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场上的抚州身影
发布时间:2025-09-03 10:23 浏览量:1
9月3日
《抚州日报》2—3版通版刊发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抗日战场上的抚州身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抚州儿女以热血和忠诚,在民族救亡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身影——无论是驰骋疆场的将领,还是挺身而出的百姓,都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信念,为抗战胜利注入了强劲的“抚州动能”。
作为江西重要的军事人才输出地,全面抗战期间,抚州涌现出一批具有战略影响力的将领,成为赣东子弟兵抗战精神的生动缩影。李井泉率部深入大青山敌后,历经百战开辟根据地,团结少数民族群众稳稳守住晋西北北大门;周建屏在平型关战役中主攻侧翼,重创日军,随后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发动群众、武装割据”的实践为根据地建设树立典范;符竹庭从平型关战场转战冀鲁边、滨海区,以“翻边战术”奇袭郯城歼敌夺地;廖鼎祥在晋察冀反“扫荡”中屡破强敌,在孟寿根据地积极筹粮济军,保障前线供给……这些将领作为战略要地的开拓者,以果敢行动打开华北敌后抗战新局面。
除了军事战场的开拓,抚州将领还在不同岗位贡献力量:舒同执笔《抗敌报》,撰写多篇抗战政工经典文献,以笔为刀凝聚军心士气;傅大庆潜伏北平筹建秘密电台,传递国际支援信息直至牺牲,于隐蔽战线作出卓越贡献;钟民在苏中反“清乡”中顽强抗争,周复率敢死队奋勇冲杀血洒疆场,江含章积极参与百团大战……这些将领虽岗位各异、经历不同,却都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救亡紧密相连,以“开拓进取、敢打硬仗”的锐气、“团结群众、依靠人民”的智慧、“舍生忘死、矢志报国”的担当,诠释着赣东儿女的爱国情怀。
面对日军的侵略与暴行,抚州人民从未退缩,他们以简陋的武器、灵活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乡野山林间,游击战成为群众抗敌的重要方式:临川长岭、凤岗的群众组建起百人游击队,击毙日寇30余名;云山农民付德仔等8人手持梭镖,先后打死窜扰的日军20余人,还夺获步枪10支、子弹数百发,后来他们的队伍发展到20余人,与东乡古家塘一支20余人的农民自卫组织联合,组成抗日游击队,在芦场岭、云山和进贤大埠坪等地多次伏击日军搜索队,累计打死打伤日军30余人;东乡岗上积毛栗岗武术师饶嘉贵、饶福英兄妹,面对进村抢劫的日军毫不畏惧,合力打死3名敌人;宜黄棠阴永兴桥的农民群众得知日军入侵消息后,纷纷拿起鸟枪隐蔽在路侧山林中,找准时机袭击日军,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人;崇仁许坊谙源农民李大生,组织20多名青壮年在横坑岭设伏,成功毙伤日军10人,缴获步枪15支;金溪琉璃北岸村民余发面对日军强暴奋起反抗,打砻匠黄禾尚、农民黄永昌闻声赶来,用木棍击毙日本兵,愤怒的日军随后实施报复,纵火烧毁40余栋房屋,杀害22名村民,但这份反抗的勇气始终留在了赣东大地。
知识分子同样展现出家国大义。曾任浙瓯海关监督兼外交部温州特派员的南城人程希文,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带着女儿程乃萱返回南昌;1939年九江战事吃紧,他又迁回南城老家。时任国民政府通讯员的弟弟程希孟、在武汉大学任教授的儿子程乃颐,深知南城地处东南前线危机四伏,多次劝说他前往四川避难,均被他回信婉拒。1942年6月3日临川陷落后,南城危在旦夕,其弟程希泰、程希亮专程赶来接他去黎川躲避,他依然坚持不去。6月8日,心远中学迁往黎川,程希文来到学校与校长熊育锡话别时说:“我老了,应该留在家乡倡导抗敌。倘有不测,愿以身殉。江西为文章节义之邦,文天祥是我们的榜样。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我岂能偷生?”6月9日,日军攻陷南城,城内商店全部关闭,日军得不到副食品和蔬菜供应,日军司令官田孝行企图诱劝程希文、程希颜兄弟当汉奸,让程希文出任维持会主席。面对威逼利诱,程希文兄弟无比愤怒,痛骂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大片国土、犯下淫掳焚杀的滔天罪行,日军恼羞成怒,当场枪杀了程氏兄弟。
抚州人民的抗争实践表明,无论是农民、手工业者还是知识分子,皆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他们自发组织、灵活抗敌、宁死不降,为全国抗战注入了来自赣东大地的坚韧力量。抚州的抗战史,是一部将地理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民众觉醒汇聚民族力量、个人牺牲融入家国命运的区域抗争史。在民族存亡之际、国家危难之时,抚州人民以坚韧不屈、众志成城的信念筑起了一道道赣东防线,民众从田间地头走向抗日战场,以游击战袭扰敌寇、以物资支援前线、以文化宣传凝聚人心,将朴素的家国情怀转化为持久的抗争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蕴含的坚韧、智慧与牺牲精神,至今仍在赣东大地熠熠生辉,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续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符竹庭:血洒赣榆留英名
