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文法学院:红马甲志愿服务队的代际关怀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4 11:20  浏览量:2

(通讯员:许梦怡、杜妮妮、况佳盈)2025年7月初,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红马甲志愿服务队在陕西省汉中市褒国康乐园开展为期12天的“青春伴夕阳”实践活动。

团队以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赋权增能”理念为核心,通过小组工作、个案服务等形式,开展手工制作、文艺汇演、益智游戏、生命故事整理等活动,为老人提供专业关怀与陪伴,以优势视角挖掘老年人潜能,体现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来来,过来坐,这里有椅子!”康乐园的老人们热情地向前来实践的同学们打招呼。团队经前期调研,并在园区社工赵丽老师指导下,完成老人需求评估:认知障碍老人有认知维持需求;空巢老人渴望社会支持与认同;自理老人希望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行动不便的老人存在生活照料难题。团队在人本主义需求理论指导下,构建“存在-关系-成长”三维服务体系。

针对认知障碍老人,团队协助社工制作各类益智玩具,设计“小鸡吃米”“桌上篮球”“钓鱼”等周期性小组活动。这些手脑并用的游戏能刺激老人神经活跃度,锻炼专注度,延缓认知功能退化,“认知行为干预”技术贯穿其中。

倾听与记录老人的生命故事是本次实践的重要内容。团队成员运用实时文字记录、及时澄清和适时反馈等技巧,将老人们的经历整理成文字,在叙事疗法中帮助老人重构人生意义,通过生命回顾实现自我疗愈,挖掘积极经验应对当前问题。一位退休教师讲述教书育人往事时的骄傲,体现了“生命回顾疗法”对提升老年自尊感的作用。

团队成员除了以小组和个案的形式进行服务以外,也注重构建支持性互动空间。集体生日会中,团队通过协助排练《走进新时代》歌舞、《龙魂》《大王叫我来巡山》手指舞、共唱《我的中国心》等,让老人从“受助者”转变为“活动积极参与者”。老人们自发打节拍、用手机记录瞬间,形成互助的支持性场域。这种“去标签化”互动关注老人自身优势与资源,有别于传统养老服务中“施与受”的单向模式。

本次实践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双向赋权”的代际支持系统。实践期间,老人们通过讲述生命故事和拍摄八段锦表演视频,将生活智慧和健康理念传递给青年;学生通过陪伴与倾听让老人感受自身经验与传承价值,以法律讲座与智能手机教学为老人生活赋能。这种互动体现了赋权理论的基本假设,即“个人都应被视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人,权能可以透过社会互动增加和衍生更多的个人及人际权能”,代际知识传递本身就是赋权过程。

实践最后一天,老人们邀请团队成员拍摄八段锦表演视频作为纪念。他们换上统一服装,认真排练队形,随着音乐完成每一个动作。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体现了专业服务的成效,老人们确认“明年还来”时的欣慰笑容,表明实践已向可持续性关怀发展。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同学杜妮妮表示:“老人们的认真与热情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不仅记录了老人的故事,更在他们的生命里刻下了青春的印记。”

此次在褒国康乐园的实践,是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红马甲志愿服务队用专业社工力量服务社会的生动缩影。据悉,该服务队在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中共派出10余支队伍,均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支撑,奔赴湖北、陕西、广东等10余个实践地,广泛开展养老照顾服务、青少年暑期支教、农村产业发展支持等多元实践活动。从为老年人送去专业关怀,到助力青少年成长,再到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每一支队伍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为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社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