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一曲豪迈的山河壮歌——德阳抗战历史综述
发布时间:2025-09-03 20:45 浏览量:1
一曲豪迈的山河壮歌——德阳抗战历史综述德阳传媒记者 刘勋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壮怀激烈的战斗!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永不磨灭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生命和鲜血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凯歌,谱写了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尽管日本侵略者没能入侵德阳(指现德阳市所辖旌阳区、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和中江县,下同),但是,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德阳人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战救亡的滚滚洪流中,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为这场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
当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华大地,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德阳各地掀起抗战宣传热潮,为唤起斗争精神高声疾呼。
“九一八”事变之后,不甘做亡国奴的德阳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号召下,走上街头、宣传抗战,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1年秋,中江特别支部书记戴资杰组织成立“反日同盟”,编写抗日墙报,排演救亡戏剧,组织抗日游行,带领宣传队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省建设厅发给中江县收音机一台。县教育科专职收音员胡永骧将时事政治和全国抗战的广播新闻编成《广播新闻》四处张贴、散发,成为中江县城家喻户晓的抗日救亡宣传小报。1937年上半年,胡永骧、向廷美(中共地下党员)在中江城关艺文书店门口办《抗战壁报》,摘抄宣传抗战救亡文章,进一步扩大了抗战宣传的覆盖面。
1935年,青年刘骏达(遂宁人,后定居什邡)进入北平辅仁大学。同年参加了“一二九”爱国抗日示威游行。1936年,刘骏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青年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编写街头剧,演出活报剧,深入农村,向农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卢沟桥事变后,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德阳各县的“国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宣传队”“抗敌后援分会”等抗日救亡民间团体相继成立。还按行政区划,区、乡、保分别成立宣传区队、分队、小分队。这些团体以歌剧、川剧、曲艺、诗朗诵、讲演、演唱等多种形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宣传日本侵略者必败、中国抗战必胜道理。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等歌曲,表演《活捉土肥原》《歌颂将军王铭章》等戏剧。
1937年,回绵竹县家乡隐蔽的共产党员赵利群在绵竹县组织“绵竹县文化界救亡协会”,并与成都救亡组织取得联系,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动员青年参军参战。
“七七”事变后,刘骏达到山东滨县担任抗日救亡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发动一批中学师生、小学教师和爱国青年组成一支抗日力量。1938年9月,刘骏达按地下党组织指示,转学到西北联大开展工作。他热情帮助年轻党员和进步同学,团结落后同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同学们下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领导“联大剧团”同“国民党新生剧团”作斗争,印发声讨汪精卫卖国投敌的《快邮代电》。
1938年,广汉籍共产党员梁华调任中共成都市委委员兼工人部长,继任东区区委书记和川康特委织工运动委员会委员。这期间,梁华负责组建“成都工人抗敌宣传团”并任书记。
1938年春,中共四川省工委派共产党员刘明晰回中江开展工作。刘明晰回中江后,首先将《抗战》壁报扩大为“抗战壁报社”,发动县城知识青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壁报社”成为中江县在党领导下的一个抗战救国的统战组织,对于宣传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明晰于当年10月主持重建了中共中江县特支。从此,在中共中江县特支的领导下,全县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更加有声有色。
1939年,山东济南流亡学生到达后在德阳县、罗江县分别建立的国立六中二分校、四分校先后成立“野军读书会”“野火读书会”“火炉读书会”等,创建“狂飙抗敌救亡工作团”,下设壁报组、演讲组、歌咏队、话剧队等,向民众普及抗战歌曲,极大鼓舞群众抗敌热忱。
