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 致敬英雄——聆听邯郸四位老兵穿越抗战烽火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03 10:09  浏览量:1

山河铭记 致敬英雄

——聆听邯郸四位老兵穿越抗战烽火的故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捍卫家国山河。

邯郸,这片曾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亦是英雄辈出的热土。近来,我们寻访到四位曾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聆听他们讲述惊心动魄的参战故事,重回那个硝烟弥漫却信念如铁的年代。这些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史诗,更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拼图。

历史从未远去,英雄永远年轻。谨以本期专题报道,向所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青春与热血的老兵致敬!愿读者能从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勇气与坚韧,读懂和平的意义与珍贵。

郭金全

瞒着家人参军抗日

肥乡区光荣院内,浓郁的树荫遮蔽了骄阳,大院十分静谧。郭金全老人端坐屋中,身着一身戎装,年近百岁却依然精神矍铄。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交错的皱纹,炯炯目光中透出一贯的勇敢坚毅。

“那时我年轻,眼见家乡遭到日军侵略,老乡们被日军杀害,忍不下这口气,就一心想参军跟日本兵干!”郭金全说。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肥乡县城。后面几年,凶残的日军制造了县城惨案、田寨惨案、常赵庄惨案、积善惨案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肥乡人民奋起反击,展现出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

与当时千千万万爱国热血青年一样,郭金全目睹侵华日军对肥乡百姓惨无人道的屠杀、迫害和摧残暴行,血气方刚的郭金全心中升腾起一团“火”,渴望加入这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捍卫祖国的主权和尊严,保护家乡父老。

但郭金全也有“顾虑”。“当时情况危急,侵华日军气焰嚣张,参军抗日会面临生命危险,家人不舍得让我去。”郭金全说,曾经向家人透漏自己渴望参军报国的念头,但家人担心他“有去无回”,家里会失去一个年轻壮劳力,使艰难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可思来想去,郭金全还是决定参军。“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日本侵略者欺负到中国人头上了,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应该拿起武器抵御侵略。”郭金全说。

一方面是国家危难,另一方面是家庭重担。为了不让家人过度担心,郭金全编了一个理由离开家,瞒着家人,毅然决然加入了八路军抗日部队。那是1944年,当时他15岁。

郭金全介绍,他加入了一个约有1000人的抗战“独立团”,战斗在今肥乡、永年一带。“那时日军驻扎在城里,我们的队伍在农村,白天日军经常进村扫荡抢粮、牵牛、抓人,只要得到敌人出动的情报,我们就灵活机动地进行伏击,同敌人战斗。”郭金全回忆说。

面对人数、武器装备都优于我方的日本侵略军,郭金全和战友们毫不畏惧,“有一次在村里我们把子弹都打光了,然后开始和日军拼刺刀,短兵相接,打得不可开交,战友在旁边牺牲了,当时我并没有害怕,只是感到更加愤怒,冲上去继续打‘鬼子’。”

记者看到,郭金全的左耳有一处缺失,右臂上有一个仍清晰可见的枪伤印记。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在与日军战斗中留下的‘战利品’。”当年残酷激烈的战争经历,塑造了郭金全骨子里的达观和勇敢。

对郭金全来说,年轻时参军保家卫国的经历无疑是最难忘的。如今老人的生活平静简单,居住的屋子朴实无华,可他却小声告诉记者,自己珍藏着几样“宝贝”。说着,他从床头拿来几个精致的木盒,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地打开让记者看“宝贝”。

这是几枚在灯光下闪亮耀眼的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郭金全把这些纪念章视为珍宝,时常拿出来看看,回忆曾经的峥嵘岁月。他说:“祖国的繁荣昌盛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我年轻时赶上了国家危难的时刻,需要有许多人挺身而出,我只是做了一个热血中国人应当的选择。国家也从未忘记我们,获得这些荣誉奖章,我感到很自豪。”

顾超

马背上立战功

今年95岁高龄的顾超是魏县野胡拐乡野西村人,走进老人家中,客厅置物柜正中央一块儿牌匾十分显眼,上书“烽火英雄 无尚光荣”八个大字。

这块儿牌匾是顾超老人心中的“宝”。他的孙女顾书宁告诉记者:“爷爷虽然这么大年纪了,可是每天都不忘记擦拭牌匾,还时常一边捧着牌匾,一边给我们讲他抗战岁月的故事。”

顾超参加八路军、走向抗日战场时刚刚15岁。老人说,他参军一方面是从小目睹侵华日军欺压村民百姓、进村抢夺粮食等暴行,心中愤慨至极,想参军报国,抵御外来欺辱;另一方面是受到家族、特别是父亲的影响。