符竹庭(1912年—1943年),广昌县头陂镇边界村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编入八路军第115师343旅,任686团政治处主任,参与平型关战役。后奉命开创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建立多个民主政权。1941年率部东进滨海,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1943年1月,运用“翻边战术”攻打郯城,歼敌千余人。同年11月,率部攻打赣榆城,生俘伪军2000余人,后在反击日伪军偷袭时,身负重伤牺牲。他被刘少奇赞为“军政兼优”。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傅大庆:创建马来西亚共产党
傅大庆(1900年—1944年),临川上顿渡人。五四运动时期积极投身爱国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莫斯科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回国后担任苏联代表团团长鲍罗廷和军事顾问加伦将军的翻译,参加过东征、北伐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还在南洋地区领导革命斗争,参与创建马来西亚共产党,当选马共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武汉、重庆从事统战和军事翻译工作,其翻译的《战争论》获朱德、叶剑英高度评价。1941年,奉派到北平筹建秘密电台,1944年被日军逮捕,于抗战胜利前夕被杀害。叶剑英称他是“极好的同志”。
周建屏:“抗日到底”的传奇将军
周建屏(1892年—1938年),祖籍江西金溪,生于云南宣威。早年入滇军,参与辛亥革命等,1927年经朱德培养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赴赣东北,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历任红十军、红十一军军长等职。1933年参与反“围剿”战争。
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率部开展游击战,负重伤后赴沪治疗,伤愈后到延安。1937年,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参加平型关战役,后开辟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并任司令员,率部重创日伪。1938年因脊髓炎恶化逝世,晋察冀边区特设“建屏县”以示纪念。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周复:捐躯抗日战场的爱国将领
周复(1900年—1943年),临川湖南乡沙湖周家村人。1924年弃商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后赴日留学。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回国,参与组建“三民主义力行社”。抗战期间,任鲁苏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等职,创办《阵中日报》鼓舞抗战士气。1941年协助八路军在沂蒙山区对日作战。1943年2月于山东安丘率部突围时中弹殉国,为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中将级政工高官阵亡第一人,后被追授陆军上将军衔。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戴用章:血洒蓝天 壮烈殉国
戴用章(1910年—1937年),崇仁县河上镇唐剩村人。1933年经保荐入军校学习,后转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学习航空技术,1937年4月毕业后任空军飞行员。1937年6月他回家结婚,七七事变后新婚第3天接令归队。淞沪会战中,他3次参战,击落日机2架、击伤3架,升为中队队长。同年9月30日,在河南空战中牺牲,年仅27岁。民国政府追授其为抗日烈士,家乡崇仁为其修建“忠烈祠”“忠烈第”。新中国成立后,崇仁县人民政府在“忠烈祠”遗址处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供后人瞻仰。2025年被列入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邱祖明:作战负伤仍坚持革命
邱祖明(1909年—1941年),资溪县高田镇人。1928年受赣东北党组织影响,加入“西乡农民协会”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嵩市区军事部部长。第五次反“围剿”后,随游击队转移至闽北,任闽北独立师供给部主任,1937年其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负伤回闽北,后以残疾军人身份回嵩市建立地下党组织,以嵩市小学为据点,宣传抗日、动员青年参军,打开了抗日救亡工作新局面。1940年任资溪县委书记,推进抗日工作并镇压恶霸。1941年“皖南事变”后,因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包存生:从战斗英雄到模范党员
包存生(中)与家人
包存生,东乡区离休干部,1926年出生,1944年3月加入八路军,投身抗日战争。
