有那么轻松。”
脱下军装换上工装
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就很满足
离休后的韩宝福曾在杭州半山发电厂、闸口发电厂工作,即便脱下军装,依旧保持着“一切听组织安排”的习惯,“那时候分配到杭州,他一句话没说就来了,从没想过要回江苏老家。”
虽然年过百岁,韩宝福的生活里依旧处处打着军人烙印:家里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吃饭绝不浪费一粒米,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要跟着共产党走”;敬军礼时,手臂依旧像“机械臂”般标准——那是70多年军旅生涯刻下的“肌肉记忆”。
当天恰好有小学生代表来探望韩宝福。韩宝福叮嘱娃娃们得好好学习,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抓。“保卫国家不是说句话就行,得有真本事,要一代接一代传下去。”
韩宝福常感慨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太多,“自己能活这么大岁数,能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已经很知足了。”
106载岁月里,他是抗日战场的地下尖兵,是新中国伞兵部队的首批勇士,是投身建设祖国一线的工人先锋……身份在变,不变的是刻在血脉里的一片赤诚。
- 上一篇:浦江之畔的微光
- 下一篇:我是侯府最守规矩的女郎,可是我的妹妹却因侯爷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