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籍官兵亮相九三阅兵!

发布时间:2025-09-05 06:57  浏览量:2

扬州真州府和仪征大码头首席摄影师周晓明2025年9月5日摘编《新集宣传 》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信息:202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中,这些方队里出现了仪征籍官兵的身影,展现了仪征人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在备受瞩目的徒步方队中,有一位来自仪征市新集镇庙山村的29岁青年邱旭,他以挺拔的身姿、坚定的步伐,走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今年29岁的邱旭,18岁时怀揣报国志入伍,服役于洛阳火箭军某部。

部队里,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训练刻苦、表现突出,多次获得部队表彰。

10年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时,年仅19岁的他就入选受阅队伍。

此次时隔十年再度入选,不仅是对其个人素质的肯定,更是对他十年如一日坚守与奉献的褒奖。

今年6月,邱旭奉命赴京参加集中训练。盛夏的北京,他和战友们每天重复着成千上万次的队列动作,汗水浸透衣背,阅兵服常常湿得能拧出水来。

邱巨宝告诉记者,和儿子最近一次通话是在两个月前,电话里儿子的坚定,让他既心疼又自豪。

同样为邱旭感到自豪的还有庙山村的村民。“这次邱旭能够入选阅兵,我们都替他高兴。今天邱旭就是我们新集镇最帅的人!”邻居激动地说。话语中,既有邻里间的亲切关怀,也有发自内心的骄傲感动。

仪征真州镇的小伙同样让家乡人民倍感自豪与骄傲——他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大四学生王珂,一名被部队召回参加阅兵的退伍军人。

当天一早,在真州镇三八村王珂的家中,家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目光全神贯注地紧盯着屏幕。

虽然徒步方队行进的画面转瞬即逝,但家人们迅速找到了王珂的身影,他和战友们坚毅的表情与银白色军衔交相辉映,回响着“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知道他要参加这次光荣的阅兵任务,我们全家都很激动,这是一辈子都值得荣耀的事情,我们都鼓励他好好训练。”

王珂的母亲王玉开心地说,我们一大早就守在电视机前面,当看到他所在的方阵经过时候,全家都为这一时刻激动自豪,儿子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2025年2月,正在大学学习的王珂接到原部队通知,被选拔参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训练。

王珂迅速响应号召,重返部队参加集训,经过几个月的刻苦训练,最终脱颖而出,正式成为阅兵方阵中的一员。

“和我们视频的时候,看到他明显比之前瘦了许多,脸上也晒得黝黑,还有黑白的印子,我们也很心疼。他圆满完成了这次阅兵任务,这两天等他回来,我要给他做些爱吃的菜,让他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再去完成学业。”王玉说。

今年24岁的王珂从小就对军营充满了向往,军人情怀深深植根于家族血脉之中。

他的大姑父、三姑父和舅舅都曾是光荣的军人,这个传统为他的人生选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在大一结束后,王珂毅然选择暂停学业,报名参军,踏上了军旅征程。在部队服役的两年间,王珂锤炼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军人品质。

退伍后,他返回校园继续学业,但军人本色未改。

“王珂这次能参加阅兵,离不开部队和学校的培养与教育,也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小时候他就有当兵的愿望,现在他的愿望实现了,也感谢组织对他的关心与照顾。”王珂的大姑父魏庭勇表示。

阅兵结束后,王珂返乡进行短暂休息后,将回归校园生活。

从阅兵场返回课堂,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责任和担当,王珂用青春正步书写着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责任担当。

李媛媛,新城镇沙河村人,1995年出生,2015年入伍,现服役于西北某部队。

谈起女儿,袁妈妈语气里全是自豪“媛媛从小就坚强,能吃苦,一直是我们的骄傲!”

“快看!电视上的那个是妈妈!”8月29日下午四点,CCTV13上的一段画面,让袁妈妈在家中热泪盈眶,激动地和女儿李媛媛刚刚19个月的孩子分享。

得知女儿李媛媛要参加今年阅兵的消息,又在电视里看到她们训练的画面,让好久没见到女儿的袁妈妈激动良久。

据了解,李媛媛和丈夫都在部队为祖国效力,刚刚19个月大的孩子一直都是由家里父母照顾。

9月3日一早,袁妈妈一家便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开启,一起见证女儿的光荣时刻。

汤宁新城镇凌桥村人,2017年参军入伍。

服兵役五年期间,他曾获多次嘉奖、“四有优秀士兵”等荣誉,阅兵期间因训练刻苦、个人表现优异获“训练标兵”荣誉,现为扬州市公安局邗江分局明月湖警务站铁骑。

2025年2月,汤宁接到预备役部队通知,经过层层选拔,在3月接受训练。

(汤宁 图上第七列第二名)

召必回,战必胜。汤宁作为预备役部队方队中的一员,接到命令后,经过了近6个月的严格封闭训练,以挺拔的姿态踏上天安门广场,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新时代中国预备役军人的新风采。

汤宁的父亲骄傲地说道:“一人受阅,全家光荣!我为我的儿子感到骄傲!希望他能够继续在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报效祖国!”

他们的身影

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