参军后,他被编入十九团,随部队进入河北沧州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多次破坏日军交通线,并在首次战斗中打死、打伤敌军十余人。在一次放哨时,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队伍,他依托地形用步枪和手榴弹顽强阻击,直到援军抵达全歼敌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参加过鲁西南战役、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军事行动,屡立战功。1947年获“个人二等模范”称号,1948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并于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包存生转业至东乡工作,直至1982年离休。
和平年代,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共产党员的本色,生活中勤俭自律,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物资匮乏时,他拒绝向单位要油票;住院时不愿多花公家钱,他执意提前出院。他重视家风教育,常以亲身经历教育后代珍惜当下。其大女儿受其影响,21岁入党并在岗位多次获评先进;曾外孙曾博宇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积极服务社会,主动承担志愿服务工作。
包存生一生秉持“守住底线、帮助他人”的信念,以朴实言行诠释着抗战精神的当代意义。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抗战史的缩影,更成为凝聚家风、影响社会的精神力量,彰显出一名老党员历经烽火而初心不改的崇高品格。
王渭康:生命护情报 三代铸忠魂
王渭康
王渭康,金溪县离休干部,是一位历经烽火岁月的抗战老兵。1944年,年仅14岁的他毅然加入浙东抗日三五支队。因机智灵活且略通日语,他化名“阿杜”,以贩卖香烟、零食等为掩护,在敌占区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多次冒险传递重要军情。
在一次执行任务途中,他目睹日军将7人活埋,其中2名为游击队员。当晚,一个班战士潜入日军吊水周据点,他用日语引开哨兵注意,协同战友制伏岗哨,成功救出全部被埋人员。“情报在,人就在”,是王渭康用生命践行的承诺。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他想尽各种方法隐藏情报,以通过日伪军的严密搜查,用生命守护情报线的畅通。
1963年,王渭康转业至金溪县原粮食局,任总务一职,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他以军人特有的严谨和细致,默默守护群众的“米袋子”。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作风,深受同事和乡邻敬重。
更令他自豪的是,家中祖孙三代延续报国传统,均参军入伍。他常教育子孙:“只要祖国需要,就要冲在第一线。”孙子王孜说,爷爷和父亲为自己上了最好的国防教育课。如今,王渭康也常向邻里孩子讲述抗战故事,叮嘱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从烽火岁月的“阿杜”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者,王渭康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95岁的他腰杆笔直、精神矍铄,眼中仍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不仅是抗战历史的亲历者,更是一座跨越时代的精神桥梁,让英雄的故事和爱国信念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江春太:为国家而战 为人民而活
江春太
江春太,1923年出生于金溪县,是一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
10岁时,红军第四次反“围剿”队伍路过家乡,战士们“打土豪、分田地”,给村民分粮食、衣物,这一幕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1943年,20岁的他加入闽赣游击纵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游击作战,曾亲历五峰山战役等激烈战斗,在五峰山战役中险遭炮弹击中仍坚持战斗。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山东多地的战役,多次立功。194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在长津湖战役中于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坚守阵地,身体多处冻伤,因作战英勇获朝鲜政府颁发的功勋章。
1956年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到条件艰苦的浙江舟山工作。27年间,他始终恪守党员本色,两次让出加工资机会,分房选最旧的,离休后仍住60余平方米老房。2024年脑梗住院,医生建议他转康复医院休养,面对高昂的费用,他一口回绝:“国家给我的待遇够好了,不能再添麻烦!”
