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并非仅适合儿童,孩子仅会背诗未必能看懂

发布时间:2025-09-02 15:02  浏览量:1

抽空看了一部《长安三万里》,尽管电影有三个小时那么长,但当片尾字幕出现时,我还在座位上久久无法平静。就像电影中的李白,看到美景时,也想在黄鹤楼上写出一首比崔颢更好的诗。

不过我也没啥特别的本领,肯定比不上诗仙的水平,但写诗和写文章其实都是表达内心感受。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相处、处于不同的时间或是不同的年龄,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

小时候的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唐朝人那么喜欢写诗,结果我们这些后代还要背诵,背不出来还得被罚站。那时候我简直对唐诗充满了厌恶,还特别恨隔壁的小虎,那小子才7岁,居然能背300首唐诗,真是既让人羡慕又让人无奈!

哎呀,我确实学了不少唐诗,可是直到今天我才猛然发现,自己其实从来都没真正懂过它们!

首先、

之前,我压根没想到,《长安三万里》这部动画片竟然能拍到三个小时。

我甚至在想,这部电影会不会像《妖猫传》那样,把长安城的繁华展现出来。在一种神秘的气息中,我们可以一窥大唐的风采,体验一下盛世大唐的感觉。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长安城在高适的描述中只出现了两次,就像是匆匆一瞥。除了有一张俯瞰图外,其他景象都平淡无奇。没有万国来朝的盛况,没有灯火辉煌的夜晚,也没有歌舞升平的场景。甚至连皇宫和杨贵妃都没有出现。

银幕上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不断出现,可他们和刚来的高适总觉得有些不合拍。就好像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一群人在这里尽情展示青春和才华,而另一个人却只是静静地看着,好像从来就没融入过这个圈子。

高适和李白性格迥异,但都怀有一颗为国效力的热心肠。遗憾的是,由于李白的身份是商人,不论他多么富有或有才,依然被视为普通百姓,无法参加科举,也没有人会推荐他去做官。

高适就像《水浒传》中的杨志,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已经败落了。再加上他为人正直,同样也找不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羡慕李白的才华,但又看不懂李白的诗。他自己平凡得很,既没有文采,也没有财富,虽然有一身武艺,却无处施展。

《长安三万里》表面上是在讲高适的故事,实际上是以他的眼光带我们认识一个不同以往的李白。

没错,不仅我们读不懂李白,就连影片中的高适也无法理解他!

高适是个普通人,虽然有梦想,但不敢与众不同。就像他不明白,李白不认识江夏的大官李邕,却敢拿着自己的《上李邕》,跑到人家门前敲门,希望能得到推荐当官。

“大鹏鸟一日展翅飞翔,乘着风直上九万里高空……”

高适对李白说,你和那人没什么交情,这样突然去拜访,总觉得不太合适。

不过李白却说:

"凭我李白的才华,比得上千年的友谊和万年的交情!"

实际上,李白不仅去过李邕的家,他还去过韩荆州和裴长史的府邸。

“这辈子不用当大官,只希望能认识一下韩荆州。”

“但愿能得到裴公的一句劝告,何必劳烦驱车前来呢。”

唉,李白敲了那么多家的门,结果都被赶了出来。这说明通过走仕途这条路对他来说行不通。高适早就明白,没有关系网,谁会推荐你李兄呢?别再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梦了。

李白并不在意,觉得李邕不识人才,不必与他计较。他提议一起去黄鹤楼喝酒。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去黄鹤楼,并且在这里定下了一年之约,一个去扬州,一个去长安。

长安城里的年轻人多有钱,他们骑着骏马,挥舞着金鞭。在路上遇到权贵,还有美人相伴,弦管齐鸣,争相留连。他们豪爽大方,用金子就像用豆子一样,从来不会吝啬。他们只求一句话,就像一座山一样,绝不会轻易放弃。谁能想到,那些苦读圣贤书的贫寒学子,晚上只能寄宿在灵台上,独自怜悯自己。

三、

看《长安三万里》这场电影前,我真没想到,动画片竟然能拍这么长,足足三个小时!

