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永铸”的为民答卷——访随州高新区裕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念

发布时间:2025-09-03 15:41  浏览量:2

阅读提示

2023年6月起,市委组织部从现任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评选认定了两批共80名市级兴村治社“明星书记”,推行导师帮带制,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典型引路作用,促进了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收官之年,也是地级随州市成立25周年。为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记录、讴歌兴村治社“明星书记”带领村(社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果新成就,进一步激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激励主动担当作为,锻造坚强有力的“头雁方阵”,随州日报、随州高新区公众号重磅推出“与兴村治社‘明星书记’面对面”专题访谈宣传活动,今天刊发的是随州高新区裕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念专题访谈。

裕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念到“幸福食堂”关心老年人

从军营到社区,他延续军人本色,以担当与实干书写为民服务新答卷。随州高新区裕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念,扎根基层,攻坚克难,创新治理,将群众期盼化为惠民实事。先后荣获湖北省“为民服务”好支书、随州市“‘明星’书记”“随州市退役军人突出个人”等荣誉称号,成为退役军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先进典范。

记者:李书记您好!您作为退役军人,在社区工作中展现出攻坚克难的突出能力。您认为军旅生涯赋予的哪些特质,在解决社区难题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念:军营锤炼了我两点核心特质:一是“扛旗冲锋”的责任担当,二是“啃硬骨头”的坚韧毅力。主持社区工作之初,面对质疑与历史遗留问题,我深知责任如山。但唯有实干才能赢得党员群众的信任。于是,我从群众身边的小事一件一件抓起。社区位于荒地与自然湾交界处的居民区因地势低洼,雨污水排放不畅,汛期雨水倒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军人的本能让我在汛期带头夜巡、冒雨踏勘,精准锁定排水瓶颈,创新性提出新建排水沟渠接入市政管网的解决方案。部分居民因新建排水沟渠占用公共用地种植蔬菜而强烈反对,面对不解,我坚持每日入户沟通,立下“效果未达预期,我自费恢复”的军令状,并全程驻守工地协调各方。最终工程不仅根除水患,更与社区文化长廊建设巧妙融合,化痛点成亮点。这一小事也印证了军人的誓言——阵地,守住了就是功勋;难题,解决了就是民心。

记者:您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在裕民社区,如何将这种理念转化为有温度的行动?

李念:服务群众重在精准与主动。我们通过“村湾夜话”“小板凳会议”等接地气的形式,零距离捕捉民声,破解群众急难愁盼。裕民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基础配套相对薄弱。当了解到居民因无健身场地只能在马路边锻炼,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时,我深感责任在肩。经多方奔走协调省体彩中心、市文旅局,筹措300余万元,硬是将一片荒芜之地蝶变为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健身中心。社区青少年阅读资源匮乏。我坚信“知识是点亮心灯的火种”,积极向上争取,带领居民共同建立随州市首批“共享书屋”。书屋藏书超千册,创新设立“名校榜”激励学子,采用开放式管理降低借阅门槛,让书香浸润社区每个角落。这些行动都源于一个信念:把群众期盼的“问题清单”,变成干部履职的“责任清单”,最终转化为百姓认可的“幸福清单”。

记者: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在链接资源、助力居民就业方面有哪些创新探索?

李念:我们构建了“社区搭台、企业用人、居民受益”的三方共赢模式。深入走访黄鹤楼酒业、青岛啤酒等辖区企业,建立人才输送合作机制;依托“红色驿站”搭建社企“连心桥”,创建求职者信息库,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同时为提高人才与企业的匹配度,我链接职业培训学校资源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目前社区已向辖区企业输送就业人员200余名,就业匹配率达85%以上,不仅帮助居民实现稳定增收,还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同时,我们针对“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组织社区干部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推动建成生态停车场、高新区首家“幸福食堂”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一批惠民工程。其中“红色驿站”整合法律咨询、儿童托管、志愿服务等八大功能,年均服务超千人次;“幸福食堂”惠及老人超3万人次,显著提升了社区“一老一小”群体的生活质量,社区居民满意度跃升至96.8%,提升22个百分点,印证了民心是最大的政绩。

记者:发展集体经济对于“壮大底盘”,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裕民社区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

李念:我始终认为,社区如家,无经济支撑则服务如无源之水。我们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服务招引项目落地,并在服务发展中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契合点。2019年,抢抓机遇与黄鹤楼酒业达成战略合作,推进酒糟资源化利用项目。面对土地、政策等难关,我带队组织协调会议30余场,实地调研23次,全程攻坚克难。历时两年不懈努力,成功征收工业用地53亩,注册成立裕欣生物科技公司,建成标准化厂房,新增社区固定资产3800余万元。项目投产后乘势而上,引入威神专用汽车公司,实现年增收200万元;更投入1500余万元回购临街商铺5000余平方米,通过优化招商,年租金收益达110万元。这些举措不仅盘活了资产,更让社区服务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集体经济的“蓄水池”越满,为民解忧的“活水”就越足。

记者:作为退役军人,您如何带动这个群体在社区治理中持续发光发热?

李念:退役军人政治过硬、纪律严明,是社区的宝贵财富。我们建立了全覆盖的信息台账,多措并举激发其“退役不褪色”的能量。一方面强化扶持,当退役军人肖明升的香菇菌种基地面临环保技改电力瓶颈时,社区主动协调电力部门增设配电室,助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搭建平台,推荐优秀退役军人就业并跟踪关怀;在“八一”“十一”等节点组织慰问及交流活动;更鼓励“三好”(政治素质好、能力本领好、群众基础好)退役军人带头参与治理和乡村振兴。我始终认为,身份虽转变,为人民服务的阵地永在。我将以永不褪色的忠诚与智慧,在基层的广阔土地上续写着军人最庄严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