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而开悟的故事有很多,其中到底蕴含怎样的禅意呢?

发布时间:2025-08-29 10:55  浏览量:1

师在法堂坐,库头击木鱼,火头掷却火抄,拊掌大笑。师曰:“众中也有恁么人?”遂唤来问:“你作么生?”火头曰:“某甲不吃粥肚饥,所以欢喜。”师乃点头。

——《五灯会元》第九卷 沩山灵佑禅师

沩山灵佑步入法堂,端坐其上。此时,库头在一旁敲击木鱼,召集僧众。正在厨房忙碌的火头闻听木鱼声,忽然将手中的火棍掷于一旁,随即拍手哈哈大笑。

沩山灵佑听闻此事,不禁感叹道:“想不到我的僧众中竟也有如此之人啊!。”

于是,沩山灵佑立刻命人将火头唤至面前,问道:“你刚才此举是何意?”

火头笑吟吟答道:“今日我尚未用粥,腹中饥饿,故而听到集众的木鱼声,知道要开饭了,心中喜悦,便情不自禁地笑了。”

沩山灵佑于是对这僧人点了点头。

在之前,有一则名为“闻鼓声而开悟”的公案,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一日,僧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时至中午,一阵“咚咚”的鼓声从寺庙悠悠传来。一位僧人闻声,随即扛起锄头,开怀大笑地返回寺庙。

百丈怀海目睹此僧人的举动,不禁赞叹道:“妙极!诸位可见,这正是闻声悟道啊!”

回到庙里后,百丈怀海便将那位闻声而归的僧人召来询问:“刚才鼓声响起时,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僧人答道:“哪有什么道理可言,刚才恰好腹中饥饿,听到开饭的鼓声,便急忙跑回来吃饭了!”

百丈怀海听闻这番言语,哈哈大笑。

百丈怀海是沩山灵佑的师父,在其门下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如今,沩山灵佑不禁自问:难道自己的僧众中也有人能达到如此境界吗?

因此,沩山灵佑就说了句:“想不到我的僧众中竟也有如此之人啊!”

在此,有人难免会产生疑问:听到鼓声与木鱼声的僧人,是否真的已经悟道?若已悟道,为何他们未曾阐述任何道理?若未悟道,为何百丈怀海与沩山灵佑却对此予以肯定?

开饭的鼓声一响,僧人便大笑着向食堂走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确实听见了鼓声。然而,至于他为何要以大笑的方式前往食堂,这却是旁人永远无法洞悉的谜团。

即便如僧人自己所言,是因为肚子饿了,听到开饭的鼓声便急忙去用餐。他可以选择坦诚相告,亦可能言不由衷。总之,除了他自己,无人能真正知晓其中的真相。

悟,并非在于懂得什么原理,获得了什么真相,而仅仅是应对外在境遇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这样说来,每个人本来就是开悟的。

你何时未曾开悟?白天你不会将其误认为黑夜,黑夜你也知晓那并非白天。起床便知要洗脸,饥饿时懂得进食,困倦时明白休息,心情不畅时还能感受到烦恼。无论是闻声辨色,还是识文解义,待人接物,你无时无刻不在自如的应对各种外界情境。

听见声音便能有所反应,由此可见,僧人显然是明白之人。他们何时不是处于开悟的状态呢?

不是说会了就是悟,不会就是迷。就算不会也是会的,他会“不会”啊!

从过来人的眼中,只见到一个事实,僧人在本能的应对外境,这就是他有佛、有心、有“我”的表现,而不是他这样做才算是佛,那样做就是凡夫。

所以佛陀才说:“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圆满无缺的,只是暂时还未意识到这一点。

为何会如此呢?因为他执着于这样是圆满的,而那样是不究竟的。他仅知道如何行事,却未曾领悟到所有的行为都是“我”在作为。

自己本来就是佛,可惜不敢承担。

比如,老师说了你一句:你根本就没懂!

有的人不仅不接受,甚至心生不满:这话未免也太绝对了吧!难道我就不需要面子吗?老师的话显得过于武断!

有些人从容接受,随即虚心向老师请教。

请问,二人谁对谁错?谁悟谁迷?

