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大幅回调,机器人板块还有机会吗?

发布时间:2025-09-05 11:14  浏览量:1

A股在7-8月走出炽热的大涨行情后,9月初连续三天的大幅回调让人感受到丝丝凉意,可谓“冰火两重天”。对于机器人板块也是如此,上行期跟随在AI、芯片等成长板块后面亦步亦趋,仅小幅跑赢上证指数;市场“下杀”的时候却也被无差别殃及,以$机器人ETF$为例,9月3日下跌达2.53%,9月4日跌幅更是进一步放大至3.80%。

持有机器人板块筹码的小伙伴不免担心:机器人真的“踏空”了吗,还会迎来补涨行情吗?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机器人板块短线轮动的逻辑依然成立,长期的成长性更是光芒四射。未来,从“不涨”到“补涨”再到“领涨”,$机器人ETF$或许将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

回顾7-8月的市场上行期,资金聚焦于芯片和AI,相关ETF均走出历史新高,而机器人板块却有些不温不火,远远落后于芯片、AI的涨幅。不经让人疑惑:机器人作为芯片、AI在产业链下游的“同孪兄弟”,不应该一荣俱荣嘛。散户想要调仓到AI、芯片,又恐高担心成为“山顶洞人”;想要持有机器人板块筹码又怕”画地为牢“错失大好行情,”怎一个愁字了得“。而现在AI、芯片出现大幅回调,机器人板块能否走出独立行情,需要我们理清AI与机器人连结关系,把握板块轮动的脉络,或许就可以”稳坐钓鱼台“。

芯片-AI-机器人可以视为一条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线:

芯片是底层基座:芯片为AI提供算力支持,是AI模型训练、数据处理和算法优化的物理基础。高性能芯片的发展推动AI技术的突破,例如英伟达的GPU在深度学习领域广泛应用;同时,芯片的小型化和低功耗设计也促进了机器人的轻量化和智能化。

AI是核心引擎:AI技术赋予机器人感知、学习和决策能力,决定着机器人的“智力上限”。通过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AI算法,机器人能够识别环境、理解指令并自主行动。如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正是通过AI算法实现视觉导航和复杂任务执行。

机器人是应用接口:机器人作为具有物理形态的设备,为AI技术提供直接与现实世界交互的具象载体,将虚拟的智能转化为实际的物理动作,如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精准操作、服务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机器人成为AI技术落地千行百业的具象“接口”。

在这一条产业成长线中,无论是技术突破、政策利好、产能释放、业绩高增,上游的各种利好因素都会向下游传导联动,就像风吹过一条线上挂着的银铃,每一枚铃铛将依次“咿呀作响”。具体来看,AI是核心驱动力,算力之后必有机器人。当前算力板块投资逻辑显著改善,大模型能力的优化逐渐由量变积累出质变。当AI应用的爆发已经走到黎明阶段,作为核心AI应用的人形机器人也将受益。所以,在AI科技风引领的景气周期中,机器人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不同于年初机器人板块“百花齐放”式的炒作,目前机器人正处于量产释放和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接下来市场资金的选择会更加聚焦于真正有业绩收入的公司。正如芯片行业受益于算力需求爆发,光模块等细分领域业绩明确,AI大模型公司在政策支持下快速推进应用落地,短期内就能反映在财报上,所以牛市的“聪明钱” 更优先流向见效更快的算力建设和模型开发;而机器人产业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所以股价反应或许有所滞后。当前AI、芯片等成长板块出现较大回撤,也需要一个“价值洼地”来承接AI扩散的热度、溢出的资金,而这时机器人板块或许就能当仁不让的接续行情了。

A股市场的每一轮结构性上涨行情,都深深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印记:2014-2015年是互联网+,2017年是共享经济,2019-2020年是5G通信和国产替代,2021年是电力设备和新能源车。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着相似的韵脚前进,当时代的接力棒传至当下,AI和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0-1向1-10跨越转换的关键时刻,商业化落地将开启景气主线行情,从而推动渗透率指数级跃升。