江春太十分重视红色精神的传承,常向家人和青少年讲述抗战经历和战友事迹,教导后代珍惜和平、报效国家。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和孙女都加入中国共产党,儿子更成为红色宣讲团成员,持续传播革命故事。尽管已102岁高龄,他仍坚持参与红色教育活动,用亲身经历激励年轻一代不忘历史、奋发向前。
江春太用一生践行“为国家而战、为人民而活”的誓言,其爱国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成为家族的宝贵财富,还持续激励着更多人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强大国家。
张德福:一生戎马守护家国和平
张德福(左)与家人
张德福,抚州市工信局离休干部,家住临川区,1928年出生,是一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
张德福1945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93军22师2团迫击炮连,成为一名迫击炮手,先后在缅甸、越南与日寇作战,并参加了接受日军受降仪式。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辽宁杨仗子战役中被俘,弃暗投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林源支队独立团、独立8师、第四十八军一四四师服役,参与过四平战役、攻打皮家屯等战斗,从步兵成长为机炮连60炮班班长,还曾见证北平和平解放,参与赣州、广州剿匪。
抗美援朝时期,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17团,驻守鸭绿江畔保卫桥梁,后又驻守朝鲜某机场,亲历激烈战斗,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硝烟散尽后,张德福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常以“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更要守护”教导后辈,将烽火岁月的精神融入家风传承。其小儿子张藏鸿回忆,父亲的人生经历与信念,始终是家人的精神指引。如今虽年近百岁,他仍以自身经历弘扬爱国精神,激励后辈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1945-2025
纪念 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
80年前,当抗战胜利的捷报传遍赣东大地,抚州儿女用鲜血与坚守换来的和平,成为这片土地最珍贵的记忆;8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抗日战场上的抚州身影,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往的苦难,而是为了接过精神的火炬,指引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
▲在东乡区革命纪念公园,公安民警、消防战士、少先队员向革命英雄纪念碑敬献鲜花、敬礼默哀,以此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资料图)。通讯员 饶方其摄
翻开抚州的抗战史,每一页都写满“传承”的密码。当年,李井泉深入大青山敌后开辟根据地,靠的是“开拓进取、敢打硬仗”的锐气;周建屏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凭的是“团结群众、依靠人民”的智慧;符竹庭以“翻边战术”奇袭郯城,显的是“灵活应变、勇于突破”的胆识……这些将领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救亡绑定,用行动诠释了赣东子弟兵的担当——而这份担当,早已融入抚州的血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年,抚州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家国:云山农民付德仔以梭镖夺枪,宜黄农民持鸟枪伏击日军,金溪村民为反抗暴行挺身而出;南城人程希文面对日军诱降,一句“愿以身殉”“岂能偷生”,将知识分子的气节刻进历史。从抗战时期的“浴血冲锋”到和平年代的“平凡坚守”,变的是人生场景,不变的是刻在赣东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
如今,这些精神正通过抗战老兵的言传身教融入当下:包存生用“现在节俭,是为了将来不慌”的家训影响四代人,曾外孙积极服务社会,主动承担志愿服务工作;江春太以“党叫干啥就干啥”的信念教育子女,孙女海外学成后听从他的劝诫回国报效……当年轻一代从这些故事里读懂“家国”的含义,当更多人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历史的价值便真正得以实现。
▲在乐安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学生们为英烈敬献鲜花(资料图)。通讯员 邱志超摄
有人说,和平年代无需再赴汤蹈火,但抚州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抗战精神从未过时。面对产业升级的挑战,我们需要“血战到底”的韧劲;面对民生改善的任务,我们需要“依靠人民”的初心;面对区域竞争的压力,我们需要“敢打硬仗”的魄力。我们无需复刻战火中的牺牲,却需要在平凡岗位上延续“不畏难、不服输”的劲头;我们不必再面对枪林弹雨,却需要在发展挑战前坚守“敢担当、善作为”的信念。
80年岁月流转,赣东大地早已换了新颜,但抗日战场上那些抚州身影留下的精神财富,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底气。让我们带着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坚守、继续奋斗,让抗战精神不仅成为历史的印记,更成为照亮未来的光芒,让抚州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出更加壮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