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都无头,千百年来难以解释,谜底在1971年解开

发布时间:2025-07-11 05:45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那年秋天,陕西乾县的土地干硬,地里起着风。

两个农民在田边刨土,一个锄头扎下去,咯噔一声,像碰到了什么硬物。

他们蹲下来扒开泥土,挖出一块圆圆的石头。

一个人说:“这不是个脑袋吗?

不是玩笑。

这个“脑袋”,后来被送到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工作人员一看就愣了神——这不是普通的石块,而是一尊石雕头像。

雕得很细,五官深邃,眉骨高挺,胡须卷曲,看面相不像是汉人。

这事儿一下子惊动了省里的文物专家。

头一批到现场的人,带着放大镜和照相机,一边比对石头上的刻痕,一边查阅资料。

最后下了结论:这颗头,属于乾陵神道两侧那些大家一直叫“无头石人”的雕像之一。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可谜团已经困扰了几百年。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地方,修建于唐朝最强盛的时候。

陵墓规模极大,占地两百多万平方米,利用整座梁山为基础,是典型的“以山为陵”的格局。

陵道两侧立着六十一尊石像,个个身材高大,衣袍整肃,但奇怪的是——一个头都没有。

这事儿在明代就已经被人记载了。《陕西通志》里有诗人游乾陵的记录,说看到“石人皆无首”。

民间也因此传出种种说法。

有说是武则天残暴,让人砍掉石头的头当陪葬;还有说这是某种镇墓阵法,谁动陵墓,石人就显灵。

但这些说法,始终没人能拿出真凭实据。

直到1971年,这颗“石头脑袋”才让人重新理清了思路。

专家把这颗石头拿到现场,和神道上的一尊石人身体比对。

尺寸、接口、风格,几乎完全吻合。

拼起来,差不多有一米七高。

关键是这张脸的样貌:不是汉人。

眼窝深陷,鼻梁高挺,胡须密集。

这明显是突厥人的形象。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楚得往前倒推至少一千年。

唐高宗与武则天执政的时期,唐朝疆土辽阔,与突厥、吐蕃、西域诸国关系复杂。

既有战争,也有结盟和朝贡。

武则天在位时,在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控制,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那会儿,西域不少部族首领与唐朝保持朝贡关系,有的甚至是藩属。

朝廷为了彰显恩威,也为了记录这些“化外之人”的臣服,就在乾陵前树立了这些石像。

雕的是各方使臣、部族首领,以示唐朝声威远播。

所以这些石人,不是守陵的兵将,更不是仪式用的“陪葬品”。

他们是现实中存在的异族贵人,是唐王朝外交关系的象征。

可问题来了——既然这些石人本来是有头的,怎么后来全不见了?

专家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宋代时这些石人还大多完好无损。

到了明代,才出现“断首”的记载。

这就把时间范围缩小了很多。

再往下查,《陕西通志》里记载,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陕西发生过一次大地震,震中就在华县,离乾陵不到100公里。

那次地震很严重,很多地方“城墙崩塌,地裂二层”。

那些石人站在陵道两侧,颈部连接处本来就是脆弱点,震动一来,自然而然就断了。

现场勘察也印证了这个说法——石人断裂处不规整,像是震动导致的,并不像是被砍或敲碎的。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头都是地震震掉的。

有些头像断口整齐,甚至还有被砸的痕迹。

专家推测,可能在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有人趁乱破坏了这些石像。

也不排除有人把石头脑袋挖走,想拿去卖钱。

毕竟那时候流通的古玩市场已经存在,一些石雕、铜器、碑刻常被转手。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人心的问题。

而让人唏嘘的是:乾陵这么大一个陵墓,从唐朝立到现在,竟然从未被盗。

不是没人试过,试过的还不少。

最早的是黄巢,他带着几十万兵马来刨乾陵,结果连地宫门口都没摸到。

后来唐末的温韬,专门盗唐陵,十几座皇陵都毁在他手上,只有乾陵碰了壁。

还有民国那会儿,孙连仲带着一个师的兵力,想用炸药炸开墓道。

刚炸开石条,里面就冒出浓烟,几个士兵当场吐血,吓得部队立马撤了。

事后有人说,那是陵墓内封闭空间的气体外泄,加上山风倒灌,才形成的“怪象”。

但那种场面,看过的人都不愿再提。

乾陵没被盗,除了地形险要、结构坚固,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当地百姓的态度。

就拿那两位发现石头的村民来说,他们住在乾陵附近,从小对陵墓心存敬意。

发现可疑文物后第一时间送到文管会,没有半点私藏。

这种事儿说起来简单,但换成别人,未必做得到。

后来专家在乾陵周围又找到几颗石头脑袋,大多也是村民主动报告的。

有的被埋在田边,有的被当作压墙石,甚至还有人在猪圈墙角发现了石块,洗干净一看,也是石人头像。

这些细节,听起来有些荒诞,却真实得让人动容。

乾陵如今依然封闭,没有进行考古发掘。

不是没人想挖,而是技术还没到那一步。

陵墓太大,防护结构复杂,一旦破坏无法修复,损失就不可估量。

2021年,国家文物局再次明确:乾陵暂不发掘。

保护,是第一位的事。

从那年秋天起,乾陵前的那些“无头石人”,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身份。

参考资料:

朱岩,《唐代帝陵制度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

李零,《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陕西省志编纂委员会,《陕西通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刘庆柱,《唐陵考古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