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最懂分寸的人:黛玉不开口的安慰,是对湘云最深的尊重
发布时间:2025-09-03 12:22 浏览量:1
在《红楼梦》中,黛玉经常被说成是“敏感多心,爱使小性儿”的代言人,但真正的黛玉,其实拥有着《红楼梦》中顶级的智慧与分寸感。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她对待史湘云的方式。
史湘云从小没有父母,是贾母带在身边和宝玉一起长大的,在贾府的时候照顾她的是袭人,湘云长大了一些,就被叔叔婶婶接回了史家,袭人才被贾母派去照顾宝玉。所以,湘云不仅和宝玉很熟悉,对袭人的感情也很深。
黛玉来了贾府之后,贾母就把她留在了自己的碧纱橱里,把宝玉都移出去了,对黛玉的爱已经超过了史湘云。但黛玉并没有在湘云面前表现出优越感,没搬进大观园之前,湘云来贾府,都是和黛玉一起睡的,两人都很有才情,也心直口快,自然互相喜欢。黛玉会嘲笑湘云“二”和“爱”不分,叫宝玉“爱哥哥”,湘云也会调侃黛玉以后找一个饶舌的“林姐夫”,两人打打闹闹,不可开交。
但是,从宝钗来了贾府,“金玉良缘”的谣言传开之后,和稳重端庄的宝钗比起来,黛玉就变得“敏感”、“小性儿”起来。偏偏她还时常和宝玉闹脾气,懵懂的宝玉那时还不懂这是爱情的萌芽,听周围的人的评价,也觉得黛玉过于敏感,行动易恼了。
这一次,当湘云当众说出小戏子像黛玉之后,宝玉赶紧给湘云使眼色,结果直接惹恼了两个人。湘云觉得宝玉为了讨好黛玉,竟然责怪自己,越发觉得黛玉太小性儿,连宝玉都被他辖制了;而黛玉更生气,宝玉这个眼色坐实了自己小性儿,还离间了她和湘云之间的感情。其实,在黛玉心里,她是不会因为湘云的心直口快而责怪她的,她和湘云一样,都觉得彼此是平等的,开玩笑原本是彼此日常,有什么可恼的?
两人这次真正恼的,都是宝玉的态度,不仅误会黛玉小性儿,也暗示湘云不懂事得罪人,殊不知两人本是同一类人,她们彼此尊重,心意相通,绝不会为一个玩笑而心生嫌隙。果然,第二天,黛玉和湘云又像没事人一样一起玩儿了。
虽然两人和好了,但随着宝钗的加入,湘云对黛玉还是渐渐疏远了,她曾经当着宝玉和袭人的面,公开赞美宝钗:“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在湘云心中,宝钗是完美的,从小没有父母,她在宝钗那里体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后到贾府来玩的时候,她也直接住进了宝钗的蘅芜苑。
可湘云不知道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贾府上下看她的眼神中渐渐少了几分尊重,却多了几分同情,这与宝钗对她的“关心”不无关系。在袭人“理直气壮”地“请”湘云帮忙为宝玉做鞋子的时候:
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
宝姐姐真是体贴呀,为了让湘云“轻松”一些,竟偷偷把她私下里透露给自己的辛苦,“分享”给了袭人。袭人也立马“感同身受”,见说这话,将手一拍,说:“是了,是了。怪道上月我烦他打十根蝴蝶结子,过了那些日子才打发人送来,还说‘打的粗,且在别处能着使罢;要匀净的,等明儿来住着再好生打罢’。如今听宝姑娘这话,想来我们烦他他不好推辞,不知他在家里怎么三更半夜的做呢。可是我也糊涂了,早知是这样,我也不烦他了。 ”
宝钗看袭人意识到错误,于是再强调了湘云在史家“水深火热”的生活,宝钗道:“上次他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他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这段对话发生在宝玉错把袭人当成黛玉表白,而宝钗也恰巧经过这里之后,果然,两个女人最好的解压方式,就是八卦她们都认识的另一个女人的“悲惨生活”。但是这样把别人的隐私,别人的不堪,拿出来谈论真的好吗?
更有甚者,后来宝钗更是利用史湘云起诗社,以知心大姐姐的身份,帮助她解决“经济困难”,花了20两银子,大摆螃蟹宴,让整个贾府都知道了侯府史家的小姐竟然需要商贾的帮助,才能起诗社,不仅打了贾史两家的脸,也让大家更加“同情”史湘云的遭遇,不仅辛苦还没钱花。
但是,黛玉却从来没有对史湘云“另眼相看”过,同样是没有父母,同样是寄人篱下,每天过着风刀霜剑的日子,黛玉怎么可能不知道湘云的苦?但身份高贵、才华出众的她们最深的痛楚并不是生活的困顿,而是被旁人带着“同情”甚至“歧视”的目光反复打量。她们讨厌那种“可怜”的眼神,那会时刻提醒她们的不幸。只有自己痛过,才会真正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才绝不会让湘云在自己面前再承受那样的痛苦。所以,黛玉对待像云的方式,也是她自己内心深处最渴望被对待的方式——“请忽略我的不幸,看见我的价值,与我平等地交朋友。”
黛玉会在诗社里,和史湘云毫不客气地“争斗”,两人恣意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共鸣的时候,互相赞美;分歧的时候,互相“讥讽”,黛玉从来不会装出一副爱护妹妹的样子给别人看,她们仿佛一直都不和:
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 尚烧 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她会对湘云的穿着评头论足。
黛玉看到湘云和宝玉烤鹿肉吃,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庚辰双行夹批: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两个人从来都给人“针锋相对”的感觉,但这却是至亲姐妹间的感觉,无需遮掩,彼此看到的都是最真实的样子。黛玉知道,在贾府做客的日子,是湘云最自由自在的日子,她可以女扮男装,她可以醉卧花下,她可以暂时忘掉烦恼做自己。袭人利用湘云做针线讨好宝玉,宝钗利用湘云办螃蟹宴展示自己,最后还带上“同情”的眼光去谈论湘云的时候,黛玉却只是和湘云拌嘴打闹,尽量让她在贾府能恣意地放松,享受难得的自由时光。
真正的分寸感,不是社交手册上的条条框框,而是一种深度的共情能力,是能站在对方的伤口上,感知到什么行为是抚慰,什么行为是撒盐。时间是最好的见证,湘云也在慢慢成长,抄检大观园后,宝钗为了撇清自己,毫不犹豫地将史湘云交给李纨后就独自离开,湘云才慢慢看清了“温情”背后的冷漠。
而随后到来的中秋节,宝钗也再没有来和姐妹们团聚,只有“冷漠”的黛玉陪伴着孤独的湘云。清冷的月光下,两个别人眼中的“可怜虫”,酣畅淋漓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诉说着自己的心事。平时“英雄阔大宽宏量”的湘云,终于卸下她大大咧咧的伪装,吟出了“寒塘渡鹤影”的孤寂,而黛玉却并没有安慰,而是立刻接上了“冷月葬花魂”的悲戚,这是一种灵魂层面上的回应和共鸣,是“我懂你”的最高级表达,远比一句“你真不容易”更有力量。那一夜,湘云再次住到了潇湘馆,两人回到了小时候的亲密无间。
黛玉的“不提及”不等于冷漠、“不关怀”,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尊重,是一种极致的分寸感。她尊重湘云的坚强,也保护她的脆弱。真正的尊重,不是急于表达我知道你有多苦,而是我永远守护你不想说的权利。最高级的分寸,是心有菩萨肠,行有君子度。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喜欢黛玉的分寸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