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航等顶尖高校院所大集结!“创研汇”将发布脑机接口等助残科技!
发布时间:2025-09-03 17:04 浏览量:1
9月12-14日,2025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展会设立“创研汇”科技助残主题展,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山东中科先进技术有限公司、燕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校和企业的创新前沿产品,例如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3D打印关节软骨仿生修复支架、“神工”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足下垂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等,一起跟着福祉君来看看吧!
☝限时福利,免费领取早鸟票!
清华大学智能与生物机械实验室
展位号:4A07-5
01
参展院校简介
清华大学智能与生物机械实验室隶属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设计工程研究所,是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机械及康复医学工程,具体涉及:康复机器人与智能康复技术、神经调控研究以及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关键技术研究等细分领域。
02
展示产品
01
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
本项脑机交互技术实时解码人体的运动意图进而实现控制外部设备执行相应的动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可通过调动自身的主动运动意图控制康复机器人牵动偏瘫侧肢体执行相应的动作,肢体运动反馈至大脑形成感觉,进而影响下一次控制指令的发出。同时,运动感觉反馈可有效地刺激大脑皮质,在神经重塑和功能重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脑机交互康复训练将神经活动和肢体的行为动作建立了联系,促进患者正向的运动知觉的形成。同时,该方法也在心理层面帮助患者重新建立信心,提高其参与康复训练的意愿和投入程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展位号:4A07-6
01
参展院校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学科群拥有国家医学攻关(医工结合方向)“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汇聚以生物医学工程等8大A类优势学科,专任教师200余名,其中国家级人才近70人。聚焦新一代成像及诊断技术、新一代治疗及康复技术、新一代生物材料及植介入技术,服务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
02
展示产品
01
虚拟现实平衡功能智能康复仪
虚拟现实平衡功能智能康复仪是一款创新的计算机化动态姿势描记(CDP)系统,由虚拟现实头盔和智能鞋垫组成。该系统通过多感官刺激与压力反馈的同步整合技术,实现精准的临床平衡功能评估,提供客观、可量化的分析数据。其紧凑型设计兼具专业性与便携性,可广泛应用于医院诊室、康复中心及家庭等多种场景。
02
便携式、低成本下肢生物力学评测系统
便携、低成本的实时肌力分析系统在家庭康复、社区医疗及运动科学评估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无标记运动捕获的人体下肢生物力学分析系统基于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算法及力学模型,实现下肢运动关键生物力学参数的实时、快速估算与反馈,解决了传统设备价格昂贵、部署复杂的痛点,对于提升康复与运动评估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具有重要价值。
智能足压监测鞋垫包含康复版和运动版两个版本,均可实现不受环境限制的无线足底压力测量。其中康复版穿戴方便可完全置于鞋内,可用于骨折康复、日常异常步态监测及矫正等场景;运动版薄且轻便,可用于长跑等运动,以及鞋类测试等场景。
03
矫形鞋垫快速设计软件
矫形鞋垫快速设计软件可基于人体足部三维模型和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数据,实现个性化全接触式鞋垫或局部微结构填充鞋垫的快速一体化设计。可应用于包含糖尿病足、扁平足、拇外翻、内外翻足、足跟痛、足底筋膜炎、高弓足等足部有矫治需求的特殊人群,以及日常生活中有个性化定制鞋垫需求的普通人群。
04
智能手部外骨骼与虚拟现实手功能康复系统
手部柔性外骨骼重量轻,可用于中风,肌无力等手部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家庭化手功能康复设备。外骨骼全部构件均为柔性材料,相比于传统的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的手部康复训练机器人具有天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优势。驱动力由电机及弹力带提供,可实现每根手指的单独伸展弯曲,并且可多指配合完成抓、捏等动作。外骨骼驱动箱既可提供动力,也可为患侧手提供力量支撑。柔性外骨骼允许手在训练时拥有更多的自由度,使得患者可进行主动运动。融合了多项VR沉浸式康复训练任务,已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募集25名患者进行临床效果验证,结果表明佩戴该柔性外骨骼可显著提升手部关节活动度,促进受损脑区可塑性变化。
05
智能远程脉诊仪
智能远程脉诊仪:针对传统中医的脉诊缺乏量化诊断标准、且医患必须面对面的限制,本产品突破了脉搏波形精准采集与远程复现技术,完善了脉搏波形-中医脉象对应关系,研发远程脉诊仪系统,包含患者端与医生端。患者端可反馈控制取脉压力,采集寸、关、尺三脉点脉搏位移信号;医生端通过步进电机阵列复现脉搏位移搏动,并采集诊脉压力。患者端和医生端二者远程反馈互联,实现远程脉诊。医生端对50Hz内的脉搏波形复现精度达到96%以上。还通过AI脉象辨识技术,实现基于脉率、脉形、脉搏规律等特征的迟、缓、数、疾、弦、细、结等12种脉象自动辨识,实现了中医脉诊的定量化、可视化、智能化,推动了中医诊疗现代化进程。