四分校联合罗江县民众教育馆和普育小学组建“罗江抗日巡回演出队”,采用金钱板、莲花落、街头剧、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县城和鄢家、略坪、金山等场镇巡回宣传演出,发动罗江各界妇女为前线将士做棉衣、棉鞋,联合罗江小学师生绣手绢、枕套、提包和蜡制花卉进行义卖,为抗日救国募捐,并通过《新华日报》社寄往前线。四分校音乐教师瞿亚先组织组建于湖北郧阳的“狂飙剧团”,与稍前到校的鲁声剧团,和民众教育馆、普育小学组建的抗日救亡宣传团一道,深入罗江县城闹市,县内略坪、金山、鄢家等乡镇进行抗日救亡公演,甚至赴成都为前线将士募捐义演。当时,瞿亚先已与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执教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重庆《新音乐》月刊主编李凌取得并保持联系,冼星海每有新作,总是尽快寄给瞿亚先。这样,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尚未发表之先便已在六中四分校传唱开了。李凌也按期将《新音乐》寄给瞿亚先。六中四分校很快成为罗江宣传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
1945年7月,中共川西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川西书局”在绵竹县城小西街创办中原书店,发行《新华日报》《毛泽东印象记》等报刊。
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极大激发了德阳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激情,许多青年立下“宁作沙场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亡图存、支援抗战”的团结抗战局面,为支援抗战前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这场抵御侵略、挽救危亡的英勇抗争中,德阳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倾其所有支援抗战。
德阳县在抗战初期和1944年先后两次掀起劝募劳军、献金、献机运动,全县民众踊跃参加。1938年,全县募捐航空费5000万元(旧币,下同),用于购买作战飞机。1944年再度捐献现金2513万元。抗战期间,一次捐献衣物6923件。1941年夏天,为解决前线急需,德阳县组织“德和运输行”利用绵远河、石亭江水道,冒着随时被敌机轰炸的危险,突击抢运抗日军粮达30余万石。
1937年7月,罗江县认购救国公债15.5万元;1940年,捐军粮1.96万石;1942年,认购同盟胜利公债75.3万元;1943年,认购同盟胜利公债174万元,派借军粮4.24万石;1944年,认购同盟胜利公债370万元。
抗战期间,什邡县共捐募资金194.5万元、粮食18.8万石、衣物1738件。1937年10月,川军奉命赴华北抗日,什邡县抗日后援会发起“捐献寒衣1000件运动”,全县紧急赶制棉背心1000件,捐赠川军出征将士。1941年,中国航空协会四川省分会发起“四川省献机百架运动”,什邡献机一架,计开支费用20万元。1944年7月,什邡县政府举办抗战7周年纪念活动,全县民众共捐献现金10万元,分别捐赠集训官兵及空军烈属。
绵竹县共捐募资金96.4万元、大洋16万。其中,1937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6周年,绵竹捐献资金3.27万元。1941年,捐资30万元购买飞机。1945年3月8日,捐鞋2058双。为支持黔贵军和滇缅湘西抗战,分别捐资10万大洋、6万大洋。
抗战时期,中江每年捐献运送到前方的军粮达数十万斤。1941年田赋改为征收实物粮谷,中江县当年解征粮谷13180斤。1943年,中江县全县人民为抗日摊募20万大洋,购买飞机一架。另外,全县共赶制军鞋2962双、毛巾袜万余条、寒衣1000余件送往前线。
(三)
山东流亡师生不远千里跋涉而来,在德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和争取民主进步的斗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春,山东各县大部沦陷,二千余名山东流亡中学生集结于河南南阳赊旗镇,定校名为“山东联合中学”。不久,教育部又命令山东联合中学迁往湖北。数千名师生跋涉两千多里到达湖北郧阳、均县,改为国立湖北中学。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又令该校速迁四川。在行至陕南洵阳县的途中,原山东平原乡师学校学生朱洪恩等18位志趣相投的同学成立了“野军读书会”,成为后来二分校中共党组织的基础。最后,三千多名师生历尽艰辛,于1939年初到达四川绵阳,即命改名“国立第六中学”。校本部设在四川绵阳,一分校设在四川梓潼,二分校设在四川德阳县,三分校设在四川绵阳辛店子,四分校设在四川罗江县,均为初中部。很快,两校党组织建立并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争取民主进步的斗争。
1939年12月,国立六中二分校建立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朱鸿恩等通过德阳县城青年医生党员卿三俊的联络和德阳初级中学党小组取得联系,在校内外广泛团结青年,以读书活动为中心开展抗日民主运动。他们常以卿三俊的诊所为掩护进行集会,有时又在郊外举行“时事报告会”“读书讨论会”。在校内,党支部发动同学对学校当局推行“奴化教育”,贪污学生伙食费、服装费、防空费等劣迹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1942年2月,教育部通知,二分校改称一分校。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因国民党在1946年发动内战,国立六中复校返鲁的事终成泡影。1950年,德阳县人民政府接管德阳县立初级中学,将国立六中二分校、德阳简易师范学校、私立跃鲤初级中学并入。1983年,更名为四川省德阳县第二初级中学。
