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部下名将辈出,新中国成立后,却从来不与一位部下往来?

发布时间:2025-09-01 10:49  浏览量:1

关于徐向前,没几个人不知道他的脾气有多好。你要说一肚子气,这人却往肚子里咽,不和人红脸,打了一辈子仗,手底下大将个个佩服他,但偏偏又觉得容易亲近,好像身边的一个老乡。有意思的是,战场上那些刀头舔血的猛人,那些后来你呵谁都得竖大拇指的将军,将旧账一起翻出来,很多都欠他一条命。但你要问徐元帅是不是人人都能放在心里,倒真不是。有一个人,他这一辈子也原谅不了。

那段日子,徐向前带兵打仗,身边跟着的,可都是后来中国历史书上响当当的名字:韩先楚、许世友、洪学智、郑维山、李德生……你翻名字,哪一个不是军中悍将?他们当年在徐向前帐下,打不下来的仗徐元帅硬顶着,把命捞回来的人不少。你说这得是什么脾气?在军营里,有条不紊,遇事沉得住气,自己吃的苦也不声张,却总能让身边的人觉得踏实。不少下属挨过他的救命,心里都记着他的恩情,见了面,比亲爹可亲。

可偏偏有个人,他俩隔阂大的,多年不说话。哪怕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有时同桌吃饭,徐向前还是那个老样子,连眼神都不往那边飘一下。这到底犯了什么事?能让这样一位宽厚老帅子一辈子都不消气?

我们都知道,徐向前不是生来就占了好人卡。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山西的农村,泥巴地里跪着读书。家里过得紧巴巴,父母心却很大,谁家有急事,能帮的就帮,看不得别人吃亏。徐向前从小也学了两手,嘴上不多说,心里装着人情世故。可读书,说白了得有钱,他家拿不出那份钱,徐向前没办法,只能辍了学,心里不服气。

他去书店当了学徒,边干活边偷摸看书,两年下来,吃了不少苦头。可那会儿的徐向前骨头硬,把书读进心里,性子也倔强,慢慢磨出来了腔调。你要问他图什么?就图能走出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后面的事就像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步三停,几度回到学校,折腾一阵又得出来混口饭,但念书的瘾却戒不掉。

后来,他混进了国民党的队伍,说是参加革命,其实头几年也就是个跑腿的。那时候蒋介石手下,光看热闹不行,腌臜事太多,徐向前看着心里窝火,觉得明明说是为老百姓好,可实际谁日子好过了?那个年代的中国,大家都在盼光明,谁又说得清真能等来?

那几年里,徐向前跟自己较劲。他问自己,这样混下去是不是一辈子白活?就在最迷茫的时候,有人聊起马克思主义,翻了天说理想,说社会,说一个公平世界。那些话砸在徐向前心头,很实在——眼下的中国就是缺个能带路的,国民党装腔作势,底下的人还是穷苦。徐向前琢磨透了,这才在1927年下定决心,身边朋友领着他去了共产党那头,从此认准了革命这条路。而这一步,真的改变了他一生。

徐向前这个人,你说指挥打仗,一点都不含糊,和下属说话,永远是讲道理的那种。军官们说,他像大家的长兄,平时危急时刻你都敢跟着他,跑得掉的命也能保得住。他救过不少人,替下属冒险,大家疼他,这不是夸张。有人打了败仗,徐向前骂归骂,却不记仇。可有那么一个,徐向前这辈子不愿再搭理。

这个让他心寒的人,就是周纯全。

说起周纯全,湖北人,也是老革命,新中国建国后封了开国上将。两人早年本是并肩战斗的同事,但有些伤,一旦结下就忘不掉——战场上闹出过大纰漏,账都算在一起。

有一次,徐向前排队布阵,安排得细细的,把任务交待下去,周纯全在他的阵营里,领着一支部队。徐向前再三叮嘱:你性子急,可千万别跟着敌人起哄,阵地给我守住,别自作主张。说句闲话,老徐这人警觉的很,对周纯全,事先就打听了脾气,知道他是那种“冲动派”,再靠谱也要念叨两句。

战斗刚开打,开始顺利,徐向前的计划是步步为营,敌军果然顶不住,退得散了。但,人算不如天算。敌人装模作样假撤退,周纯全看见这破绽,高兴得不行,人家都劝了,哪肯听。他不管上头布置,直接下令——追!这命令一出,局势立刻变了。结果敌人本是想引蛇出洞,周纯全偏偏就钻了套,自己阵脚让空了。敌军借机反扑,徐向前的前线一下就断了。

这一下,原本胜券在握,转眼就成了苦战。徐向前气得恨不能当场把人掀出去,没办法之下,只能亲自领兵救场。你想啊,敌人都准备了圈套,让徐向前和部队被包了饺子,要不是他拼了命,差点出不来。许多人都没能回去,全是因为那个“追击令”。

事了之后,周纯全才服了软,脸上也挂不住。当时他灰溜溜跑来认错,徐向前却不是那种一激动就甩人一巴掌的人。骂是骂了,命是救回来了,但折了不少兄弟,徐向前心里再怎么让步,也留下了疙瘩。心里话说,这种事不是一次道歉就能揭过去的。

如果说打仗误事让徐向前动过火,那么另一起事,就是彻底冷了心。

那年,肃反运动烧得厉害,张国焘整肃异己,下手连自己人都不放过。徐向前那会儿有个同路人,也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程训宣。两人大概算是战友间的爱侣,虽说年龄差着一大截,但心往一处使——共同的理想,一起拼死为革命。

但事赶上了肃反,张国焘想整徐向前,却找不到合适的由头,于是盯上了程训宣。这时周纯全又成了工具,被派去逮人。你说徐向前对他多好,结果周纯全却毫不管旧情,直接下狠手。为了逼出徐向前的“黑料”,对程训宣用尽刑罚,连女人的苦都不顾及。程训宣死都没有招,最后宁死不屈。

徐向前当时哪里睡得着?怎么想都不信自己人会干这么绝。可人没救下来,死讯传来,徐向前心像是被剜了一块。他不是怕被出卖,是心疼自己的妻子,因为太忠诚,吃了这么大的苦。后来见到周纯全,两人对话就像两座冰山。徐向前问他怎么下得去手,周纯全面无愧色,只说“奉命行事”,到底一点人情都没有。于公于私,这道坎翻不过去。

或许你会问,后来是不是报复了?没有。即使那颗心再苦,徐向前也没有针对周纯全做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场面上碰见,周纯全还想说话套近乎,徐向前一个冷眼就能把话堵回去。老实说,徐向前是个讲原则的人,这种私人恩怨,他不打算用在战友头上。毕竟,周纯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也不是一无是处。

但心底那道伤疤,却怎么也好不了。

你要是看徐向前走过的路,戎马一生,看惯了生死,见惯了人情冷暖。他会救人,也会恨人,可这份恨,比战场上斩敌的痛还深。哪怕事过多年,遇见周纯全,他只当是空气。

可能这就是人生。谁都说徐向前宽厚,能容人,却也有解不开的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释怀?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底线,过了那一步,连和气都保不住。到头来,这段往事,只剩下无声的怨。你说英雄到底是不是冷静的人,其实他们也是血肉做的,不过是不轻易显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