我还在想,这部电影会不会像《妖猫传》那样,把长安城的繁华景象都展示出来。在一种略带神秘的气氛中,感受一下大唐都城的魅力,体验一下生活在盛世大唐的感觉。

可惜,并非如此。在高适的描述中,长安城只出现过两次,就像匆匆一瞥。除了那张俯瞰图,几乎没有其他生动的描绘。没有万国朝贡的盛大场面,没有灯火辉煌的夜晚,也没有歌舞升平的景象。甚至连皇宫和杨贵妃都没有提及。

银幕上展现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他们与初到此地的高适显得格格不入。就像是来自不同的世界,一些人在那里尽情展示着青春和才华,而高适却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好像始终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高适和李白,个性大不相同,但都有一颗火热的心,那就是想为国家出力。可惜李白是个商人,再富有、再有才华,也是普通百姓,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更没人会推荐他。

高适就像《水浒传》里的杨志,虽然出身名门,但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已经衰落。再加上他性格直爽,结果也是报国无门。他既羡慕李白的才华,又无法理解李白的世界。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既没有出众的文才,也没有丰厚的财富,虽然一身武艺高强,却找不到用武之地。

《长安三万里》这部作品,表面上是在叙述高适的故事,实际上却是借他的眼睛,让观众遇见一个与众不同的李白。

四、

其实李白并没有浪费自己的才能,也没有走错路,只是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他的仕途梦想。

当初高适在玉真公主府上表演时,曾经提到了一个被公主成功举荐的例子,那个人就是王维。不过,王维能被举荐,并不是因为他弹琴弹得好,而是因为在他到玉真公主府上之前,就已经很有名了。

李白知道,要想被人赏识,必须先在众人面前露露脸。所以他去扬州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出名。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李白依旧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依然是那个放荡不羁的公子哥,没有人推荐他。或许李白并不想让高适看到自己这副模样,也可能是他本就擅长交际,和所有的朋友都这么约定,结果无意中伤害了高适的自尊。

不过,这次扬州之行让高适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回到家乡后,他一边继续练武,一边开始学习文化。从那时起,高适的口吃逐渐好转,还开始学写诗。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抱负,真正理解李白的诗作。

就像李白教高适相扑一样,虚实难辨。高适刚开始觉得自己理解了李白,明白了他内心的苦楚。没过多久,李白却跑到了梁园,他竟然认同了没有人脉就无法入仕的道理,想通过入赘来实现这一目标。之后两人一起去追寻孟浩然。

老友从黄鹤楼出发向西去了扬州,那是三月花开的时节。孤独的小船在碧空中渐行渐远,直到消失不见,只剩下长江水在天边流淌。

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李白以一种高适完全看不懂的方式,最终选择了入赘,而高适则毅然投军。

可惜不久之后,他对军旅生活感到厌倦,甚至还写了一首诗。

边疆之地荒凉冷落,敌军如狂风暴雨般侵袭。士兵们在战场上生死未卜,而营帐内佳人依旧歌舞升平。

甚至在离开的路上,他碰到了李白,还和李白一起救下了郭子仪。他们彼此信任,甚至愿意把性命托付给这份信任,最终成功救出了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实现梦想的方式,而李白就像一位神秘的相扑手,总是让人琢磨不透。是的,他曾对李白说,想得到别人的推荐,得靠关系,靠钱买乐子是不长久的,娶个有钱人家的女儿会让人看不起,普通小人物最好不要和那些有权势的人对着干。

可是他没想到自己的观点可能不适用于李白。至少从李白后来邀请高适去长安城这件事来看,他可能是错的。

李白终于靠着玉真公主的帮助做了官,那天他非常开心:

“哈哈,昂首走出门去,我们怎会是平凡之人。”

李白在长安站稳了脚跟后,迫不及待地给高适写信,邀请他来长安。在这里,高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惊讶地发现,王昌龄、岑参、汝阳王和李邕竟然都和李白在一起喝酒,显得非常亲密。

当年,李白和我一起去敲李邕家的门,但那时候,李白已经被赶出来了。难道李白的才华,真的能抵得上千年的相识、万年的交情?

六条重要提示:一、确保信息清晰明了,让每个人都能轻松理解。二、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避免复杂难懂的词汇。三、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四、避免使用外语,确保文章通顺易读。五、风格亲切友好,让读者感觉亲近。六、内容广泛适用,适合各类读者群体。

然而,高适这么看重李白,为什么这次来长安,他自己又被忽略了呢?

李白确实是醉了,他这个人本来就随性,不太在意细节。高适来得不是时候,还是杜甫把他领到李白那里的。当时有很多朋友在,高适难免会被冷落。

面对高适的突然离开,杜甫也很疑惑,为什么不看看长安城再走呢?况且你现在走了,李白酒醒后肯定会来找你的。

我觉得李白可能是故意装作醉酒,故意不理高适!

