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军礼,永不褪色的军魂

发布时间:2025-09-04 12:05  浏览量:1

天安门城楼东侧观礼台,几位老兵微微佝偻,军帽下露出银白发梢,右手齐额敬礼,80多年的岁月已将这一军姿军礼凝固。远处,坦克的履带碾过长安街,机群在空中拉出彩烟,而他们凝视的正前方,是用血与火换来的和平盛世。这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一幕。这是一群年龄百岁左右的抗战老兵。(9月4日 《人民日报》)

几位老兵缓缓抬起右手,五指并拢,指尖微接太阳穴,目光如炬,身姿挺拔。这一瞬间,时间仿佛倒流,青春与白发在军礼中交汇。军礼不仅是军人的礼仪,更是一种精神的宣言,一种价值的传承。那些刻满岁月痕迹的脸庞上,依然闪烁着永不褪色的军魂光芒。

军礼之重,重于千钧。它承载着军人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担当、对荣誉的珍视。每一个标准军礼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苦训练,是无数次生死考验的淬炼,是军人对职责的无比敬畏。当老兵敬礼时,他们敬的不只是当下的场合,更是那段青春岁月里,最纯粹的家国情怀。这种仪式感超越了形式本身,成为精神认同的外化象征,将个体与集体、现在与过去紧密相连。

军魂之所以永不褪色,源于军人经历的特殊锻造。军营是一座大熔炉,将普通青年锻造成铁血战士。整齐划一的队列训练磨炼出纪律意识,急难险重任务培育出担当精神,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升华出奉献品质。这些经历如同精神烙印,深植于军人的血脉之中。即使脱下军装,军人本色不改;即使年华老去,军魂依然鲜亮。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永不放弃的精神。

老兵的军礼还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在,传统与未来。每一个军礼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一段保家卫国的故事,传递着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对年轻一代而言,老兵军礼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更能触动心灵。尊重老兵,就是尊重历史;传承军魂,就是传承民族的精神基因。

“若有战,召必回”——这是许多老兵的心声,也是军魂最真实的写照。军礼可以结束,但军魂永不退役;军装可以脱下,但军人本色永不改变。在这个需要英雄、需要信仰、需要坚守的时代,老兵的军礼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民族精神的前行道路。

致敬每一位敬礼的老兵,致敬那永不褪色的军魂。这不是对过去的怀念,而是对未来的期许——期许那种忠诚、担当、奉献的精神能够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推动社会向前的不竭动力。军礼会结束,但军魂永存;老兵会老去,但精神常青。这或许就是“永不褪色的军魂”最深刻的时代意义。(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