06
多感觉刺激与精准调控上肢康复机器人
多感觉刺激与精准调控上肢康复机器人通过调节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刺激参数及其协同刺激原理,最大化地激活训练者中枢神经响应、促进神经元网络重组,达到了高效、快速康复目的。本成果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取得,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临床验证,完成临床测试超过100例,其康复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展位号:4A07-4
01
参展院校简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科学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它创新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重点布局医学成像设备与科学仪器、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集成电路材料与封装三大主攻方向以及脑机接口与智能系统、脑解析与灵长类模型、医疗器械与医疗装备、智能医药与健康数据、先进材料与碳中和等多个新兴方向,不断孕育科技新动能。
02
展示产品
01
可拉伸高密度体表肌电采集系统
该系统使用“膏药贴”样式的多通道电极阵列,柔软的薄膜材质与人体皮肤曲面具有良好的贴敷性,电极具有可拉伸性,可以实现动态监测。和传统的临床肌电采集模式相比,无痛无创且操作便捷。在弯腰等大形变下信号质量稳定准确,高密度的特性可以有效的识别小肌群的微弱电生理信号,为假肢驱动的信号采集,脑机接口等领域提供可靠的器件,为康复评估和临床疾病诊疗提供新的可行方案。
,时长01:20
大连理工大学 医学部
展位号:4A07-10
01
参展院校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成立于2022年10月7日,是学校为落实“四个面向”战略需求、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设立的独立学部。医学部已形成“4+1+4”的办学格局,下设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4个学院及医工交叉研究院,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学部以支撑健康中国战略为目标,紧密围绕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和国家“新医科”建设的要求, 全面支撑国家及省市医疗卫生和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02
展示产品
01
负压伤口治疗装置
围绕伤口愈合和治疗的重大需求和关键问题,针对现有负压伤口治疗NPWT设备存在的治疗机制不明确、便携性不足、智能化程度低、个性化调控缺乏等关键问题,本项目基于NPWT力学生物学机制解析开发新型便携式、智能化、个性化动态负压伤口治疗设备,不仅能够有力推动NPWT临床普及与疗效优化,也为伤口个性化、精准化治疗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转化价值,为难愈性伤口提供创新治疗工具,助力精准医疗发展。该设备核心技术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
展位号:4A07-9
01
参展院校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院王金武教授团队聚焦骨关节修复与数字医学领域,作为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两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其科研能力突出表现为三大突破:1. 技术转化:获国内首张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制定14项行业标准,推动“3D打印月骨”等专利临床转化;2.装备创新:开发高通量多细胞生物3D打印机及智能云平台,实现仿生关节精准打印;3.学术引领:以第一完成人获202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在Nature/Science子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2部。团队主持10项国家级课题(含血管化仿生关节、纳米软骨修复技术),以医工融合创新确立骨关节数字化诊疗的引领性地位。
02
展示产品
01
定制化3D打印关节软骨仿生修复支架
该产品是依托“纳米前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发的定制化软骨支架,主要用于关节软骨修复。通过患者影像学数据建立缺损的数字模型,然后将生物降解高分子和生物陶瓷按特定比例3D打印形成高连通率多孔关节软骨支架。支架具有三层结构,下层具有大孔结构和高生物陶瓷含量,模拟软骨下骨部位;中层具有小孔结构和低生物陶瓷含量,模拟软骨钙化层部位;上层为纯高分子材料,具有和透明软骨类似的力学性能和高润滑性。此外,由于使用的材料具有高生物安全性,可由3D打印手术机器人直接在患者软骨缺损处构建该支架。目前该关节软骨支架已完成临床前实验,未来有望替代自体软骨或传统胶原材料用于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手术中,帮助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天津大学
展位号:4A07-7
01
参展院校简介