1939年3月开学前,四分校又在罗江本地招收了两个班的学生,分别编入五级一班和五级二班,学生多来自罗江和邻近各县。共产党员、著名作家陈翔鹤,诗人方敬和中共党员陶稷农等纷纷来到六中四分校任教。方敬到校后,推动学校与罗江地方的爱国抗日力量大联合。在此基础上,方敬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建党积极分子,在学生中首先发展张继乾、刘守身、石仁厚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建立六中四分校党小组。六中四分校成为罗江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国立六中四分校的学习风气、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一系列进步活动,不仅团结了校内大批青年,还深深吸引着广大校外青年。国立六中四分校在川西地区有“小延安”之誉。其它分校的学生纷纷要求转学到六中四分校。著名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委员、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的贺敬之,就曾于1939年夏天从六中一分校步行两天到六中四分校要求“转读”。
六中四分校进步师生的种种抗日救亡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和地方封建势力的不满和仇视。“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942年1月,国民党教育部正式行文,勒令撤销国立六中四分校。撤校后,由山东流亡来川的外省籍学生、教师被并入六中校本部,将本地招收的学生并入刚复课的罗江中学。
(四)
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号召下,一批又一批德阳有志青年奔赴前线,大义凛然、慷慨赴死,展现出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抗战全面爆发后,德阳地方党组织在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努力推动驻防德阳部队出川抗战,鼓励爱国有志青年参加抗日队伍,投身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
1937年9月6日,川军第22集团军122师在德阳县文庙广场举行出川抗日誓师大会。师长王铭章发表讲话:“我们已下定了有敌无我的决心,不把日寇赶出中国绝不生还!”随后,全体官兵在王铭章的带领下庄严宣誓:“倭寇入侵,民族危亡。军人天职,卫国保疆。全师将士,齐上战场。英勇杀敌,不畏强梁。愿以鲜血,为国争光。”宣誓结束,驻德阳县部队即沿川陕公路出川抗战。台儿庄战役中,王铭章部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用重炮飞机炸毁城墙,王铭章在亲自指挥巷战时,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全师5000余人几乎全部阵亡。滕县血战重创日军第十师团,大大迟滞了日军的进攻,让徐州一带中国军队赢得了集结的宝贵时间,为尔后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徐州会战的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高度评价:“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吴玉章、董必武等人为王铭章送了“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的挽联。朱德、彭德怀、周恩来、叶剑英、贺龙、刘伯承、罗炳辉等人都撰赠了挽联。
1938年9月14日,投笔从戎的德阳县八角井乡教师李大公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1939年春,受李大公烈士精神感召,八角井中心小学教师萧尤军,联络乡友黄家同、邹名生、张方述、胡仁堂、廖铭均、廖铭芝等37人(他们中有教师、印刷工人、商家子弟、手工业者、农民),组成“德阳县八角井乡抗日志愿军”,于6月19日出川抗日。
据1947年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罗江共输送青壮年8383人投入抗日主战场。1943年11月15日至20日,罗江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青年远征军。据1994年版《德阳县志》记载,当年共征收青年远征军240人(含德阳、罗江两县)。1943年12月初,罗江青年远征军送泸州交拨,并很快投入印缅战场。
罗江青年邓公著1938年抵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随八路军东渡黄河,深入唐县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1941年因病回川。谢曼秋、张桂根夫妇经孔叔宛介绍,于1938年10月25日从罗江出发投奔延安,到延安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随八路军战地服务团赴华北敌后投入抗战。不久调八路军新编四旅从军。1944年,谢曼秋随军回延安调任129师386旅轮训队政治教员,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面抗战开始后,参与红军第一部电台创建、参加“西安事变”的广汉籍共产党员王逸群,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民运科长、晋东北地区特委书记、冀中军区整训部队三十二团政委、十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长等职。1937年夏,王逸群到山西参加领导创建晋东北抗日根据地,担任中共晋东北特委书记,长达三年之久。在冀中军区工作期间曾经到回民支队协助马本斋抗战。
王铭章德阳誓师不久,驻守广汉、新都的川军127师也开拔出川抗击日本侵略者。一二七师师长陈离率部在滕县外围的界河、龙山一线阻击日军,激战中右腿负重伤。其间,他曾数十次寄回家书,在宽慰父母的同时,再现了战场厮杀的激烈和川军必胜的信念。陈离与八路军、新四军及中共党组织关系密切,1939年底曾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成为“国民党军官中亲共的典型”(周恩来语)。
