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迎来爆发!特斯拉Optimus领跑,这些A股公司蓄势待发
发布时间:2025-09-04 17:56 浏览量:1
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商业化
2025年,机器人行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Optimus已完成第三代版本核心设计,将于2026年投入量产。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频现机器人大单,单笔订单金额最高达1.24亿元,应用场景从教育科研快速扩展到工业制造和商业服务。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324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人民币。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概念,正在加速走向现实。
人口结构变化是首要驱动因素。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15.6%,且仍在快速上升。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劳动力供给缺口将达600万人,2030年将扩大至2000万人。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同样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技术进步让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实用。从早期的简单机械运动,到如今能够实现高度动态和灵活的动作,机器人技术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机器人具备了语义理解、人机交互和自主决策能力。
成本下降使得商业化成为可能。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成本预计为5.5万美元,远低于波士顿动力Atlas的75万美元。随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链成熟,机器人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特斯拉Optimus的发展历程可谓行业风向标。从2022年9月发布原型机,到2025年7月完成第三代版本核心设计,Optimus经历了快速迭代。
第三代Optimus相比前代有显著提升:身体和灵巧手自由度增加,轻量化材料用量提升,灵巧手感知和运动能力大幅增强。与海外典型机器人对比,Optimus不仅自由度更多,步行速度更快,成本也相对较低。
Optimus的灵巧手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单手自由度翻倍至22个(17个主动+5个被动),接近人手的24个自由度。执行器外移至前臂,采用直流无刷电机+丝杠方案,单指负载能力达到25公斤。
在材料应用上,Optimus从第一代的铝合金骨架结合塑料外壳,发展到第二代引入PEEK等高性能复合材料,重量比等强度的金属骨骼减轻了约40%,运动性能明显提高。
2025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机器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行业已接连出现多笔千万级乃至亿元级订单,采购方从教育科研延伸到工业制造、商业运营、政企服务。
7月份,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信息显示,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预算高达1.24亿元,创下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开招标的最大单笔金额。
8月份,智元机器人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合作,近百台远征A2-W(轮式通用机器人)将进入汽车零部件工厂。普智机器人与一家智能制造公司签订了2825万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销售框架合同,将供应50台人形机器人。
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在8月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厂商不仅展示了机器人的搏击、跳舞、踢足球等表演性场景,还布置了货架、包裹分拣流水线、产线、吧台等工作场景,演示机器人在各种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四大类:
商业服务场景包括商场导购、酒店接待、餐饮服务等。预计到2027年,将实现更加智能的商业场景应用,包括最后一公里配送和全流程的迎宾与导购。
工业制造场景涵盖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物料搬运等领域。目前已经开始应用于汽车制造的简单装配,未来将扩展到装配、分拣、质检、搬运等多个环节。
家庭社区场景包括养老护理、教育辅导、家务处理等。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机器人在养老护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从简单的下棋、舞蹈指挥扩展到按摩护理等更复杂的服务。
高危/救援场景涉及危险环境巡检、安全隐患排查、灾难救援等。这些场景对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要求最高,将是最后成熟的应用领域。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
上游核心零部件中,行星滚柱丝杠价值量占比最高,达到19%;无框力矩电机占16%,减速器占13%,力传感器占11%,空心杯电机占8%。这些核心部件的技术壁垒和附加值都较高。
中游本体制造包括大脑(环境感知、行为控制)、小脑(运动控制算法)、机械臂、灵巧手等关键部件。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进步明显,不少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出具备相当能力的机器人本体。
下游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是价值实现的环节。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系统集成商和服务提供商将迎来巨大市场机会。
海外链建议关注:拓普集团、三花智控、浙江荣泰、信质集团等
国产链建议关注:美湖股份、宁波华翔、均普智能、蓝思科技等
机器人传感器领域:汉威科技、福莱新材、日盈电子、奥比中光等
机器人轻量化材料:恒勃股份、福赛科技、唯科科技、肇民科技等
机器人本体及应用:松霖科技、东方精工、中坚科技、新时达等
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发展是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从2023年的初步基础阶段,到2024年的规模化和开放模型,再到2025年的专业化和精细化,VLA模型正在快速迭代。
Physical Intelligence公司2024年10月发布了π0模型,2025年2月开源了基础版π0与快速推理版π0-FAST,4月又发布了新一代π0.5模型。新模型在整理衣物、清洁餐具、归类物品、整理床铺等家庭任务中表现显著提升,其中"Launbaryget"任务完成率从40%提高到90%。
Figure AI发布了通用具身基础模型Helix,采用双系统架构:系统S1(快思考系统)以200Hz的频率输出上半身控制;系统S2(慢思考系统)以7-9Hz的频率为行为决策提供高层次指导。
特斯拉Optimus沿用了汽车FSD系统的技术栈,采用端到端的大模型路线。训练方式也从最初的动作捕捉转变为纯视频数据驱动,数据采集速度提升了10倍。马斯克甚至预言Optimus未来可通过YouTube视频自学。
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从专用到通用场景的升级。初期的机器人将在ToB的细分市场率先商业化,如商场导购、物料搬运、养老护理等,功能相对单一。随着技术成熟,将逐步转为通用型机器人,由ToB扩展到ToC,服务广大家庭用户。
据预测,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将实现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应用普及率将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投资者可以沿着"景气度向好+预期上修+估值合理"三条主线进行布局,重点关注那些在细分领域有深厚积累、能够将AI技术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的企业。随着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那些能够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的企业,将有望获得超额回报。
机器人行业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家庭。这场变革不仅将重塑制造业和服务业格局,也将为投资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