因为这样写更容易让人理解,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

当他给高适写信时,确实是想利用自己当前的宠爱,帮助好朋友也能进入仕途。可是等邀请发出后,他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只是权贵们宴会上的一个娱乐工具。原本以为自己的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没想到在长安,他的才华只能用来给舞女写歌。

虽然满怀理想却难以实现,更糟糕的是,稍微发点牢骚,就可能传到皇帝那里,到时候免不了要受气。

李白当初请高适来长安,是希望能把他推荐给朝廷,让他有机会做官。但一方面,他自己目前能力有限,帮不上忙;另一方面,他认为官场不适合高适,带他来长安反而会害了他。

在高适看来,李白此时已经名声大噪,作为名士,不应该这样醉生梦死、虚度光阴。之前在扬州时,李白因为怀才不遇才会有这种表现,如今他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是如此呢?

由于不懂得如何继续,高适只好又一次回到了梁园,那个他熟悉的老地方,等待着李白的再次到来。

七、

李白就像是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珍妮,在最困难的时候,总会回到高适的身边。

此时的李白,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只剩下中年人的油腻。年轻时那只幻想展翅高飞的大鹏,如今也飞不动了。江边几个中年诗人,没了年少时的锋芒,聚在一起喝酒吟诗。

就在这一刻,电影达到了顶点,李白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响起,配合着众人乘鹤升天的场景,我忍不住泪如雨下:

自古以来,圣贤之人往往孤独,唯有那些热爱饮酒的人,留下了美名。叫孩子拿来好酒,与你我一同驱散这无尽的忧愁。

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刻意煽情,毫无征兆地,在高适平稳的讲述里,李白像平时一样开始朗诵诗歌,但眼泪却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那种积压的情绪,在这一刻,随着几位中年人如同遨游太空一般,突然间得到了释放。

但电影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接下来李白做的事情,让高适非常困惑。本来已经离开官场,快要成仙的李白,为什么会去投奔永王?

高适最了解李白,所以他让小童去打听李白的消息。高适当了多年文书,终于功成名就,达到了他儿时的梦想。

李白又怎么样呢?

难道他真的忘记了自己那只等着风来、直冲云霄的大鹏鸟吗?

他年纪大了,永王的出现成了他实现梦想的最后希望,也是唯一的机会。

第八点,

在电影院里,随着大家一阵接一阵地背诵唐诗,我听到了一个孩子的疑问。

他不明白,李白写了那么多诗,为什么没能像白居易那样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他也想不通,高适为什么不去哥舒翰那里当兵,反而去人家府上表演杂技?更让他不解的是,高适当了大官后,为什么不能救李白出来?

确实,大人们的世界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孩子们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高适的成就来得比较晚,但他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令人敬仰的人。而李白年轻时就名声大噪,才华横溢,但后来却因为一些原因,晚年的生活并不如意。

为什么我们还是喜欢李白呢?我们到底喜欢他什么呢?

假如李白能像高适一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过日子,他的生活或许就不会那么坎坷。然而,如果没有了李白的这些经历,没有他的自由奔放,又怎能写出这么多流传千古的唐诗呢?

李白就像是那座多次被毁的黄鹤楼,楼虽然倒了,但他的诗却流传了下来。就像高适最后对小书童说的:

房子虽然倒了,但诗还在。只要诗还在,就好像房子一直都在。

就像高适骑上战马,向着敌军大声呼喊着冲锋时:

“为了长安城!”

九、

长安城早已不复存在,而高适所在的地方也不是长安,他为何还要这么称呼呢?

长安不仅仅意味着长久的安全与稳定,它还承载着一种象征、一种精神追求和一个梦想。高适就像李白一样,一生都渴望前往长安,在那里成就一番事业,获得荣耀和高位。

为了长安,不仅仅是实现个人梦想和抱负的追求。它还象征着一种文化,就像黄鹤楼一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同时,这也是对电影《长安三万里》名字的解释,它并不是指长安城有三万里长,而是指大唐的整个疆域。

就像我住在杭州,每年都有这么多游客来游览西湖,难道别的地方就没有漂亮的湖水吗?

当然不是这样!

其他的水池缺乏这样的历史故事,唯有亲临此地,才能深刻体会到那份古今交错的韵味。

就像现在的雷峰塔,虽然不再是以前倒塌的那座,但我们仍然叫它雷峰塔。

只要中华文明还在延续,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就不会消失。在这样的文明中,李白创作的许多唐诗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以《长安三万里》里李白写的最后一首诗来结束:

两岸的猿猴叫声不断,小船已经驶过了层层叠叠的高山。

这句诗描绘了李白获大赦后的喜悦,也象征着他的解脱,更能表达观众的心境。好了,一切都通了,已经越过万重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