1937年冬,广汉人缪嘉文从山西前线寄回家信,他在信中写道:“近月余来,我们部队连续在榆次、阳泉、寿阳、娘子关一带与日寇作战,大灭了日寇的威风……但人员伤亡很大,我们每个中国军人都抱有为国牺牲的信念,就是牺牲了也是光荣的。”1938年3月,川军组成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奉命守滕县,阻击日军南下徐州。3月17日,缪嘉文在保卫滕县的战役中为国捐躯。1938年1月,127师757团陈九章营廖漳浦连在山东邹县小雪村设伏击伤日军指挥官少将旅团长田岛荣次郎,击毙鬼子8人。
1940年,什邡县政府职员杨烈、科员陈国光投笔从戎,加入抗日军队行列,蓥西、马井、隐丰等乡邹长富等31人自愿从军。1940年3月,什邡组建“成茂师管区志愿兵第六团”,600多人抵巴东拨入第三十军,开往前线作战。1943年,什邡征募“远征军”200名,12月2日出发赴泸县交拨。二百健儿为“开辟滇缅国际公路线”出奔国门,参加抗战。
“西安事变”后,绵竹人王干青代表刘湘前往延安联络,在延安四个多月中,王干青受到毛泽东主席多次接见。他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转达了刘湘和所部川军参加抗战的决心。并将中共中央的意见和决定转达刘湘。其间,林伯渠、刘伯承、贺龙、罗瑞卿等都曾接见过王干青,与之面对面商抗战救亡大计。
组织领导川军剑阁“一九”兵变,参加红军长征的绵竹籍共产党员阮自强,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385旅供给部副部长,负责战时部队给养工作。陕甘地区地瘠民贫,物资匮乏,为解决红军冬装用的布匹、棉花,阮自强辛苦跋涉,到陕西定边、山西襄垣、甘肃庆阳以及黄河沿岸的韩城、朝邑、蒲城等地采购军用物资,同时还千方百计筹集采购经费。1939年春,留守陇东的三八五旅在驻防地开荒垦田,创办企业,拉开了陇东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序幕,阮自强积极参与并领导大生产。经过军民协同奋战,开荒种地,长期荒芜的陇东大风川变成了物产丰富、交通方便的“小江南”,受到党中央高度评价。
1943年,绵竹青年杨开福被编入新一军30师88团一营一连,进入缅甸密支那与日军作战。同时参加“远征军”的刘德三,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出国从军、创造事业前途是应该的,现在我已经学习机械化步军,家里的一切人不用挂念于我,将来事业成功,国家太平才回家。”
“七七”事变后,中江全县共有41430位热血青壮年应征入伍。700余名中江籍抗战阵亡将士中,年龄最小的名叫唐光德,牺牲时才14岁。他参加的那场战斗就是被后来的学者称之为“救中国于将倾”的惠通桥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与唐光德一起牺牲的中江籍抗战将士还有9人,他们都是36师106团1连的将士,在3个月后的反击战中,又有两名中江籍官兵阵亡。年龄最大的是一个叫罗大生的上等兵,他所在的部队正是出川北上抗日的22集团军45军127师陈离的部队,他随部队先后参加晋东阻击日军作战,津浦路北阻止日军南下作战和滕县保卫战鲁南会战、信阳战役、罗山战役、武汉外围要塞保卫战、大洪山西麓阻击战、鄂北会战枣宜会战等重大战役。1943年11月,罗大生在湖北阵亡,时年51岁。在滕县保卫战中,姚光(中江柏树乡人)中校等14名中江籍官兵英勇阵亡。
中江广福籍将领林梅坡于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出任川军第三十集团军第七十二军第十四师副师长率部赴赣北参加长沙会战,重创日军。
1942年开始,一些中江籍官兵随“远征军”奔赴云南边境和缅甸、印度抗日前线作战。在远征缅甸的战役中,梁仁金等23人为国捐躯,把鲜血洒在异国的土地上;李敬中尉等49人在云南为保卫保山和滇西抗战的胜利壮烈殉国。
据不完全统计,德阳共为抗战队伍输送兵员近10万人。奔赴全国各地及境外抗日战场牺牲的将士近2000人。
(五)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举。6万余民工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修建成一座可供重型轰炸机起降的机场,堪称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这就是广汉机场。
抗战期间,德阳、罗江、广汉、什邡、绵竹、中江出动劳工77326人援建机场,包括修建凤凰山机场、双桂寺机场、太平寺机场、双流机场、广汉机场和王场坝机场。
1944年1月至4月24日,国民政府因抗战紧急需要,在广汉三水镇刘家燕窝一带,修建了一座机场,这就是广汉机场。该机场占地6750亩,迁移居民1000余户,征地3480亩,动用民工63800人,完成土方73万立方米、砂石92万立方米,建成全长2600米、宽60米、厚1米的轰炸机跑道,为当时亚洲之最。
1944年4月24日,在上万名群众的欢呼声中,美国陆军第20航空联队第58飞行团第444轰炸机大队的B—29远程重型轰炸机首飞广汉机场成功。
广汉机场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制空能力,极大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空中优势。1944年6月15日,驻扎4座机场的航空联队出动75架超级空中堡垒B-29轰炸机奔袭日本本土。其中47架于6月26日凌晨飞抵日本九州岛上空,向日本八幡制铁炼焦所投下了40万公斤炸弹,使钢产量占全日本24%的大型钢铁厂变成一片火海,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军需供给系统。
随后,日军不断派飞机来轰炸报复。据四川省档案馆档案显示:1944年10月7日0点40分,数架日机直飞广汉机场进行轰炸。由于中美双方早有准备,实行了灯火管制,在机场外的鸭子河上伪装机场信号目标,诱使日机炸弹大部分误投河中,日军摧毁机场的图谋化为泡影。
德阳人民对抗战的贡献与牺牲必将永远铭刻在德阳的史册上!
- 上一篇:大姐最大(14)
- 下一篇:今日阅兵!来自张家港的他们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