原来,顾超的父亲就曾是抗日民团团长,活跃在肥乡、曲周一带与日军战斗,后来不幸牺牲在战场上,年仅36岁。父亲的牺牲让一家人陷入悲痛,却也在年轻的顾超内心种下了坚决抗日的种子。

顾超入伍后,被分配到骑兵通信班,负责在我方部队各团营间传送各类军事信息。“通信兵虽然没有正面与敌人交火,但在战场上军事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至关重要,往往决定是否能抢占先机并左右最终战斗成败。”顾超说。

因此,顾超对交给自己的通信任务格外重视,快马加鞭赶路的同时,身上随时备着手枪,以防敌人埋伏。他有时一天要骑马跑几十里路,辗转多个营部之间送信,他给自己定的要求一是保证速度,二是做好保密工作,选择好路线,尽可能躲避日军,确保情报安全及时送达。

当时顾超所在的通信班有5名战士,他送信最快,得到了首长的肯定。

可没想到意外发生了。一次,顾超得到命令要往另一个营部送一封十分紧急的信,他骑马用最快的速度赶路,可能是赶得太急,一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左脚踝当场骨折。钻心的疼痛袭来,整个左腿使不上一点儿力气,可身负送信重任,又耽误不得,顾超心急如焚,“受伤事小,延误了军情传递可要出大事!”

幸运的是,过了不久,恰好有一名我方战士经过,看到摔伤的顾超,问清情况后,立即将顾超扶到自己的马上,一起将信送到了营部,并把顾超送到了部队医院进行治疗。

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志,当兵期间,顾超出色地完成上级交派的各项任务,他本人被部队授予多次奖励,荣获大小战功5次。

1945年8月15日,顾超在部队听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他激动地与战友们相拥而泣,欢呼胜利……

退役回乡后,顾超在生活中依然保持军人本色,对家人要求严格。受其影响,他的大女婿和孙子都选择了入伍,成为光荣的军人。顾超还会经常嘱咐在部队的孙子:“好好干,为国效力当先锋,一定要对得起身上的军装!”

如今,顾超住在儿子家里,生活无忧,身体康健。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刘思雨介绍,顾超每月可领取伤残抚恤金,县里每年还为他免费体检一次,并为其缴纳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帮他买了“荣军健康御险”商业保险。此外,顾超还享受优抚对象医疗补助等优抚待遇。

顾超常说:“比起烽火连天的岁月,眼下的每一刻都弥足珍贵。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富足,是无数战友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心怀感恩,倍加珍惜。”

杜士林

打鬼子没了三根手指

在峰峰矿区大社镇牛儿庄社区,记者见到了99岁的杜士林,他正坐在自家院子里乘凉,看到大家后热情地向每个人打着招呼。老人布满皱纹的双手搭在腿上,那中间缺失了三根手指的左手,看着让人心疼,它仿佛在无声讲述着杜士林那惊心动魄的抗战岁月……

1937年9月,杜士林参加八路军,年纪虽然小,“可是看到日本鬼子在家乡的残暴行径,心里就只有愤怒,下决心拼命也要打跑敌人。”他跟随部队在磁县、峰峰一带打击日伪军,每次取得战斗胜利,都能让杜士林高兴许久,虽然他清楚地知道,战斗意味着随时要冒着生命危险。

杜士林对与日军战斗负伤的记忆十分深刻。那是盛夏7月的一天,杜士林所在连队接到命令,要去峰峰新坡镇一带秘密破坏日军交通线,并攻占日军所建炮楼。杜士林回忆:“当时我们接到的情报是驻守炮楼的日军只有4名,所以大家都对打赢这场战斗很有信心。”

可万万没想到,战斗开始后,日军迅速从紧邻的峰峰镇调来增援部队到达炮楼,加之我方与日军在武器装备上有明显差距,使得战斗形势急转直下,杜士林所在任务连不得不转攻为守。随即,面对日军的火力紧逼,为保存有生力量,杜士林和战友们开始边战边撤。

正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杜士林的左手不幸严重受伤。“当时战斗激烈,子弹嗖嗖地从身边飞过,手受伤了也顾不上疼,我们一边还击,一边撤退。”杜士林说。

日军的疯狂追击,使得杜士林的连队遭遇危机,杜士林告诉记者:“我们队伍里每个人都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转机发生在杜士林他们强渡一条山区河后不久,突然天降大暴雨,河流水位迅速上涨,等日军追到河边时,已经无法渡河了。虽然连队撤退成功,可仍然有3名队友在那场战斗中牺牲。“身边战友的牺牲,只会更加坚定我们抗击日军的决心。”杜士林表示。

