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和她的无字碑,千年功过,一块石碑道不尽的传奇

发布时间:2025-08-17 19:10  浏览量:1

在陕西乾县的梁山上,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陵墓,这便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有一座高达7.53米的石碑,碑首雕刻着八条螭龙,碑身两侧线刻着升龙图,底座则是著名的狮马相斗图。然而,与西侧唐高宗那座洋洋洒洒刻满功绩的述圣纪碑不同,这座石碑通体光洁,没有留下一个字。这就是千百年来让无数人猜测不已的无字碑,而它的主人,正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的故事,要从公元637年说起。这一年,14岁的她被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赐号“武媚”。彼时的大唐,刚刚经历了贞观之治的辉煌,太宗皇帝雄才大略,后宫佳丽三千。武媚在其中,并不算起眼。她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武士彟曾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但在她12岁时便已去世,家道中落。入宫对她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未知的挑战。

在太宗身边的十二年,武则天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恩宠。才人这个职位,在后宫等级中并不算高,她亲眼目睹了宫廷的繁华与冷漠,也见识了帝王的威严与权术。这段看似平淡的岁月,却磨砺了她的心智。她不像其他妃嫔那样沉溺于争风吃醋,而是利用这段时间读书学习,了解朝政,观察太宗处理政务的方式。据说,太宗有一匹烈马“狮子骢”,无人能驯服,武则天却主动请缨,说只需三样东西:铁鞭、铁棍、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棍敲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这番话,不仅展现了她的胆识,更透出一股狠辣决绝的性格,或许正是这种特质,让她在后来的宫廷斗争中脱颖而出。

太宗去世后,按照唐朝的规定,没有子嗣的妃嫔要入感业寺为尼。公元649年,25岁的武则天在感业寺开始了青灯古佛的生活。但她并没有就此消沉,她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早已暗生情愫。早在太宗病重期间,作为太子的李治经常入宫侍疾,与同样在旁侍奉的武则天相遇,一来二去,两人之间产生了难以言说的情感。这段感情,成为了武则天命运的转折点。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李治到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重逢。此时的李治,后宫之中王皇后与萧淑妃正斗得不可开交。王皇后为了打击萧淑妃,得知李治与武则天的旧情后,便主动提议将武则天接入宫中。这无疑是引狼入室,但对武则天而言,却是重返宫廷的绝佳机会。她抓住了这个机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野心,再次踏入了那座既熟悉又陌生的皇宫

再次入宫的武则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才人。她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和四妃。她深知自己在宫中根基薄弱,便处处谨小慎微,对王皇后毕恭毕敬,很快便博得了王皇后的信任和好感。同时,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才智,迅速俘获了唐高宗的心,李治对她的宠爱日益深厚。

然而,武则天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她渴望的是更高的地位,甚至是皇后之位。当时的后宫,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背后有关陇集团的支持,而萧淑妃也深得高宗宠爱,两人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武则天巧妙地周旋于两者之间,她一方面讨好王皇后,借王皇后之手打压萧淑妃;另一方面,又暗中积蓄力量,为自己谋取利益

为了登上后位,武则天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曾亲手掐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安定思公主,并嫁祸给前来探望的王皇后。这个故事虽然在《旧唐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它却成为了武则天性格狠辣的一个重要标签。无论真相如何,这件事确实成为了高宗废后的导火索。高宗在失去女儿的悲痛和对王皇后的猜忌中,逐渐产生了废黜王皇后的想法。

废立皇后,从来都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家事,而是牵动整个朝堂的大事。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不够高贵,且曾是太宗的才人,立为皇后有违伦理。而以许敬宗、李义府为首的新兴官僚,则看到了依附武则天的政治机遇,纷纷支持高宗的决定。在这场激烈的宫廷斗争中,武则天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她不仅在后宫中巩固自己的地位,还积极在朝堂上寻找盟友,最终,在开国功臣李勣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的支持下,高宗下定决心,废黜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立武则天为新皇后

公元655年,31岁的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后宝座。这场“废王立武”的事件,不仅仅是后宫权力的更迭,更是唐朝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关陇集团对皇权的影响开始减弱,以武则天为代表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崛起,为她日后掌握更大的权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为皇后的武则天,并没有满足于后宫的安稳生活。她有着过人的政治才能和强烈的权力欲望,而高宗李治的身体状况,恰好给了她参与朝政的机会。高宗自显庆年间(656-661年)起,便经常头晕目眩,视力下降,史称“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依赖武则天处理政务。

武则天起初只是在高宗的授权下,协助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但她很快就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她处事果断,条理清晰,提出的许多建议都得到了高宗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在朝政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参与决策国家大事。上元元年(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朝廷内外称之为“二圣”。这标志着武则天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与高宗一同临朝听政,她的权力达到了仅次于皇帝的程度

