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 从“神炮班长”到“地震尖兵”—— 李再秋的二十三年坚守路
发布时间:2025-09-03 15:19 浏览量:1
2025年,早春。
一个身影出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
脚步轻叩纪念馆的石阶,像是在与八十余载的烽火岁月对话。他挺直的脊背,虽已卸下戎装,却仍带着军营里刻下的挺拔——那是穿过枪林弹雨的前辈们,用生命为他们撑起的精神脊梁。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家书、定格着硝烟的老照片,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不屈的抗争,而他的眼眸里,映着的不仅是历史的伤痕,更有同一份“保家卫国”的初心在滚烫。
他叫李再秋,是辽宁省地震局朝阳中心站的一名普通职工,也是一名复转军人。他永远忘不了,迷彩服换成蓝工装的那天,李再秋对着镜子敬了个标准军礼——这是2018年底,有着16年军龄的他转业到辽宁省地震局阜新地震台,从“神炮班”班长变成了地震监测战线的新兵。彼时他手里攥着的,除了一叠印着“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功”的奖状,还有一本师长赠送的笔记本,封面上被他用钢笔重重写下:“退伍不褪色,阵地再冲锋”。
当脱下军装的那一刻,肩上曾经保家卫国的忠诚与担当,转身便化作守护万家灯火的铠甲,稳稳扎进了防震减灾的战场。从此,警报声是新的冲锋号,监测数据是新的作战图,曾经保家卫国的赤子心,如今正为守护大地的安宁,默默筑牢每一道安全防线。
报到第一天,台长指着办公室里两位戴着老花镜看数据的人笑:“这是咱们的‘活字典’,跟着学准没错。”李再秋后来才知道,那是两位深耕地震监测三十年的副台长。从那天起,他的作息表上再没有“下班”二字:白天蹲在仪器房里,盯着波形图跟同事学数据处理,连吃饭时都捧着笔记本记参数;晚上回到宿舍,台灯下摊开专业书,遇到不懂的术语就圈出来,第二天追着台领导问个不停。有次同事半夜去值班室,看到他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写满公式的草稿纸,电脑屏幕上还停留在地震波分析界面。“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这句话被他贴在办公桌前,两个月后,当他第一次独立完成24小时值班,准确提交地震数据报告时,台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这股子钻劲,还真有军人的样!”
2021年的那场大雪,成了李再秋记忆里最刺骨的考验。鹅毛大雪连下两天两夜,阜新台被齐腰深的积雪困住,供电线路也断了——没有电,地震监测仪器随时可能停摆。凌晨三点,他裹着两件军大衣冲进风雪里,一遍一遍地重启着发电机,“突突突”的轰鸣声在雪夜里响了半个多小时,才终于让仪器重新亮起绿灯。为了守住这抹“安全灯”,他在发电机旁守了整整一天一夜,每隔半小时就检查一次油位和电压。风雪灌进衣领,冻得他牙齿打颤,手脚几乎失去知觉,有那么一瞬间,他盯着漫天飞雪想:“要不歇会儿?”可脑子里立刻闪过部队拉练时的场景——当年在集团军比武,他带着“神炮班”在暴雨里扛着炮架跑五公里,再难也没退过。“地震监测就是战场,仪器不能停!”他咬着牙跺了跺冻僵的脚,又往发电机里加了桶柴油。五天五夜的坚守里,他没睡过一个整觉,直到道路疏通那天,同事看到他眼眶上的淤青,才知道他为了保持清醒,好几次用凉水泼脸。
2024年8月的那个暴雨夜,李再秋的手机突然响了——台站后山墙体滑坡了。他抓起雨衣就往门外冲,雨水像鞭子一样抽在脸上,脚下的泥土湿滑难行。“快设警戒线!”他吼着扛起警示桩,在滑坡体周边拉起绳子,又挨家挨户敲附近村民的门:“后山滑了,千万别往那边走!”有老人舍不得家里的东西,他冒着泥石流的风险,帮着把贵重物品搬到安全地带。他手掌起茧子,十个手指尖磨出了血泡,肩膀上勒出血痕,身上被蚊子叮咬得红一块、肿一块,却还不忘大声呐喊鼓舞士气。同志们实在不忍心,劝他好好休息一会,他却婉言谢绝。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直到上级抢险队赶到,他才发现自己的裤腿被树枝划开了口子,膝盖上渗着血。“只要没出事,这点伤不算什么。”他笑着说,可转身又去检查仪器房的排水情况,直到天快亮才靠在墙角歇了会儿。
在阜新台党支部成立时,李再秋主动挑起了党务工作的担子。他把部队里的党建经验搬了过来,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个党员的特长:“老张擅长仪器维修,小李懂新媒体宣传”,组织志愿服务时,总能精准匹配任务。有次社区组织清理楼道,他带着党员们从顶楼往下扫,灰尘呛得人直咳嗽,他却拿着扫帚冲在最前面,还跟大家开玩笑:“就当是部队大扫除,咱们得拿‘流动红旗’!”支部党员少,他就自己写“三会一课”材料,每次活动后都把资料整理得整整齐齐,装订成册时还特意贴上标签:“这是咱们支部的‘档案库’,得留好。”