后来,杜士林又经历了大大小小多场与日军的战斗,最终迎来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消息。

退伍后,杜士林回到家乡,在煤矿、派出所等单位工作过,并坚持下地务农。他保持着军人本色,不仅严格自律,对子女也管教颇严,树立良好家风。杜士林的四女儿杜巧枝告诉记者:“我们从小都有点儿‘害怕’父亲,他在做人做事上高标准要求我们,哪里做不好就会受到父亲的批评。”如今,杜士林喜欢给孙子、孙女们讲述过去的战争岁月,告诉他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今年4月,在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志愿者的帮助下,杜士林和涉县百岁老兵李文廷一起踏上北京之行。他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还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杜士林心情激动,他说:“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当年的流血牺牲都值得!”

采访中,正好遇到邯郸市双拥办、邯郸市爱国拥军联合会工作人员上门看望杜士林,并给老人送上慰问品。峰峰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股负责人张希涛介绍:“杜士林老人每月领取政府发放的‘在乡复员优抚金’,他的城乡医保由政府代缴,同时还可享受10%的医疗补助以及意外伤害保险等。”

“党和政府对我们老兵很关心照顾,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杜士林说。

廉朝仲

救死扶伤保家国

“现在每次想到那些牺牲的年轻战士,还会忍不住流眼泪。”94岁高龄的大名抗战老兵廉朝仲说。

廉朝仲是大名县万堤镇万南村人,从小家里生活困难,11岁那年,家乡遭遇自然灾害,加之日本侵略者的破坏与经济封锁,生活困苦的他与父亲一起南下逃难。最后流落到江苏。

在江苏,廉朝仲遇到了新四军苏中军区部队。“知道他们是打鬼子的,对老百姓很好。”老人回忆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包括我的家乡也被他们破坏侵扰,使我和父亲不得不到处流浪,我真恨他们,也想参军打日本鬼子。”

就这样,目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暴行,怀着对日军的愤恨,廉朝仲参加了新四军。因为当时年龄还小,不适合上前线作战,廉朝仲被分到特务团卫生队,成为一名卫生员。

卫生队承担抢救、救治前方受伤战士的重任,能够在战士面临生命危险时给予“生的希望”。廉朝仲所在的卫生队有8个人,他是年龄最小的。虽然年龄小,可他学习的韧劲儿却很大,跟着医生学抢救知识,跟着护士学护理知识,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廉朝仲进步很快,不久就掌握了基本的抢救和护理技能。

卫生队的工作虽不直接正面接触敌人,但仍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坚强的意志。廉朝仲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从前线送来的伤员,伤情“触目惊心”,腿部、胸部、头部都是枪伤的高发部位,“那时医疗条件有限,有许多在四肢部位受伤的伤员,为了保命最后只能截肢。”

廉朝仲记得有个20岁出头的山东籍战士,因为腿部中弹导致粉碎性骨折以及严重感染,送到卫生队后进行紧急抢救,为了阻止感染继续扩大危及生命,不得不选择截肢。“那个战士比我大不了几岁,却失去了一条腿,一辈子成了残疾。”说起这些,廉朝仲声音有些哽咽。

而在卫生队,像这样令人心疼的场面还有很多。廉朝仲说:“如果说这些被截肢的战士们是不幸中的万幸,而那些受伤牺牲的战士们则永远失去了回家的机会。”

廉朝仲亲眼见过许多伤势严重的战士因为抢救无效,在遭受惨烈的伤痛折磨后死亡,这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冲击。他无时无刻不期望战争早点结束,他恨透了日本侵略军。

当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廉朝仲松了一口气,“虽然我们武器装备不如敌人,但正义始终在我们这边,胜利也肯定属于我们。”后来,廉朝仲又去部队卫校进修,并参加了解放战争淮海战役,在新的战场上建功立业。

如今,廉朝仲老人回到大名县,生活平静安稳。虽然政府给予他各项保障待遇,但他仍坚持朴素的军人作风。老伴儿曹秀梅告诉记者,现在老人眼睛看不清东西,但只要能自理的生活事务,绝不麻烦家人,还经常教育子女要勤俭节约,热爱工作,为国家多作贡献。

“中国强大起来了,国防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年轻人一定要珍惜和平,认真走好人生每一步路,不辜负先烈们的流血与牺牲。”廉朝仲语重心长地说。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