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东城“两纵两横”绘就街区新景
发布时间:2025-09-04 18:14 浏览量:1
近年来,东城区以核心区环境品质为抓手,秉持首善标准,响应民生愿景,着力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2024年完成朝阳门南、北小街和朝阜路(东城段)“十字”形区域环境品质的系统提升,与既往提升的崇雍大街、平安大街共同形成“两纵两横”棋盘式的健步悦骑、林荫景观文化漫道格局,让文化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得益彰,街区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破茧之基
深植文脉与共治合力
朝阳门南、北小街和朝阜路(东城段)均肇始于元大都,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周边仍保留着干支分明的老城肌理,各自特色鲜明。其中,朝阜路(东城段)东起地处古都风貌保护区与协调区的衔接带,是政务服务、文化交流与城市交通的重要通道,呈现出“古今交融、东西渐变、多元并存”的独特风貌;朝阳门南、北小街坐落在现代居住小区与传统平房院落之间,商铺汇于沿街、民居隐于静巷。
东城区全面梳理其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建筑风貌、功能业态及绿色慢行系统等情况,并从交通流量研究发现了“公交+慢行”交通已占主导的新特征,而“宽马路、多车道、大绿地”的街区形态,与市民需求出现偏离,街区空间形态和功能不适应城市发展。
为推动街区有机更新,东城区成立了工程指挥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研究方案、靠前指挥,构建了市、区、街道多级联动和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协同的工作体系。
民生需求始终是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确保改造精准对接需求,整治提升工程坚持通过“居民议事”“接诉即办”等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同步优化企事业单位外围环境,让沿线居民、商户、单位始终成为改造过程中的“主角”。
焕新之道
重构功能与厚筑民生
“便道拓宽了,还添了这么多绿植,出来遛弯不仅更安全,心里也更敞亮了。”漫步在朝阜路(东城段),朝阳门街道居民张女士真切感受着环境整治提升带来的新变化。
作为老城区重要的东西向交通干道,朝阜路(东城段)曾长期以机动车通行为主。此次整治提升,东城区以“慢行友好、功能适配、生态宜居”为目标,重构街区空间形态、激活公共空间价值,从“车本位”向“人本位”的转换,让绿色出行体验大幅提升。整治提升工程选取朝阳门桥至皇城根遗址公园的2.3公里路段,整合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步道及绿化带资源,实现全线人行道宽度不低于3米、非机动车道不少于2.5米、机动车道不低于3米,通过收窄过宽路面、延长并拓宽中央绿化带等,推动交通理念从“以车为本”向“健步悦骑”转变,重构出尺度宜人、绿意绵延的“一路繁花”林荫路,着力营造启古纳今、慢行友好的“京城时空走廊、文化绿色漫道”。
朝阳门南、北小街则选取南门仓胡同西口至建国门内大街的2.3公里路段,将封闭绿地改造为开放空间,拓展绿化面积,打造出“小而稳”“小而美”“小而活”“小而精”的全市首条“慢行步道公园”。为缓解停车难题,东城区还在朝阳门南、北小街扩容停车资源,建成立体停车设施并盘活共享停车位,既保障了居民停车刚需,又适度减少了路侧停车,消除了“开门杀”隐患。
跃升之效
古韵焕彩与街区勃兴
黄白相间的欧式小楼前人头攒动,市民们或在花艺装置前驻足拍照,或在市集摊位前挑选手工艺品,或沉浸在闻园记忆展中探寻历史脉络……在朝阳门内大街81号,“夏日幻境·闻园81号南法艺术市集”浪漫上演,演绎着一栋百年建筑的“重生传奇”。
闻园81号修建于1921年,是朝阜路沿线一座知名的历史建筑,与其相关的都市传说一度在坊间广泛流传,为其覆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朝阜路(东城段)区域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东城区积极正本清源,深入挖掘其建筑特色的文化价值,并引导产权单位通过“统规自建”的方式,开展个性化改造和业态升级,提高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经过精心设计与改造,闻园81号转型升级为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新型文化消费场景,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独特的文化体验空间。
朝阳门南、北小街不仅是区域重要的城市脉络,也是“生活性的服务商街”。东城区开展“共益·创生”小街店铺提升行动,引入百余家设计团队与商家结对,引导商户用低成本自主升级广告牌匾等品牌形象,同时组织史家胡同小学学生自主创作充满意趣的“苔花画廊”、制定沿街商户规范经营自治公约,凝聚共商共治合力,激发出升腾的“烟火气”。
改造不仅是空间的焕新,更注重服务首都功能、守护历史文脉,让老街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如今,漫步在绿树成荫的街巷,触摸着古今交融的建筑,感受着烟火气与文化味的交织,这处“十字”街区已成为老城更新、服务首都功能的鲜活注脚。
素材来源:新东城报、朝阳门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