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智能机器人未来10年将加速“下基层”
发布时间:2025-09-05 06:39 浏览量:2
今年夏天,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运动员。来自16个国家的500余台机器人参加了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机器人们贡献了不少“名场面”,有跑着跑着撞翻对手操作员的,有遇到障碍物直接躺平的……总之,硅基生物留下了高清“黑历史”。当然,搞笑的同时也的确创下记录。“黑皮运动员”宇树H1在1500米决赛中夺冠,其极限速度可达5米/秒。而年初,同样是它在春晚为全国观众扭秧歌儿,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
虽然这场运动会看起来稍显“笨拙”,但仔细想想,这也是机器人发展的一个进步:脱离重复性的程序化动作,来到真实环境下面对各种不确定情况。
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人类社会的“试炼场”。
机器人赛道火得毫无疑问
摩根士丹利今年6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47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0%;预计到2028年,这一数据将增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
资本市场的表达更为直接,用“钱”说话。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突破23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的总和。京东领投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三家具身智能公司的消息同日官宣,刘强东更为“七鲜小厨”砸重金配置炒菜机器人。
甚至“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首次出现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乘风迎来新一轮增长。
智能机器人未来10年加速渗透
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时下科技界最火的这几个词到底有何区别?简单来说,具身智能是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机器人等物理实体深度融合的智能形态,就是给AI找个身体。智能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而人形机器人则是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在功能和思考行为上做到类人。
AI需要身体吗?Deepseek给出的答案是“不需要”。只要有数据、算力和算法,AI 就能在计算机服务器上运行。但,物理实体能极大地扩展AI的能力和应用范围。如同一个孩子通过触摸、看和听来理解世界,AI也需要在物理世界中通过感知、互动和学习来形成。所以,要想让AI在人类社会中发挥价值,物理实体是至关重要的,具身智能便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机器人应用最多的场景当属工业制造业。在全球加速向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已经有超八成的机械臂用在工业领域,超一半用在电子和汽车行业。中国连续十一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3年的新增装机量占到全球一半以上。
如今,在各种智慧工场中已经实现取料、搬运、放料、巡检、激光打标等工作由机器人完成。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一个分支,协作机器人可以与人在同一个空间共同完成工作,既安全又灵活易部署,被广泛采用。节卡协作机器人就是通过“模块化设计”和“统一技术平台”,让同一机器人本体搭配不同末端、底部等工具来切换不同功能,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随着产业链自主化程度提高,在上下游技术如减速器、伺服电机等一些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中国机器人产品性能和稳定性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走向海外。比如,节卡机器人已进入丰田、施耐德等国际企业的生产线,“从事”着严苛的生产工作。
节卡机器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1-3年,工业场景或将成为智能机器人最先爆发的市场,特别是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带动了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核心组件规模化量产,推动具身智能算法迭代。机器人行业可以将汽车行业积累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
而在工业场景之外,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了机器人在炒菜、做咖啡、搬运、家政、提供情绪价值方面的潜能。智能机器人在这一领域的想象空间激起普罗大众更大的兴趣和期待。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智能机器人将向家庭服务、养老陪护、教育娱乐等个性化需求场景渗透。节卡机器人预测,这样的场景可能会在未来5-10年实现。
智能机器人也需要全面发展
既然已经朝着类人化方向培养,那么对于一个可以“走入职场”的智能机器人来说,既要有好身体也要有好脑子。
“好身体”指的是机器人的机械硬件本体,如灵巧的机械手、机械臂、关节等,用于执行抓取、移动、操作等物理动作。中国智能机器人有着成熟的关节技术。以节卡机器人为例,其自主研发的轻量化、一体化关节技术,具有低噪声、高精度、低成本的特点。此外还有丰富的传感器套件,稳定可靠的机械结构和强大的能源系统都可以让机器人的身体更加“强健”。
“好脑子”则是指机器人的智能软件系统,要有感知、决策、学习与适应的能力。近年来,大模型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帮助机器人“智力发育”,理解复杂自然语言指令,并作出秒级响应。许多复杂的机器人还有一个“小脑”,专门负责底层运动平衡、反射避障的实时控制单元。操作系统可以为机器人提供统一的开发和部署平台。节卡即将发布一款由多模态感知驱动的工业具身智能平台,支持多形态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实现“自主感知+智能决策+灵巧执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于“大脑”和“身体”的高度协同。让机器人拥有像人类一样的协调性,也成为企业炫技的资本,比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可以做出后空翻、跑酷等需要极高“脑体协同”的动作;美的集团“美罗”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大脑”统一调度下,与多个智能体深度协同。“身体”与“大脑”的协同让智能机器人更加酷炫,这也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确保智能机器人足够"温柔"
从手机、智能汽车,再到智能机器人,我们的世界正在走向赛博格。手机是一个点,通过屏幕进行人机交互,智能汽车将交互场景延伸到交通出行这条生活轨迹,机器人则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人类不可避免地会提出一个问题,即“它对我们来说足够安全吗?”回到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虽然机器人撞到操作员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但我们不希望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毕竟安全才是第一要义。
随着机器人走向更多场景,企业也越要越重视“安全”属性。比如,节卡机器人提出基于底座力传感器的力控算法,并使用冲量观测器等方法监测机器人受力情况,提高检测灵敏度,让机器人更“知轻重”。
确保智能机器人足够“温柔”,是机器人技术从“可用”走向“好用”、从“功能强大”走向“值得信赖”的关键挑战。这远不止在程序里加一条“力度放轻”的指令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涉及硬件设计、感知技术、智能算法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
人类对机器人的需求是不仅“能做事”,更要“会做事”,懂得在何种情境下以何种方式与人、物、环境交互。“恐怖谷”效应下,机器人最好是:要像人,但又不能太像人。
好在,随着力控技术、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的不断成熟,我们正在朝着一个安全、柔软、共情的机器人未来前进。而这条路,才刚刚启程,做什么都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