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寒冬要来了?不是死亡少了,而是年轻人不想这样花钱了
发布时间:2025-09-04 14:32 浏览量:2
2025年我国死亡人口预计突破1200万,比2017年多了近200万——照理说,殡葬业该跟着“火”起来才对。
可谁能想到,行业龙头福寿园刚发布的2025年中期财报,却让整个行业倒吸一口凉气。
经营性墓穴收入直接暴跌51%,平均单价从12万腰斩到6.34万,还录得2.61亿的净利润亏损。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死亡人口,一边是节节败退的行业业绩,这诡异的反差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答案其实很直白:不是没人死,是年轻人不想再为传统殡葬花冤枉钱了。
很多人以为殡葬业是“永远的刚需”,毕竟生老病死是绕不开的事。
但最新的数据却打了脸:2025年上半年,全国传统殡葬业务的增速从之前的15%直接跌到8%,不少地方的殡仪馆传统套餐订单量下降了两成。
更直观的是福寿园的情况,作为“殡葬第一股”,它的经营性墓穴销量不仅少了近四分之一,连价格都拦腰砍,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要知道,我国死亡人口还在逐年增加,2025年突破1200万的数字,比2017年增长了21.6%,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理论上殡葬需求只会多不会少。
可为什么行业反而不行了?关键不在“死人”身上,在“活人”的消费观念上。
现在主导殡葬决策的年轻人,早就不买传统殡葬那套“高价套餐”的账了,他们用钱包投票,直接改写了行业的游戏规则。
年轻人之所以不买单,根本是传统殡葬模式里的“坑”太多,每一个都戳中了他们的痛点。
首先是成本太高,简直是“死后还要背杠杆”,这些年资本盯着殡葬业炒,北京、上海有些公墓的单价比当地房价还高,一平方能卖到好几万。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墓地还不是永久产权,大多只有50年使用权,到期不续费,骨灰可能就要被处理。
每年还要交百八十到几百块的管理费,一般得一次性缴20年,相当于“死后还得交物业费”。
年轻人本来就背着房贷车贷,哪还有钱填这个坑?
然后是监管难管的无奈,之前安徽宿州就被曝光过,村级公益性公墓本来是给村民用的,结果开发商违规卖给外地人,还搞“家族葬”“活人葬”,一个村级墓穴居然卖到32.8万。
可真要管的时候又难办,总不能把已经安葬的骨灰挖出来吧?
最后逼得有些人为了省钱,只能打商品房的主意,山东就有租客发现,自己租的楼里好多房间都用来放骨灰盒。
天津静海甚至有个小区,16栋楼存了10万多个骨灰盒,说白了都是高价墓地逼出来的无奈选择。
最让年轻人反感的,还是“厚葬薄养”的形式主义。
不少人对活着的老人不管不顾,老人卧床长了褥疮都没人管,可老人一去世,立马摆起大排场,葬礼办三天三夜,纸扎的八抬大轿、豪车堆一堆,就为了别人一句“孝顺”。
年轻人看得通透:生前多陪老人吃顿饭,比死后烧纸别墅有用多了,这种装给别人看的钱,他们不想花。
传统殡葬的路走不通了,但改变也在慢慢发生,而且是政策、行业、技术一起动手。
政策层面先定了调,民政部2025年清明节前就发了通知,要求所有殡葬服务机构必须公开收费标准。
不准乱收费、强制消费,还得给老人、残疾人设绿色通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坐地起价”。
地方上也跟着动,湖南江永县搞了梯度奖励,骨灰撒散给3000块,树葬、草坪葬给2000块,公益性公墓安葬给1000块,直接帮老百姓降低选择门槛。
