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安抚奶嘴走红背后的孤独困局

发布时间:2025-09-04 18:29  浏览量:1

□记者 梁露露 实习生 陈俐颖

当硅胶奶嘴不再只是婴儿专属,当电子木鱼、解压捏捏乐纷纷被贴上“成人适用”的标签,这些被称作“精神止痛药”的产品正在悄然走红。

《2025解压玩具品类洞察报告》显示,全球解压玩具市场持续扩张,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达55.2亿美元;中国市场更是突破2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15%。在这个庞大市场中,成人硅胶奶嘴、捏捏乐等产品共同组成新消费矩阵。

这些产品一边以“缓解焦虑”“改善睡眠”的宣传语精准击中当代人的情绪痛点,一边也让人们好奇:

为何越来越多成年人会依赖这类用品?

它们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心理需求?

成年人又该如何找到真正治愈心灵

驱散孤独的路径?

成人安抚奶嘴走红

在大众的认知里,硅胶奶嘴向来是婴幼儿群体的专属用品。当记者在某电商平台进行搜索时,发现了令人意外的情况:多家店铺所售的“成人安抚奶嘴”月销量破千,呈现出火爆的销售态势。不少商家还打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宣传词,如“辅助戒烟戒零食”“帮助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等,精准地戳中了当下许多成年人的痛点。

图片截自某电商平台

翻开产品的评论区,更像打开了成年人内心世界的窗口,不少买家在这里分享了自己的使用感受。有买家留言道:“我太焦虑了,睡觉时总会不自觉地咬紧牙关,用一下奶嘴缓解。”还有部分人则是借助吮吸奶嘴来转移注意力,一位买家评论说:“我是晚上就嘴馋的那种,减肥馋了忍不住就用这个。”

除成人安抚奶嘴外,电子木鱼、解压捏捏乐等类似产品也逐渐走红,共同被贴上“成人精神止痛药”的标签,成为部分人应对负面情绪的“秘密武器”。

对于成人使用安抚奶嘴这一现象,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河南医院、河南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二科主任张建宏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分析指出,这本质上是一种“退行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体遭遇超出自身应对能力的高强度压力时,潜意识里可能会退回到婴儿时期的“口欲期”,对婴儿而言,吮吸是获取安全感、满足生理与心理需求的重要方式。因此,成年人通过吮吸奶嘴这种熟悉且能带来安全感的行为缓解内心焦虑,便成了一种可被理解的心理防御机制。

孤独会打破健康稳态

“孤独,正是诱发这种‘退行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张建宏告诉记者,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悄然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交流次数明显减少,情感传递也变得愈发困难,孤独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滋生。

而孤独对个人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张建宏提到,年轻人本处于身体机能最旺盛的黄金阶段,理应充满活力与朝气,但孤独的心理状态会压制身体的正常需求,导致身心失衡。长此以往,健康的“稳态”会逐渐被打破,进而诱发各类身心问题。

长期被孤独感主导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愤怒、哀伤、自怜、无助等负面情绪,且他们常常在这些情绪中被动沉沦,不愿主动求助。久而久之,植物神经功能易出现紊乱,而由其支配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功能,也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张建宏指出,电子木鱼、解压捏捏乐、成人安抚奶嘴等成为年轻人的“精神止痛药”,从心理成长角度而言,通过解压玩具释放压力的方式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短期内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减压效果;但另一方面,心理减压方式多样,倡导顺应自然,若仅依赖这种“退行”方式缓解压力,反而可能让年轻人陷入更深的自我封闭,强化孤独感,甚至产生“万事不求人,自己就能解决一切”的错觉。

“这类‘精神止痛药’会逐渐削弱人们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与意愿,让人过度关注孤独、压力带来的负面感受,而非主动寻找破局之法。”张建宏解释。

驱散孤独 科学干预是关键

大学二年级学生周丽(化名)因性格内向,不擅长与室友、同学交流。在本应充满欢声笑语、友爱互助的集体生活中,她仿佛置身于一座无形的孤岛,始终无法融入周围的圈子。

此后,周丽便将儿时的毛绒玩具当作情感寄托,几乎与自己形影不离。可这样的举动又引来了室友们怪异的眼光,甚至当众“炮轰”她幼稚、矫情。她开始整日心情低落,食欲不振,课堂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脑海中甚至频繁浮现出“退学”的念头。

面对成人“精神止痛药”依赖与孤独感困扰,张建宏提出建议,在医疗干预层面,首先应做好评估,明确个体的孤独感、虚无感属于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还是普通心理问题,并分析遗传、社会心理、个性、家庭、突发应激等成因,再根据问题性质与严重程度,采用药物、心理、物理、康复等综合干预手段,及时消除负面情绪。

“社交改善也极为关键。”张建宏表示,社交技能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系统脱敏治疗、正念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方式,能有效帮助个体改善社交状况,减少孤独感。

“比起‘精神止痛药’的短暂慰藉,科学干预才是驱散孤独、治愈心灵的根本解药。”他建议,依赖“精神止痛药”的人群需把握“适可而止”的原则,尝试运动、兴趣培养等更具建设性的减压方式,若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生活,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孝敬父母订一份《大河健康报

因为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规则的改变,导致很多粉丝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文章。为防丢失,建议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