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薛岳侄子揭秘:大伯最看不起白崇禧,对蒋介石也瞧不上眼
发布时间:2025-07-05 18:29 浏览量:2
从广州走出来的薛岳,出身并不复杂,家风也简单。青年时他跟上了孙中山的脚步,那时候什么都不讲究资历,拳头硬、胆子大,革命队伍拿命出来拼。倒是站出来的总是那么几个名字,薛岳混在队里不算最早,但他愿意豁出去。刀枪手脚并用,半天不带喘的,从那时候起,他就算是敢猛子的角色。
身边有时跟的人换了新面孔,倒是他始终不太合群。一路升上去,他能打会打,在部队里不止拿过一次军功,这大家都承认。但人本分古板,说话也不习惯留情面。搞关系那一套,他很迟钝。你瞧,当时一帮国民党高层的场子,什么大佬都在,薛岳进门也不低头,遇见不满意当面顶。偏偏这样的人,最容易被排挤。是不是矛盾?可事实就是这样。
抗战打响后,薛岳真能扛事。他指挥的长沙三次大会战,第一仗用的“天炉战法”,把日军往包围圈里诱,活生生像熬猪蹄那样闷死敌人。当初日军噱头不小,长沙注定是攻陷目标,薛岳死抱着“谁来谁就死”的信念打电话给宋美龄,不给蒋介石留面子。他跟宋美龄倒没什么私情,全是为打仗,只觉得不能再拖,说早就要干。
蒋介石那阵子犹犹豫豫,不答应也不明说。电话一通两通接不着,最后还得靠宋美龄中转,这才把薛岳那句狠话转告上去。宋美龄转告了,蒋介石才算重视,反过来打给薛岳。谁成想薛岳照猫画虎,让警卫回蒋介石“首长在前线,暂时不接”。也学会躲起电话了。真要说,这事放今天,谁不是一愣?
第一场长沙会战,薛岳指挥调度不慌乱,他用“火炉包围”这个思路,先假装败退,把日军引到四面受敌的困境,火并三天三夜。军队轮番顶上,地形简直就是天然的大锅。薛岳冷静,一把年纪穿着军服,前线不睡觉。最后日军伤亡惨重,长沙铁桶一般守住。没什么花活,就是实打实的死磕。
第二次长沙会战,战法翻了新花样——“泥水泡猪皮”。日本军靴本是猪皮做的,薛岳琢磨得细,偏把稻田水灌满。日军一脚插进泥浆,鞋子湿胀得走不动路。几万人队伍困在泥里,成堆丢下脚上的鞋,有点狼狈。薛岳分析时没有什么大数据,只凭田里的水和对头的习惯,结果真管用。日军兵败如山倒,败的那一刻恐怕想不到输得这样窝囊。
三次长沙大会战,日本人拉来十万兵力,想要一雪前耻。结果薛岳照样死磕,守城部队日日夜夜不让出城门。前线参谋连续几天不合眼,人都快撑不住,薛岳还握着电话调命令。后面他总结自己没什么可骄傲,不过是该打就打。要说真服谁,他算是服孙中山,气概上压人一头,没别的。
可赢仗归赢仗,有些人不待见。蒋介石一向多疑,对薛岳这个看不惯的老同僚,总是有点防备。长沙会战后,蒋介石非但没有重用,反而更疏远。薛岳的能耐,战功压了别人的头,说出来好多部下都敬重他,但权力圈里冷清。不得不用,还得避着用。这种情况,往深了说让人心凉。
陈诚算是例外,他和薛岳关系铁,不是那种只顾自己的朋友。有一回陈诚当九战区司令,眼见武汉失陷顾不上,主动把指挥权让给薛岳。后来又出头为薛岳在重大战区争取职务,这种事情真不多见。两人合拍,有时候一顿饭能说到半夜。
但话再多,终究没改变蒋介石心里的“不放心”。薛岳以他的资历、战绩,本该早升一级上将,偏偏被卡了很久。军衔一拖再拖,文件就是不批。有单位为他说过话,但蒋介石的决定谁改得了?最后到台湾,陈诚还有心,主任的位置偷偷给让出来,薛岳稀里糊涂地接了。没意思,毕竟是虚职。
其实有一说一,薛岳自己也未曾把蒋介石看得多高。聊到孙中山和蒋介石,他不避讳。侄子说有回闲唠,薛岳画圈比喻:孙中山的圆圈一圈大过一圈,越画越开,说明气魄大开地盘。而到蒋介石这里,圈越画越小,收缩防守,多少有点讽刺意味。侄子记忆不一定全准,但这事传出来,大家信。
有一阵台湾那边当道的人事传闻多,蒋经国时期,竟传出薛岳要当行政院长,这消息闹得不小。结果最后人选定下来,薛岳照样是个无所谓的表情。外面热闹完了,家里只剩清冷。他一向自律,四点起床运动、练字、读书,一天到晚像个苦行僧,几十年下来倒养了个好身子骨。问他有没有遗憾,也不多讲,随遇而安。
再问他怎么看一级上将白崇禧?薛岳是不服的,他很少公开批评谁,对白崇禧却嗤之以鼻。有人叫白崇禧“小诸葛”,薛岳不屑,觉得不过吹捧。薛岳自负,某些将领看不上,他也不和那些人多打交道。这么多年来说,他心里真服过的,大约只有孙中山。
家族也逐渐冷清起来,薛岳老了以后,身边只剩几个远房。侄子说,子女多留在国外,偶尔通个信,日常不大见面。年轻时家里聚得热闹,到了晚年只剩一人,院子里安静得让人发慌。访客很少,大部分时间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偶有亲人在台湾小聚,也没什么话要讲,该说的都在多年以前说完。
薛岳晚年,生活拮据称不上,简朴肯定是真的。衣服三件换着穿,伙食极淡,亲自洗衣铺床不托人。外头传他有多高寿的秘诀,旁人猜测饮食、作息、心性,谁知道呢?有可能纯粹就是命大,没那么多道理可讲。有些日子无聊,一天也就这样过去,连意外都不多。
1998年,薛岳辞世,享年102岁。葬礼用的是“一级上将”的规制,排场该有的都有,但真正的老友几乎凋零,到场的人不多。仪式隆重但冷清,像人生谢幕前的最后一个注脚。过了这么多年,有多少人会记得这两个世界的长沙会战,有多少后辈还会念叨“天炉战法”?没人统计过。就连史料也混杂各种版本,真真假假难辨。
数据倒是有一份——据当年国民党军官方战报,长沙三次大会战,歼敌总数超过120,000人。这数字或许有夸大,但日军内部文件承认三战至少损失约五万人。日本《读卖新闻》1978年曾有专栏记载,对薛岳评价甚高,说他虽敌亦重之,并报道日军遗族特意赴中国祭奠薛岳祖坟。信息真假难辨,不过用得着再去翻考证吗?
薛岳其人,固执、憨直、能打敢打、死不低头。搁在那个年代,有没有成为权力核心不重要,能拿出几场漂亮胜仗,一身清白,足够立住了。人与人的矛盾、将帅之间的隔阂、那个时代的冷暖,他这里都有。他青年时铜墙铁壁般冲在最前,晚景只剩青灯独坐,这变化说不清算遗憾还是自由。
网上总有人问,历史会不会忘记薛岳?答案不用多讲,活过就算赢了,别人知道与不知道,本事摆在那里。有些人就这样,从开始到结束,没沾什么人情世故,也非得出个谁对谁错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