在“二圣临朝”期间,武则天提出了著名的“建言十二事”,包括劝农桑、薄赋徭、息兵戈、广言路、杜谗口等,这些建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大多切中时弊,得到了高宗的采纳和实施。她还积极提拔寒门出身的官员,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她重视文化教育,组织文人学士编撰了《臣轨》《百僚新诫》等书籍,用以规范官员的行为。

然而,权力的膨胀也引起了高宗的不满和警惕。麟德元年(664年),高宗曾与宰相上官仪密谋,想要废黜武则天的皇后之位。但消息泄露,武则天得知后,迅速赶到高宗面前辩解。面对武则天声泪俱下的诉说和强大的政治压力,性格懦弱的高宗最终放弃了废后计划,反而将责任推给了上官仪。结果,上官仪被以谋逆罪处死,家族也受到牵连。经过这次事件,武则天彻底清除了朝中反对她的势力,她的地位更加稳固,高宗对她的依赖也更深了。

“二圣临朝”的局面持续了近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武则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培养了大批忠于自己的亲信,为她日后称帝铺平了道路。她不再仅仅是高宗的妻子和助手,而是成为了大唐王朝实际上的决策者之一。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洛阳贞观殿驾崩,享年56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份遗诏,为武则天在高宗死后继续掌控朝政提供了合法依据。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则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掌握了实际的军政大权。

中宗李显年轻气盛,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他试图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遭到宰相裴炎的反对。中宗愤怒地说:“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这句话传到武则天耳中,她勃然大怒。仅仅两个月后,武则天便以中宗“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为由,将其废黜为庐陵王,软禁于房州。随后,她立自己的小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但睿宗同样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武则天让他居于别殿,不得干预朝政,所有国家大事都由她亲自决断。

废立皇帝的举动,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许多宗室贵族和忠诚于李唐王朝的官员对武则天的专权不满,纷纷举兵反抗。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英国公徐敬业(徐世勣之孙)在扬州起兵,以“匡复庐陵王”为名,讨伐武则天。徐敬业的军队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对武则天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叛乱,武则天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魄力。她迅速任命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统帅三十万大军前往镇压。同时,她还发布檄文,揭露徐敬业的罪行,争取民心。在她的果断处置下,仅仅两个月,徐敬业的叛乱就被平定。徐敬业兵败被杀,参与叛乱的官员也都受到了严厉的惩处。

平定徐敬业叛乱后,武则天进一步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她大力推行酷吏政治,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一批酷吏,对反对她的宗室、大臣进行残酷的镇压和清洗。这些酷吏手段残忍,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使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但与此同时,武则天也通过这种高压手段,有效地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和权力积累,武则天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她不再满足于太后称制,而是要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做了一系列精心的准备。

首先,她利用宗教制造舆论。武则天自称是弥勒菩萨下凡,当为阎浮提主(即人世间的主宰)。她还指使僧人伪造《大云经疏》,宣称“武后为阎浮提主,唐氏合微”,为自己称帝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其次,她大力提拔亲信,培植势力,让武氏家族的成员和自己的心腹大臣占据朝廷的重要职位。同时,她还通过改官名、易服色等方式,逐步改变唐朝的旧制,为建立新王朝做准备。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在文武百官、宗室、外戚、僧道等数万人的上表劝进下,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她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武曌,“曌”字是她自己创造的,意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这一年,武则天已经67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也是唯一的女皇帝

登基后的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发展国家实力。在政治上,她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录取名额,开创殿试和武举,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她还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只要有才能,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得到重用。狄仁杰、姚崇、宋璟等一批著名的贤相,都是在武则天时期被提拔起来的。

在经济上,武则天继续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她还下令编纂《兆人本业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永徽三年(652年)唐朝有户380万,到武则天退位时的神龙元年(705年),户口已增至615万,增长了近一倍。

在军事上,武则天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多次派兵征讨吐蕃、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她还在西域设立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相互配合,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武则天的统治,被后世称为“武周革命”。虽然在她统治期间,存在着酷吏政治、大兴土木等一些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她的统治是比较成功的。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则天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对朝政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她开始沉溺于享乐,尤其是对男宠的宠爱,给朝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最著名的男宠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张氏兄弟原本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推荐给她的。他们年轻俊美,能歌善舞,很快就得到了武则天的宠幸。武则天对他们极为信任,甚至让他们参与朝政。张氏兄弟仗着武则天的宠爱,专权跋扈,干预朝政,陷害忠良,引起了朝廷上下的强烈不满。他们不仅在宫中作威作福,还在宫外大肆搜刮钱财,兼并土地,生活奢靡腐化。

许多大臣对张氏兄弟的行为深感忧虑,纷纷上书弹劾,但武则天都置之不理。甚至一些宗室亲王和朝廷重臣,因为反对张氏兄弟而遭到迫害。例如,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和女婿武延基,因为私下议论张氏兄弟专权,被武则天赐死。张氏兄弟的干政,使得武周朝廷内部矛盾日益激化,人心惶惶