四川德阳罗江区在农村搞试点,通过红白理事会规范治丧流程,清碑平坟还能拿补偿,群众满意度超过95%,这些实在的政策,让大家选生态葬更有底气。
行业自己也在被逼着转型,最典型的就是福寿园。
虽然传统墓穴收入跌得厉害,但它的生态葬服务收入反而涨了30%,还主动把那些不赚钱的低效业务砍掉,把钱投到节地生态安葬上。
不光是龙头,很多地方的殡仪馆也开始学电商,寿衣挂链接明码标价,套餐打折,甚至能差评退货,以前那种“爱搭不理”的态度早就没了,毕竟不转型就没活路。
技术也帮了不少忙,让殡葬有了新选择。现在VR追思会很常见,哪怕人在国外,也能通过虚拟场景祭拜;还有区块链骨灰寄存,能精准记录存放信息,不怕出岔子。
这些数字化服务已经覆盖了2800万用户,不用再局限于传统的墓地祭拜,情感寄托的方式多了,年轻人自然更愿意接受。
VR追思会
说到底,殡葬业的变化,核心是年轻人的观念变了,他们的消费逻辑很简单:实用、走心,不搞虚的。
在花钱上,年轻人特别理性,数据显示,62%的90后、00后会把治丧费用控制在1.5万元以内,比他们父辈少花40%。
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老人活着的时候,比如给老人买保健品、带老人旅游,而不是死后花在排场上面。
有个调查就显示,年轻人在养老上的支出,比传统殡葬支出多了近三倍,说白了就是“生前尽孝,死后简办”。
在环保上,年轻人的意识特别强,以前树葬大多选松柏、梅花,现在年轻人更爱选火焰树、大百合。
因为这些树的种子像传统纸钱,风吹过的时候,就像“坟头自动撒纸钱”,既保留了念想,又不浪费土地。
2024年全国生态安葬占比已经到11.4%,比前一年涨了5.87个百分点,清明节期间绿色祭扫的人超过71%,这背后大多是年轻人在推动。
在情感表达上,年轻人也玩出了新花样,他们不满足于烧纸、磕头,而是搞元宇宙陵园,在虚拟世界里给逝者建“家”,还能上传照片、视频,随时“看望”。
元宇宙墓园
有的甚至用NFT数字藏品做纪念,把逝者的故事做成独一无二的数字卡片,比冰冷的墓碑更有温度。
对他们来说,殡葬不是“演给别人看”,而是自己和逝者的情感连接,怎么走心怎么来。
韩国 母亲与“女儿”在虚拟空间重逢
现在说殡葬业“寒冬”,其实有点片面,它不是没活路了,是该换种活法了,从以前的“死亡生意”,变成真正的“生命驿站”。
未来的殡葬服务会更全面,不只是管“死后事”,还会管“生前事”。
现在已经有企业开始做生前预嘱、临终关怀,“生命规划师”这种新职业也冒了出来,帮人提前规划自己的身后事,客单价能到2万元以上。
不再是简单卖墓地,而是提供一整套和生命相关的服务,这才是行业的新方向。
技术会更深入地融入殡葬业,降低成本的同时,让服务更个性化。
比如AI遗体修复,能让逝者以更体面的样子告别;殡葬机器人能帮着处理流程性工作,减少人工成本。
殡葬机器人
这样一来,基础服务更便宜,大家也能有更多钱花在个性化需求上,比如定制纪念仪式,而不是被迫买高价墓地。
最核心的变化,还是文化价值的重构,以后不会再一刀切地否定传统,也不会盲目追求新形式,而是会“分区管理”。
比如在农村保留适度的传统仪式,在城市推广生态葬,既尊重不同人的需求,又符合环保趋势。
最终,殡葬会回归它的本质:不是炫耀的排场,不是赚钱的生意,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怀念。
所以说,殡葬业的“凉”,不是因为没人死,而是因为旧的模式跟不上年轻人的需求了。
当行业真正放下“暴利”的心思,转向实用、环保、走心的服务,所谓的“寒冬”,其实就是新春天的开始。
毕竟,生命值得被好好告别,但这种告别,从来都不需要靠花钱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