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不褪色 奋进新时代——退役军人践行为民情怀助力南宁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04 14:08  浏览量:2

从保家卫国到服务地方,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担当。

在南宁,众多退役军人虽然脱去戎装,但责任不变,继续发扬优良作风,活跃于各领域各行业,冲锋在前,奋发有为,展现了应有的担当,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连日来,记者采访3位退役军人,分享他们在为民服务上建新功的动人故事。

韩俊华:拥军优抚的“摆渡人”

戎装十六载,转身再出征。韩俊华把在军旅生涯淬炼出的争先创优、坚韧实干的劲头带入服务退役军人的工作中。

2018年,退役后的韩俊华更换了不同的岗位,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发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优秀退役军人的模范作用。2019年,他进入南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就要面对3场“硬仗”——信息采集、悬挂光荣牌、办理优待证,任务重、责任大,于是他创新推出“分片包干、摸底建档、上门服务”工作方法,服务超过16万人。由于方法见效,该模式在全区得到推广。

在韩俊华(右一)推动下,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挂牌成立南宁市退役军人医院。(受访者供图)

韩俊华善于思考和总结。有退役军人反映,他们手中的优待证经常闲置不用,原因是使用的场景有限。韩俊华把大家的诉求放在心上,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在他的积极推动下,2023年南宁市出台政策,面向全国持优待证对象提供公共交通和旅游方面的优待,包括5条轨道交通线、189条公交线路、23个旅游景区。此外,他还运用现有资源,助力在“爱南宁APP”推出公共交通优待数字服务,退役军人在“爱南宁APP”注册后可享受“一码通城”服务。同时,他建议保留线下通道,退役军人只要办理市民卡就能享受同样优待,从而提升优待证的使用率。

除了关心退役军人的“行”问题,韩俊华还着力解决“医”的难题。他推动多部门协作,打破信息壁垒,推进在全市14家公立医院实行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一站式”结算,累计已为8000多人次提供服务,报销费用达600多万元。他还积极推动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挂牌成立南宁市退役军人医院,已为7000多人次提供国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四优、四专、五免”医疗优待服务,为8700多名优抚对象提供免费体检服务,不断解锁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医疗优待新功能。

“部队培养了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韧劲,我要把钉钉子精神进行到底。”韩俊华说。

助力南宁舰舰徽设计、舰歌创作,推动优待地图、烈士纪念设施数字化管护,为南宁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作出突出贡献……韩俊华秉持奉献的信念,以满腔热血埋头干,为战友做好服务,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彭朝辉:警营中执笔如枪的“忠诚卫士”

“身转志不移,执笔亦为枪;心中有信仰,笔下有力量!”这是彭朝辉的座右铭,贯穿他从军营到警营的三十三载。

1991年,彭朝辉踏上军旅之路。在军校学习期间,他主修指挥专业,毕业后他潜心专攻爆破。部队的严格要求和艰苦训练,锤炼出他在政治上对党忠诚、在工作中严谨细致、在行动中意志坚强的品质。

1997年至1999年,彭朝辉参加中越边境排雷,荣立二等功。2004年转业后,他成为南宁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12年间办理各类案件120余件,连续10年参与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在案件梳理和方案制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7年,彭朝辉被调入市公安局政治部,开始了与文字打交道的“新征程”。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充分发挥出在军营中养成的“敢啃硬骨头”精神,主动学习、适应,掌握新工作方法。“写好一篇材料不容易,不仅要吃透政策、掌握实情,还要反复推敲,就连一个词、一个标点的运用都不能有丝毫马虎。有时候,半夜突然想到更好的表述就会马上记下来。”彭朝辉说,他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

彭朝辉用心吃透文件精神,结合实际草拟工作方案。 (受访者供图)

他的工作时长往往是“白加黑”“5+2”。努力终有回报,他迅速成长为单位里的得力“笔杆子”。2019年以来,他牵头草拟各类通知、方案、报告600余份,撰写领导讲话稿180多篇;主笔的党建调研论文连续5年在全市获奖。

要做好党建工作,光会写是不行的。彭朝辉将党建与实际工作深度融合,制定“四强党支部”评选标准,推动全局形成“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拥有21年警龄的彭朝辉具有较强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感,一直保持“零迟到早退、零投诉、零差错”的工作表现。他说:“写材料也是在‘打仗’,只不过战场变了,笔是武器,但忠诚与担当从未改变。”

邓四书:扎根乡土发挥余热的退役老兵

2009年,退役军人邓四书退休后,选择继续发光发热,回到家乡宾阳县中华镇兴隆村担任村支书,扎根乡土,助力振兴。

“当时,看到进村道路是坑洼的泥土路,又看到乡亲们辛苦干活却收入不高,我决定要想法子帮助他们。”邓四书回忆说。

要致富,先修路。2010年,他力推环村路建设,还赴柳州等地动员乡贤捐资。在他的感召下,村民捐款9万多元,投工投劳,齐心协力建成了村里首条环村路,打通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邓四书十分关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不仅建了活动中心,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村里热闹起来;他带领村民发展西红柿、马铃薯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1700多亩,经济发展有新起色;他利用本村能工巧匠的优势,组建建筑工程队,打造“兴隆泥水匠”品牌,拓宽就业渠道。在他的带领下,兴隆村越来越兴隆。在振兴路上,他结合当地资源,创新思路打造新的产业,2023年开发村中山泉资源,让泉水变“致富水”,当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万元。多年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兴隆村建成生态森林公园、健身广场和农家乐,蹚出了一条“旅游兴村”新路径。

邓四书走进校园,向师生讲述军旅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受访者供图)

邓四书投身基层后,始终不忘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宾阳县“老兵宣传团”的成员,他经常走进校园等单位讲述军旅故事,将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激发群众爱党爱国之情。

“十几年过去,村子发展越来越好,邻里和睦,长期以来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邓四书坚定地说。

兴隆村由治到稳、由贫到兴,他用实干与担当为村民生活带来了新变化。

在南宁,像韩俊华、彭朝辉、邓四书一样的退役军人还有很多,他们踊跃投身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各领域各行业继续砥砺奋进,永葆革命军人本色,以军魂铸就担当、用真诚写好答卷。

1.

2.

3.

来源丨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卢丽婷

编辑丨李一帆 实习生黄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