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第六讲: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发布时间:2025-09-04 16:05  浏览量:1

阳明这个人的生平没啥常规套路。十二岁那年,大多数孩子还琢磨着怎么让老师少罚站,他已经在想怎么才能成为圣贤!这话听上去挺夸张,可他就是这么干的。大家都在读书想考状元的时候,他偏要和传统唱反调。他看不上那些所谓登第的大梦想,反倒认定自己要做圣人。这目标大了去了,仿佛没人觉得奇怪,反正他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三年后,事情更有意思。他瞒着家里人去了边关,在居庸关那边溜达了三个月。期间还意外碰上一个鞑靼小王子?有人问,那小王子有啥厉害?其实,双方随时都可能动手,命就一条,看谁先不当回事。阳明很稳,箭法特别准,又特别机灵,才在危急关头活了下来。这种经历普通人怕早就腿软了,他倒处变不惊,还顺手应对。到底是少年,心里没啥负担,不太会想后果。

多年以后,阴差阳错地考了第二次会试,结果又落榜。对,还是没考上。别人都说这很丢人,他却来了一句:以落第动心为耻,不以落第为耻。也就是说,他觉得考试失败不丢人,丢人的是心里出现动摇。有人听了说这话大气,可也有种“安慰自己”的意味。到底是为自己找理由,还是心里真的不服?这事说不定。

转眼到三十五岁,那年他卷进一桩大事,对手是当时权势极大的太监刘瑾。这可是明朝历史上的狠人,没人敢直接碰。这种时刻,阳明依旧不买账,结果下场可想而知。锦衣卫监狱有名,进去了十个出来一个算奇迹。阳明被捕关进去,差点没命。很多人熬不住,活活被折磨死,他却撑了下来。到底是运气,还是啥别的因素?说不好,但就活了下来。

紧接着,贵州龙场那段经历,几乎是人间炼狱。这也不是夸张,说真的,无数文人都在那里折了腰。宫廷打官员屁股的“廷杖”,本来就够侮辱,结果正德皇帝还升级了惩罚方法,让人脱裤子当众挨打。阳明先生也没能幸免,四十大板,脱裤子,这场面能想象吗?人没死,可心里那关过得去吗?有人羞愤难当,活活郁闷死的例子不少,他倒是毫无动摇。

有一种心理防线,不怕肉体受苦,只怕心里扛不住。明朝读书人的处境跟宋朝根本不是一回事。宋太祖本身就是武将,他怕武将谋反,所以文人反倒成了受宠的那一拨。可到了朱元璋这儿,局面翻转,文人的脊梁早就被强权压弯了。明朝的文人混得极惨,动不动挨打,侮辱,最后大多丧失了最基本的尊严。阳明身上,这些打击却像是风吹过一样,仅仅让他疼、难受,好像并没在意太久。

医学博士冯唐曾说,心理健康的秘诀其中之一就是不要脸。这话挺粗,但意思没错,就是别太把别人怎么看当回事。阳明之所以能扛下这一波又一波的打击,八成是心理上的弹性足够。他没那么在乎周围的反应,只关心自己心里的那条界线。别人进过监狱出来就想自杀了,他则像是没事一样继续追求那个“圣人”的境界。旁人看着觉得不可思议,可他就是之前没完没了经历打击都不放弃。

有人觉得,这种心理强大是天生的,他本身就有圣人的榜样在心里。也许换做别人,早就崩溃了。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很难说。张载说贫贱忧戚能成就一个人,磨难像雕琢玉石一样让人变得更坚硬。阳明本身也信这个理,他自己说“事上炼”,也就是要靠各种苦难去淬炼自己的意志。没有逆境,怎么成长?这个观点有点绝对,可细想也不无道理。

读书和经历,到底哪个重要?大部分人都觉得经历提升认知更快,书本毕竟是死的,不动手实践等于没经历过。可是,如果只靠经历不读书,有些坑非得自己跳一遍才知道,可是前人的经验明明可以帮你规避一些风险。到底怎么选?这问题没定论,反正阳明是两条道都没落下。读书带来路线规划,经历教你现实冷暖,没人能说清到底哪种更重要。