2024年开始的人形机器人浪潮,像极了5年前新能源汽车走出的“封神之路“,无论是政策层的宏大描摹、产业链的迅速延展还是需求端的无限放大,都孕育着一个”巨无霸“市场。远望后市,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比新能源车还要大得多。正如马斯克所预计,人形机器人将是历史上最宏大的产品,未来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达到5:1,全球将有300亿台人形机器人运行。

当机器人站在量产爬坡的山脚下抬头仰望,攀登的道路将比新能源汽车更加陡峭,究其原因,新能源汽车是换动力+增智能,本质是替代燃油车,用户习惯近乎零迁移;而机器人本质是 “人造人”,需要重塑工业 / 商业 / 家庭场景的应用新范式。所以,机器人如果开启板块大节奏,周期会更长,涨幅会更大,相应的也需要投资者有更大的耐心去坚守,不计较一时一势的快慢、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牢牢盯住人形机器人产业链10倍甚至100倍的增长预期。在本轮行情中,机器人或许将像2019年的新能源车,并非先拔头筹,而是中流击水,成长为王。

当前,市场进入上行期的中场休息平台,在阶段性的振荡期间,机器人板块有望在风格切换、行业轮动的过程中开启补涨行情;展望未来,远期的成长空间广阔无垠,机器人或能复刻2019年新能源车的狂飙之路,走出领涨行情既谋当下,亦图长远,如果想要追寻机器人板块的每一次潮汐,把握低位入场机遇,$机器人ETF$或许就是最敏锐的“捕手”。

1)龙头汇聚共振,提供驱动动能。龙头股经营更稳定、客户基础更好、整合产业链能力更强,有大的发展空间。中证机器人指数指数成分股共计73只,包含各机器人行业龙头。前十大成份股占比50.36%,精准锚定机器人产业核心环节,捕获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2)人形机器人含量超60%,深度绑定国内外产业链条。机器人ETF中共有37只成分股属于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人形机器人含量高达62.60%。成分股实现对特斯拉链、华为链、宇树链、智元链等机器人重要产业链细分环节的无死角覆盖:

特斯拉链(含量超18%):汇川技术、绿的谐波、双环传动、鸣志电器、拓斯达等

华为链(含量超20%):汇川技术、双环传动、科沃斯、拓斯达、埃斯顿、中大力德等

宇树链(含量超29%):汇川技术、科大讯飞、双环传动、绿的谐波、奥比中光等

(注:人形机器人含量数据来自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比较;特斯拉链、华为链、宇树链含量根据汇川技术、科大讯飞、双环传动、鸣志电器等成分股公司2025年半年报以及特斯拉、华为等公司公开资讯整理计算得到)

3)盈利预期光芒四射。2025年上半年,中证机器人指数前十大成分股中有7只实现营收同比增长、6只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前两大权重股汇川技术/科大讯飞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40.15%/40.37%。根据wind预测,中证机器人指数2025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达41.50%,遥遥领先国证机器人指数的-36.22%,且2026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也超过国证机器人指数。盈利能力更加优质、更加具有确定性,有望在行业的高景气周期迎来“戴维斯双击”。

4)规模与流动性一骑绝尘。海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作为全市场唯一规模超百亿的机器人主题ETF,超百亿的规模保障了交易活跃度。截至9月3日,机器人ETF最新规模173.48亿元,年内规模增长132.11亿元;最新份额173.50亿,年内份额增长120.27亿份,

规模、份额双双实现显著增长,远超同类可比基金。截止9月3日,近5个交易日连续“吸金”超13.9亿元,远超同类机器人主题ETF流入总和,“虹吸效应”愈发显现。

(注:以上数据来自wind,数据截止时间为2025.9.3)

风险提示:以上基金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以上基金属于股票基金,风险与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个股不作为推荐。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指数表现不代表产品业绩,二级市场价格表现不代表净值业绩。本基金为ETF基金,投资者投资于本基金面临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成份券停牌等潜在风险、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申购赎回清单差错风险、参考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赎回失败的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衍生品投资风险等。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观点仅供参考,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