如何应对确实有所差异,但这个“应”的本能难道会有所不同吗?应无高下,取舍即凡。

智慧德相不是指如何应对,而是这个“应”的本能。谁又是傻的呢?一个知道不满,一个知道虚心。

《金刚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清净无染的本心只有一个“应”字,而不是如何应。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自己是否知道这个“不满”、这个“虚心”是自己生起的,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呢?这个就没法说了。

禅宗所说的悟与未悟,就是指的这个识不识自己。自己知不知道,外人岂能染指?所以,这个悟与未悟是根本无法言说的,哪怕是佛陀也不能断言你是否“识我”。

从根本上讲,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开悟的,谈悟与未悟没有任何意义。从自己来说,悟与未悟,外人又是无法言说的。实际上,开悟这一概念,无论如何阐述,都显得多余了。

因此,禅宗师父不重教内经典,常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行不言之教。

那师父该如何教导弟子呢?唯有指引。指给你看,这就是你自己、这就是你的本心。至于徒弟能否领悟,师父即便再操心也徒劳无益。

你看,百丈怀海将那位闻声大笑的僧人叫来,问他:“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无论僧人如何作答,百丈怀海都会予以肯定,因为这回答分明是出自谁人之口,一目了然!因此,百丈怀海哈哈大笑。这闻声者究竟是谁呢?可千万别错过才好!

同样,沩山灵佑也将那位闻声便放下火钳跑来吃饭的僧人召来,询问他:“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

还能有什么意思?我的一举一动都是“我”的意思,不会错吧!沩山灵佑岂有不点头之理?慢点,见到点头的这个,可要看仔细哦!

对于师父而言,能做的也就指一指了。至于那个自己,那个“我”,那个能映照万物的月亮,只能靠徒弟自己去发现了。

当然,师父的能力越强,指点和引导的方式就越丰富,也更能随机应变。这体现了师父水平的高低差异,而非意味着师父所传授的禅法存在本质区别。

“识我”的途径丰富多样,通过“色声香味触法”的路径,可以衍生出“八万四千法门”,皆可成为识我的方法。

在禅宗历史长河中,因闻声而“识我”的案例比比皆是。譬如,闻听鼓声与木鱼声的二位僧人,香严智闲因瓦片击中竹子的声响而豁然开朗,更有虚云老和尚在杯子坠地的瞬间领悟禅机。

还有下面这位听见雨滴声的僧人。

僧人向叶县归省禅师请教:“赵州禅师常说的‘庭前柏树子’究竟是什么意思?无论何人向他求教佛法真谛,他总是只此一言。”

叶县归省禅师答道:“此事其实无需赘述,我无需多加解释,你自能领悟,你信吗?”

僧人回应:“和尚素来言不虚发,我岂敢不信!”

于是,叶县归省禅师继续说道:“那么,你仔细聆听,可听见屋檐下那雨滴之声?”

僧人凝神细听,顿时豁然开朗,不禁惊叹:“啊!原来如此。”

叶县归省禅师追问:“你究竟悟到了什么?”

僧人随即作偈道:“檐头水滴,分明历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

见庭前柏树子的那位与闻檐头水滴的这位,是同是别呢?

无论是喝声、铃声、鼓声、风声、雨声、敲击声,乃至天地间的一切声响,皆蕴含着全提正令的妙用。关键在于,聆听的你是否能在这些声音中洞见自己。

观音菩萨想必是家喻户晓的,但你是否了解“观音”者是谁呢?没错,是菩萨,但并非外面的,而是里面的那位。

当然,除了闻声,还有诸多识我的途径。临济喝、德山棒、赵州茶等等都是榜上有名的直指手段,但还有更为亲切、温馨的。

黄庭坚与黄龙祖心游山,正值山中的桂花盛开,黄龙祖心便问:“你闻到桂花香味了吗?”黄庭坚深吸一口气,答道:“闻到了。”黄龙祖心说:“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吾无隐乎尔’,我没有骗你吧!”

灵云志勤参禅三十年,始终未得究竟。一日,在大沩山上见到枝头摇曳的桃花,终于释然,随即吟出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无尽藏比丘尼,在她闻到梅花香的一刹那,才惊觉“我”并不遥远,竟然就在枝头之上。于是,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细品这些赏花闻香的故事,唯美而富有诗意,再思那闻声而悟的情节,是否仍显得奇特?我绝非虚言,其中确无深奥道理可探寻、可阐述,唯有直面自我。

尽乾坤大地,唯有此我在。我在哪里呢?正在你的六根上大方光明呢?

正如此时的你,是想点赞还是想要述说一下不同意见呢?好好看看他究竟是谁?无论你是点赞是想踩一下,可与作者无关哦!

不要被文章牵着鼻子走了,就如牧牛,如要糟蹋庄稼,赶忙牵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