此时的武则天,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也陷入了两难境地。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一直觊觎皇位,多次劝说武则天立武氏子弟为太子。而朝中的许多大臣,如狄仁杰、吉顼等,则坚持认为应该立李氏子弟为太子,他们对武则天说:“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深知,自己虽然建立了武周王朝,但天下人心仍然倾向于李唐。如果立武氏子弟为太子,恐怕难以服众,甚至会引发更大的动乱。经过反复考虑,武则天最终决定立被废黜多年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将他从房州召回洛阳。

李显被立为太子后,朝廷的局势暂时稳定了下来。但张氏兄弟的专权问题,仍然是悬在朝廷头上的一把利剑。许多大臣都意识到,只要张氏兄弟还在,朝廷就不会安宁。一场旨在铲除张氏兄弟、恢复李唐王朝的宫廷政变,正在悄然酝酿。

长安四年(704年)末,武则天病重,移居长生殿,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旁侍奉,大臣们很难见到她。朝廷内外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人们纷纷猜测张氏兄弟会趁机作乱。在这种情况下,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人为首的一批大臣,决定发动政变,铲除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率领五百余名禁军,以“诛二张”为名,从玄武门入宫,直奔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禁军将士在迎仙宫斩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随后包围了长生殿。武则天听到动静,挣扎着坐起来问道:“是谁作乱?”张柬之等人回答说:“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先奏。称兵宫禁,罪当万死!”武则天看到太子李显也在人群中,便说:“是你吗?二张已经被杀,你可以回东宫去了。”桓彦范上前一步说:“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武则天知道大势已去,她看着眼前这些曾经熟悉的大臣,又看看自己的儿子李显,最终无奈地点了点头。第二天,武则天颁布诏书,命太子李显监国。第三天,她正式传位给李显,自己则迁居上阳宫,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这场政变,史称“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后,李显复位,改国号为唐,恢复了唐朝的旧制。中宗李显对参与政变的大臣进行了封赏,张柬之等人被封为王,史称“五王”。同时,他还下令为在武则天时期被冤杀的宗室和大臣平反昭雪。武则天虽然被迫退位,但中宗仍然给予了她极高的礼遇,每十日率领百官到上阳宫朝拜一次

退位后的武则天,心情十分郁闷。她失去了权力,也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容颜憔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82岁。临终前,她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要求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武则天去世后,中宗李显按照她的遗诏,将她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在乾陵的东侧,为她立了一块无字碑。关于武则天为什么要立一块无字碑,千百年来,人们众说纷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绩太大,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她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开创了殿试、武举等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位皇帝,一块石碑根本无法承载她的丰功伟绩,所以干脆不刻一字

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无颜为自己立传。她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手段残忍,杀害了许多宗室贵族和大臣,包括自己的亲生儿女。她推行酷吏政治,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她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向后人交代,所以选择了立一块无字碑,以此来忏悔自己的过错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表明自己一生光明磊落,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她深知自己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无论自己如何评价自己,都难免会引起后人的争论。不如将一切交给时间,让后人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对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此外,还有人认为,无字碑的设立可能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关。武则天退位后,唐朝的政权重新回到了李氏手中。虽然中宗李显对武则天保持了一定的尊重,但朝中的许多大臣对武则天仍然心怀怨恨。在这种情况下,为武则天撰写碑文,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过分赞扬武则天,会引起李氏宗室和大臣的不满;如果批评武则天,又不符合中宗对她的礼遇。所以,最终只能立一块无字碑,搁置这个难题。

无论武则天立无字碑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这块无字碑都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它就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静静地矗立在乾陵之上,见证着王朝的兴衰更替,也见证着人们对这位传奇女皇的复杂评价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从一个普通的才人,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她的政治才能、领导智慧和个人魅力,都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她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开创了女性当政的先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则天的统治,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她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她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她加强边疆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些功绩,是无法被抹杀的。

当然,武则天的统治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她为了夺取权力,手段过于残忍,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她晚年沉溺于享乐,宠信男宠,导致朝政混乱;她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寺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问题,也受到了后人的批评和指责。

然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武则天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她的所作所为,既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一面,也有受到时代局限的一面。她的功过是非,就像她的无字碑一样,需要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评价

如今,乾陵的无字碑依然矗立在那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人们站在碑前,总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武则天究竟想通过这块无字碑告诉我们什么?或许,她什么都不想说,只是想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历史来评判。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无字碑充满了魅力,也使得武则天这个人物更加神秘和引人入胜

武则天和她的无字碑,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她们见证了大唐的辉煌,也见证了人性的复杂。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她们的故事,都将继续流传下去,引发后人无限的思考和遐想。

参考的历史书籍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

《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

《资治通鉴·唐纪》

《武则天传》(雷家骥 著)

《乾陵稽古》(樊英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