天津大学医学院成立于2018年,由院士领衔汇聚海内外顶尖学者及临床专家,聚焦脑-机交互核心领域,开发系列智能康复产品,拥有100余项国家与国际专利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果应用于航天特种作业装备、临床康复医疗等领域,实现规模化产业落地。相关研究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教育部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成就案例,荣获中国专利金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技术转化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
02
展示产品
01
“神工”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
本系统整合了高性能脑状态评估调控系统“神工-神机”和世界首款脑机接口神经肌肉耦合驱动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神工-神行”,主要应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神工-神行”可实时解码大脑运动意图,实现患者自身意识驱动,融合自研发神经肌肉电刺激与电机混合助行技术,实现下肢主动式闭环康复训练,“神工-神机”融合BCI+TMS+FES技术,可实时评估大脑状态并驱动中枢-外周双端刺激设备,有效激活大脑及其支配的神经-肌肉群,提升康复效率。系统突破国际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封锁,创新脑机接口交互范式,相关成果入选工信部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名单、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产业赛道金奖、2024年度智能体育典型案例等。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展位号:4A07-3
01
参展院校简介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定位,是我国最早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创新性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成立以来,自动化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聚焦"自主进化智能"目标,主攻类脑智能、多模态认知智能和博弈决策智能三大方向。拥有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科研队伍实力雄厚,致力于打造智能科技国家战略力量。
02
展示产品
01
足下垂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该款机器人采用轻量化(,体积小巧,由控制盒(集成主控制器、驱动器和3小时续航电池)和外骨骼(采用无刷电机、高传动比机构和人体工学支撑)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最大可提供25Nm踝背屈扭矩,其技术特色在于:(1)基于动态电刺激(DES)的本体感觉增强方法;(2)基于贝叶斯优化和步态对称性的实时力矩优化策略;(3)融合足底压力、肌电和DES的运动-感觉协同策略。该款机器人旨在降低治疗师工作强度的同时有效提升足下垂康复效率。患者实验表明,通过5分钟的适应性训练即可实现足下垂患者的正常行走步态,显著改善其步态对称性与肌肉激活模式。
山东中科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展位号:4A07-2
01
参展企业简介
山东中科先进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6月,是由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三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公司聚焦医养健康、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销售收入超7亿元。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链主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
02
展示产品
01
NeuroSci无线脑电采集系统
NeuroSci无线脑电采集系统可实现高达64通道脑电信号的可穿戴式无线采集,该产品采用独创的高灵敏度传感器阵列、低噪声微弱信号采集、高通量实时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实现脑电信号的高质量采集、可靠稳定传输。产品具备极低的输入噪声、极高的共模抑制比,可为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脑科学、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人机智能交互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研究领域提供高质量的、真实可靠的脑电信号数据。
通过自主研发的NeuroSci脑电采集系统,打造脑控无人机编队,实现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翻转等九种指令控制;同时开发了意念打字系统,平均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20个字符,识别准确率高达92.5%。
燕山大学
展位号:4A07-11
01
参展院校简介