阳明的行为风格其实跟汉高祖刘邦有点像,也许这种人本来就不怕丢脸。刘邦小时候什么都不强,但有一件事特别值得说,就是不怕别人看不起。他流氓出身,没人觉得厉害,但大家做决定的时候,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他。他有种气质,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能带头疯起来,这种人反倒容易成大事。

萧何这样的官吏是另一类人。古代吏和官不是一回事,萧何是沛县小吏头头,平常日子安稳,成不了好汉。他们太在意家人、同事、名声,做事优柔寡断,风险意识强。遇到机会的时候还要思考失败的后果,这种性格一般不会主动出头。最后的推举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刘邦适合做头。不爱面子的人成大业,有时候看起来是运气,实则是性格。

所以,凡事敢豁出去,自有一番收获。至于那些处处在意别人脸色的人,总是在犹豫和摇摆中错失机会。阳明心学里一直讲强化心力,“事上炼”被他反复强调。有读书,有实践,才能提升认知和韧性。可问题是,并不是读了很多书就一定成大事。有的人书越读越迷糊,一碰到现实就乱了方寸,一败涂地的人有的是。

其实不少经历过跌宕人生的人,最后都卡在自己的心理防线上。你要说他们不懂事,明显不对;但说他们能应对所有压力,也未必。阳明的故事给不少人一种错觉,好像只要心里强大就能无敌。可现实情况,光靠心力还远远不够。环境复杂、形势变化、个人选择,都有影响。他一路闯过来的时候,多半也是犹豫过、后悔过吧?

说到底,读书、经历、眼光、认知、心力相互影响。不是说你把脸皮厚起来就能抵抗世俗压力,也没谁真的无所畏惧。阳明这样的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交织在一起。某些时刻他特别自信,但换个场合可能也会心虚。他书读得多,世事也经历了不少,但难保没走过弯路。明朝的风风雨雨,他能活下来,是天赋、是韧性,也未尝不是奇迹。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阳明的成长经历其实比较玄妙。有人说他是圣贤,是心学大师,可仔细分析他的每一次选择,有冲动有冷静,有理性也有情绪化。越讲越觉得,他的人生轨迹像是不断试错和自我否定。你说他勇敢吧,他也有怀疑过;说他执着,他也会偶尔动摇。这种矛盾混杂,反而让他更像个真实的人。

这一路跌跌撞撞,没一次真的能全靠自己。环境的流变,周围人的影响,每一次失败和重新站起来,都和他自己的心理状态相关。阳明先生最终成为历史名人,也不过是几次侥幸逃过一劫,撑过来了。而在明朝那样的极端环境中,活下来已经不简单,想成圣人最难得的还是坚持。他的选择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他愿意豁出去,愿意不计退出的代价。

有的人活得小心谨慎,一有风吹草动就缩头。有人看见挑战就上,不怕丢脸,这种人反而能将故事推进下去。不管逻辑是不是顺畅——阳明一直在打破大家的预期,他从不按常理出牌,仿佛遇到大事,只凭一口气和临场感。你问他怎么做到的?也许他自己都答不出来。日子过得一团糟的时候,也许心里在想着别的,谁又能保证自己一直都对呢?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不少,真正走到最后留下点痕迹的,也就那么几个。阳明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件事:大家都遵循规则活着的时候,偶尔有人能靠怪异出圈。成功有时候不是因为你做得更好,而是因为你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只是这种方式,风险也大,时不时就容易出事。是不是值得?没人能替你回答。

所以,越是关心自己成长的人,越要走绕路。书是好东西,但得敢于试错。心里有榜样,但别指望靠幻想解决所有问题。讲逻辑有用,但偶尔也会卡住。阳明的人生一路起伏,跌倒了、又爬起来,硬是走出了自己的路。大家说他是圣人,也许只是他敢不计后果,不过分在意世俗的反应罢了。

成长本来就不是简单的事,能豁出去,能坚持下来,才算得上有结果。这其中,面子、认知、经历交错,每个人都得找到自己的答案。阳明的故事说到底,虽然说是特例,但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