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主理人,为何烂大街?
发布时间:2025-09-04 11:32 浏览量:1
一夜之间,群嘲主理人的梗火遍网络,而主理人这个词也正在被消费者抛弃。
尤其在食品行业,消费者越来越不买主理人的账了,这场网络自嗨的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现象呢?
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主理人打过交道,近年来,随着主理人一词的走红,食品行业也迎来了一批主理人小店,从街边咖啡馆到路边小吃,甚至是一些零食专卖店,都出现了“主理人+品类”的结合体。
而消费者对这些店的印象就是,贵且没有服务态度,比如进入一家咖啡店,先要和老板做朋友,明明店里空无一人,还要问你有没有预约。
一开始这种风格的小店的确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甚至让我们觉得找到了能够与自己对话,倾听自己故事的主角,于是即便花上比外面同品质产品价格还要贵的钱,也愿意。
用行话讲,那就是IP价值下释放的情绪价值的体现。
后来,消费者开始觉得不对,当瑞幸把咖啡价格卷到9.9元的时候,主理人的咖啡店却依旧高价,但咖啡的口感似乎和瑞幸没有差别。
虽然在充满主理人意志的小店里,可以短暂地感受到情绪价值的波动,但真金白银的付出还是让消费者觉得有些不值。
更何况当我们走到路边小吃摊,看到主理人的煎饼果子的时候,消费者破防了。
明明都是个体户,为何还要叫主理人。
主理人一词源于海外,本质上是对某个品牌、业务项目承担主要管理和运营的责任人,与传统的CEO不同,主理人更是把品牌人格化运营,将运营者的性格特征与项目融为一体。
但真正的主理人是需要超高的业务水平,精细的管理能力,和认真打磨产品的实力,而不是装高冷,卖高价产品。
显然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主理人都跑偏了。
当主理人提供的产品并不能让消费者满意的时候,矛盾自然就出现了。
花几十元还要听你瞎逼逼,感觉被教育的消费者自然会破防,毕竟上一个教育消费者的品牌创始人已经卖红薯去了。
所以主理人从被认可到被抛弃,大都是因为主理人本身缺乏专业性和定位。
比如叫主理人的咖啡店,老板大概率有海外野鸡大学留学背景,学了几个咖啡配方,就敢开店,这种店与连锁店不同,它不是靠走量赚钱,而是靠高溢价。
一杯普通的咖啡,在主理人的打理下,就能卖到几十元,但懂行的人知道,这种咖啡还不如速溶的。
所以主理人开的店,大都定位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产品为主。
通过过度包装自己和门店形象,提供者实际产品或服务未能达到的相应标准,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不符。
当卖烤肠的,做煎饼果子的,搞关东煮的都开始自称主理人的时候,这个词本身就贬值了,甚至开始变得不新鲜,不专业,还会引发消费者的反感。
而今天,主理人走上被群嘲的道路,无一不与这些有关。
但即便这样,一些食品品牌依旧将主理人作为品牌产品宣传的噱头,比如某个做燕麦片的,叫早餐的主理人,卖辣条的叫辣条主理人。
虽然表面上凸显了品牌在某一细分品类下的专业度,但在消费者眼里,大都会产生反感。
或许那些叫主理人的小店,本身就对自己产品缺乏自信,只能通过过度包装自己来吸引流量,迎合网络时代的消费情绪。
但今天的消费者更希望自己面对的是能够提供真材实料的小老板,个体户,服务员。而不是穿着靓丽,个性化强,且没有专业性的主理人。
在全食在线看来,主理人被抛弃的背后,其实是品牌IP泛滥下的结果。
在自媒体时代,个人I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IP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把你带入流量大海,也能在一夜之间让你一无所有。
当个体与品牌通过IP形式捆绑在一起,你被大众关注的不仅仅是你个人的生活琐事,更是你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能力。
当你的产品没有差异化,品牌又不是人人所知,这时候做品牌IP化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当你卖的产品和其他产品没有区别的时候,消费者便会将注意力转移到IP身上,在你的身上寻找价值。
而你无法为消费者持续性的提供价值的时候,那么就是翻车的时候。
所以今天的主理人大面积翻车,并不是没有道理,这并非坏事,相反更是一次行业的重塑。
那么未来还会有主理人吗?
当然,主理人背后其实是消费者和品牌之间关系的重塑。
当零售渠道异常发达的时候,消费者需要一个新的与品牌搭建联系的桥梁。
以往品牌通过撮合式服务帮助消费者匹配产品,但今天,消费者开始主动寻找产品的时候,需要更能够懂自己的品牌。
而未来的主理人便会通过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过硬的品牌来获得消费者信任。
而行业壁垒越高的产品,服务能力越强的,更适合当主理人。
但在此之前,需要清除一批假主理人。
你遇见过这样的主理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