燕山大学脑机接口与智能康复团队长期致力于多模态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智能控制、神经调控及智能康复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拥有30余项国家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谢平教授团队依托燕山大学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专注于脑机接口在智能康复、益智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产品研发,与湖州臻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脑控可穿戴智能康复机械手、脑控智行康复轮椅等系统,为脑卒中、帕金森等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的运动功能康复方案,孵化的多项产品荣获2025雄安未来之城医疗大健康技术应用大赛银奖、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十大技术创新等多个奖项。
02
展示产品
01
脑控协同康复机械手
基于自主研发的轻量化可穿戴康复机械手,开发了基于脑机接口的脑控协同康复机械手系统,并作为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赛事平台之一。该系统通过非侵入式SSVEP技术,控制康复机械手完成抓握、捏取、双手协作等动作训练,促进神经功能重塑与运动功能重建。
02
脑肢协同的智能康复与自理系统
研发的集成可穿戴机械手、轻量化机械臂、智能轮椅于一体的脑肢协同智能康复与自理系统,能够根据用户意图对多个被控对象进行协同操作,实现脑控移动、手功能康复、多肢协同操作等功能,具有应用场景多样、康复与协作并重的优势,为运动障碍人士提供智能化运动新方案。
03
脑控益智系列产品
团队研发的脑控爆米花机、脑控棉花糖机等智能益智产品,通过监测用户专注、放松等大脑状态,控制爆米花机或棉花糖机启动及工作。该类产品将神经反馈训练与趣味体验相结合,可帮助青少年锻炼专注力与思维控制能力,已在培训教育机构、中小学课堂体验千余次,得到广泛好评。
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
“爱无疆”团队
展位号:4A07-20
01
参展院校简介
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爱无疆(We Care We Share, WCWS)”团队,自2014年在云南鲁甸地震后成立,历经十余年在地服务与远程实践,形成“科技赋能 + 社区联动 + 人才培育”的三位一体模式,打造覆盖院内—社区—居家的康复网络。目前在香港、云南、山东、甘肃等地开展跨地域、跨学科协作服务,为500多个家庭提供机构及远程康复服务,并培训5,000多名本地学生与医务人员。爱无疆所有研发与推广,均以一线临床治疗师的问题清单为起点,聚焦高科技辅具在医院与社区场景的落地,包括个性化3D打印与扫描、辅助沟通与生活辅具、仿生假肢创新与远程评估平台等,助力更可及、更连续、更高质量的康复服务。
02
展示产品
01
3D打印康复辅具
通过个性化定制的手外伤支具、烧烫伤压力面具与神经康复辅具,实现与个体解剖与功能需求的精准匹配,提升康复效果与佩戴舒适度,并兼具快速复配、轻量透气与院内—居家连续使用的优势。
02
辅助沟通与生活辅具
为言语与认知障碍人士提供从低技术到高技术的AAC设备与日常辅助方案(图片/符号、开关或眼控、文字转语音、眼控系统),通过个体化评估与跨场景设置(医院—家庭—学校/社区)提升沟通与自理能力,并支持远程调参与训练,促进持续参与与社会融入。
03
仿生假肢创新
仿生假肢创新(礼翼仿生 × 爱无疆):面向肢体缺失者,尤其儿童与青少年,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仿生手方案(单动力驱动与肌电仿生手),兼具轻便、低能耗与易维护。产品以临床问题清单驱动联合研发,在昆明中心及合作医院开展适配与随访试点,治疗师+工程师合作,利用远程平台实现跨地域扫描与参数化定制、远程调参与训练随访,打通“医院—社区—居家”连续服务,并共建培训与评估标准,促进规模化落地。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器人所”团队
展位号:4A07-21
01
参展院校简介
本团队自2007年起致力于智能肌电假肢研究,首创将力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新型假肢研发,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核心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并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2024年,团队自主研发的“人机共融型生机电一体化假肢手”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第三届全球辅助技术竞赛(CYBATHLON)中勇夺“上肢义肢”组冠军,在假肢灵巧结构、运动意图解码及多模态感知反馈等方面实现突破,创造了中国科研团队在该赛事中的最佳成绩。
02
展示产品
01
人机共融型生机电一体化假肢手
该假肢由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宋爱国教授团队研发,可一次性完成假肢提重物、双臂协作、精细物体抓取、盲盒取物、持锤敲钉等10个假肢操作任务,并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第三届全球辅助技术竞赛(CYBATHLON)中获得“上肢义肢”组冠军。
更多精彩,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参观时间及地点
时间:
2025年9月12日-13日 9:00-17:00
2025年9月14日 9:00-16:00
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天辰路7号)
入场须知
福利大放送!限时免费领票☝
展馆地址: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国家会议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地铁出行:地铁8号线或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A、E出口,步行300多米(约6分钟)即可到达展馆。
公交出行:81路、82路、86路、143路、510路、607路到“国家体育馆站”下车,步行600多米(约10分钟)即可到达展馆。
自驾/打车出行:导航至【国家会议中心】下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