2023年,李再秋被任命为朝阳中心站业务室主任,面对值班人员“等靠要”的惯性,他带着人跑遍各个台站,把常见问题和处置步骤一条条记下来,熬夜编写出《中心站值班工作流程手册》。手册里不仅有文字说明,还配了手绘的操作图,连“仪器报警后先查哪根线”都写得明明白白。为了培养骨干,他把自己的笔记分给年轻人,还经常组织实操演练:“当年在部队教新兵打炮,现在教大家搞监测,都是传帮带。”在他的带动下,冯璐成了监测预报的能手,孟庆锋精通仪器运维,王嗣涵的科普宣传做得有声有色,中心站的业务能力提上来了,他又忙着推动台站和社区搞“联谊宣讲”,带着地震仪模型进社区,用通俗的话讲“怎么躲地震”,至今已参与了50多场科普活动。
2025年的地震系统流动台技能比武,成了李再秋又一次“战场冲锋”。省局三轮选拔,他带着朝阳中心站的团队每天泡在训练场,从理论知识到仪器操作,一遍遍抠细节。有次练习固定设备,大家总觉得速度慢,他专程开车去省局找专家请教,回来后带着团队反复练,35℃的高温炙烤着大地。挖坑、埋设仪器、调平地震计……他们在滚烫的地面上摸爬滚打,汗水浸透衣衫,紧贴脊背。有人递水,李再秋只是摆手:“真到震时,哪有心思喝水?”轻描淡写,却字字千钧,让在场者无不动容,肃然起敬。
初赛那天,他们从140多个中心站里脱颖而出,拿了内蒙古片区第一名。决赛在天津,偏偏遇上大雨,赛场变成了泥坑。“跳进去!”李再秋第一个跳进泥里,双手挖基坑,泥水溅得满脸都是。队友的鞋陷在泥里拔不出来,他就弯腰帮忙拽,自己的裤子被泥水湿透也不顾。仪器调试时,雨水打在屏幕上看不清,他用身体挡住雨,让队友专心操作。当裁判宣布辽宁代表队拿了团体冠军时,浑身湿透的他们相拥而泣,李再秋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和泪水:“你看,跟当年拿‘神炮班’称号一样,咱们靠的就是团结!”
如今,李再秋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当年的军功章,旁边摆着地震监测的荣誉证书。回首二十三年的工作路,他总说:“没有孤胆英雄,只有团结一致的团队。”他将淬炼了16年的军人本色——忠诚、坚韧、令行禁止——毫无保留地带到了地震监测一线。“只要还在这个岗位上,我就会一直守下去。”他望着窗外的仪器房,眼神坚定,就像当年在部队守着炮位那样,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地震安全。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80周年,作为退伍军人,李再秋特意去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纪念碑前,他缓缓抬手,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个动作没有刻意的酝酿,却带着穿越时空的重量——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呼应,荣誉与使命交叠!这是新时代军人对前辈的致敬,是脱下军装的守护者对“使命”二字的再一次回应。那些深埋在展柜里的故事,终将化作他前行的力量,让军人的担当,在和平年代里继续闪耀。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
从军营到减灾一线,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他用军人的坚韧对抗地壳的无常,用精准的监测驱散未知的恐慌,把每一次预警、每一次排查,都当成守护生命的战斗。那些藏在数据里的严谨,留在一线中的坚守,早已让军人精神与防震减灾征途碰撞出新的火花,让“平安”二字,成为他们献给这片土地最厚重、最温暖的答卷。
这是李再秋的故事,更是五十四年来,一代代辽宁地震人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的集体群像!他们以坚韧不拔之志,筑牢防震减灾的坚固防线,以赤子之心,践行守护民安的庄严承诺!
生生不息,始终上行!
他们牢记“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崇高使命,在辽沈大地,在神州万里,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豪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保障着辽沈大地山河无恙、天辽地宁!
供 稿:王莹雪
发 布:姜姗姗
2025年,早春。一个身影出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脚步轻叩纪念馆的石阶,像是在与八十余载的烽火岁月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