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不“卡”老师,教育才能回归讲台

发布时间:2025-09-04 15:36  浏览量:1

现在家长最怕啥?孩子成绩下滑、老师没劲头、学校搞形式。可你有没有想过,老师为啥越来越累?教案写得像论文,上课像演戏,评个职称比高考还难?拼论文、凑课题、抢公开课“表演”,还得四处找关系——这哪是教书育人,活脱脱成了“职称运动员”。

更荒唐的是,一个教了三十年书、带出一茬又一茬学生的老师,可能干不过一个会写材料、会搞关系的“能人”。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职称评审机制在“跑偏”。

我们得说句实话:中小学教师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是高校教授。他们的主战场是教室,是讲台,是每天面对几十个孩子的脸。可现在的职称制度,偏偏拿一套“专家标准”来考核他们。要求发论文、做课题、拿奖项,搞得一线教师不得不分心去“造材料”——你不写两篇论文,评不上高级;你不搞个市级课题,连参评资格都没有。

结果呢?真用心教书的老师被晾在一边,会“包装”的反而步步高升。更别提背后那些灰色操作:论文代写代发、课题挂名买卖、公开课反复打磨成“舞台剧”……有的老师干脆自嘲:“我这不是教书,是搞职称工程。”

更严重的是,这套制度把权力牢牢绑在教师晋升路上。谁说了算?评审组说了算。材料怎么打分?标准模糊、弹性大。于是人情、关系、资源成了隐形门槛。偏远学校老师拼一辈子,不如城里重点校一个“有背景”的年轻教师升得快。公平何在?人心何安?

有人说,不评职称,怎么激励老师?这话听着有理,其实站不住脚。公务员有没有职称?没有。但他们照样履职尽责。医生、律师有职称,因为他们是专业技术岗,成果可量化。可教师呢?真正的成果是学生的变化、人格的塑造、知识的传递——这些能用一篇论文衡量吗?能靠一节表演课体现吗?

其实,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不是“评奖”。我们推崇的,应该是长期坚守、踏实教学、学生爱戴的老师,而不是那些擅长“材料包装”的高手。可现实恰恰相反:很多默默无言的老教师,到退休还是中级职称;而有些人,短短几年就评上高级,工资翻倍,资源倾斜。

长此以往,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备课?谁还敢在课堂上冒险创新?大家都忙着“攒证书”“刷履历”,教育还能走多远?

其实,改革不是没人提。早在2009年,我国就在部分省市试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后来全面推开。可改来改去,核心问题没变:还是用“专业技术”那一套管基础教育教师。这本身就是方向性错误。

教师该是什么身份?早该明确——他们是国家教育公务员。不是企业员工,也不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承担的是公共教育职责,执行的是国家意志,拿的是财政工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像公务员一样,按教龄、考核、岗位晋升?为什么非要搞这套复杂又容易滋生腐败的评审?

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早就实行“教育公务员”制度。教师待遇有保障,晋升有通道,但不搞职称“内卷”。他们看重的是教学实绩、师德表现、学生反馈,而不是论文数量和获奖证书。反观我们,还在为一节“表演课”反复排练十几次,只为拍视频、留痕迹、争名额。

是时候反思了。废除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制度,不是不要激励,而是要建立更公平、更透明、更贴近教育本质的评价体系。可以按教龄自然晋升,可以结合年度考核动态调整,也可以设立教学荣誉制度,但绝不能再让“证书主义”绑架讲台。

让老师不再为职称焦虑,才能真正静心教书。当一位老师不再想着“这节课能不能拿奖”,而是思考“这孩子听懂了吗”,我们的教育才算回到正轨。

我们呼吁:尽快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系统性改革,探索建立国家教师或教育公务员制度,让教师回归育人本位,让讲台不再被 paperwork(材料)淹没。

你怎么看?你身边有没有那种“踏实教书却评不上职称”的老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真正的教育,不该被一张证书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