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冤枉浙江,东林党江苏人创办以北方人为主,几乎没有浙江人
发布时间:2025-09-05 08:09 浏览量:1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一提到东林党,网上总有几个“键盘侠”,尤其是那些北方博主,聊着聊着就把浙江人往火堆里推。不是骂东林党误国、卖国,就是点名钱谦益“嘴上喊着忠贞,一见满清就坡了”。再往下夸张,甚至把江浙全体知识分子、各种院士、奥赛冠军都安上“互相帮忙”的帽子,好像浙江的厉害就是靠小圈子、不是人家自个儿拼出来的。
有时候你看着浙江人,在朋友圈里都快不敢吭声。每次舆论风口一来,“明亡东林党”就成了口头禅,浙江跟着无辜中枪。但到底浙江人和东林党真有这么大仇?仔细掰扯一遍,你会发现真不是那么回事。这个东林党,从一开始就是江苏、安徽这些地方的人整出来的事儿,核心里头,大头还是北方人。浙江人,基本靠边站。
这些事儿不是我瞎说,我把主要创始成员细细梳理了一下。顾宪成,无锡的;高攀龙,也是无锡的,钱一本,常州人。再有几个当家的人,安希范、刘元珍,还是无锡的。薛敷教、叶茂才,继续无锡、常州出。你总没法说无锡算浙江吧?这就跟苏州人挂个浙江身份一样,根本不搭边。
八君子那阵仗,就是一水儿的江苏、安徽老乡。在会场上,“东林大会”组起来,每年正儿八经搞两场大会,每月还开个小会。是什么气氛呢?不是咱现在的学术研讨,也不是喝茶聊天,是一群关心国家、琢磨大事儿的硬角色。有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这些当家的,条条框框定下来,连“会约”都弄得透彻。其实这里头你仔细瞅,浙江籍贯的影子都不见,外面传来传去,倒像是浙江人在带头。实际呢,浙江最多就是看热闹的命。
咱常见有些人说,东林党“祸害明朝”,推起来一堆江南人,其实经过一一查证后,你会觉得整个舆论像是纸糊框架。举个例子,左光斗是安徽桐城人,李三才是陕西西安的,邹元济江西吉水,赵南星河北高邑,王允成山西泽州——你看这阵容,哪儿是江浙帮?河北、陕西、山西、江西,连山东、河南的,插旗都有份。
更扎心的是,很多热门批评区的山河四省(山西、山东、河北、河南)老铁自己在大举口诛笔伐东林党,其实人家东林党正是他们自家老乡为主。你在后头喊“误国卖国”,回头一查名单,里面“卖国”的标签大多数贴在了自己乡邻身上。比如,王象春山东新城,王纪山西芮城,乔允升河南孟津,练国事河南商丘,山西、山东、河南人才简直一抓一大把。
闲话一句,当年江苏宜兴出来个毛世龙,江苏苏州的文震孟、周顺昌——这些人最多和江苏沾边,和浙江还是隔了条太湖。如果你硬要在今天把江苏、安徽、北方的官员言论都引向浙江,那格局就滑稽了。那种“谁优秀就打压谁”的风气,早年江南就一直受委屈。
还有个细节,核心东林党成员里,还真藏着不少非江南出身。江西南昌的熊明遇,湖北孝感的方言杨、程注,广东新会的黄公辅,福建海澄的周起元——南边也不是浙江,东南地区更是各省都有,独独浙江,名单上寥寥无几。
再回头说钱谦益,有人一见明亡就使劲敲打浙江人。其实钱谦益出身江苏常熟,和杭州、绍兴根本杠不上。他人虽成名在江南,做人处事却有自己的弯道。大明走向末路时,南方人确实多有彷徨地。但钱谦益那句“家国难,两难全”,在他的立场上确实是内心挣扎。后世不少人喜欢给他贴标签,无非是因为他领导过文人集团。可要说钱谦益就是“浙江人”,那就是认知错位了。
再插一句,很多高校里头,江浙出院士、奥赛金牌都成亮点,可这是辛苦换来的,不是组团互带。不少人玩“地缘互助”,把一省的出众解读成“圈子效应”,其实当年东林党是团体行为,和今天人才流动完全不是一码事儿。浙江人本来就比较低调,你让他们背“明亡东林党”这口锅,他们心里苦但嘴上不说——这一点我有不少浙江朋友私底下都抱怨,听风就是雨,一出事就要推到他们身上。
那会儿1604年十月,顾宪成带队子开东林大会,不管是制定《东林会约》,办正事,都是靠江苏、安徽团队支撑。东林党发展到后头,核心圈子始终是苏南、皖北到河北、山西,和浙江没半分干系。连最早参与小圈子活动的人,都不是浙江籍贯。你要真去查,浙江在整个东林党体系里,甚至都不在主流讨论区。
其实,历史上的“东林党误国论”慢慢变成了地域标签之后,网络上就开始莫名其妙的怪罪,这种习惯无形中让本不该背锅的人被架在火上。我们都喜欢简单找替罪羊,可历史有时候就喜欢藏玄机。浙江人并不是东林党的中坚,打过去一看,往往是那些骂得最凶的地区自个儿的先辈。
历史跟八卦一样,一传十,十传百,真真假假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些背锅的浙江人,在现实里头,其实和东林党这滩浑水没多大关系。有那么点类似,现在网上谁优秀被操作一番,就要被说成“抱团儿、互带”。时代换了,人心还一样。
所以关于东林党,还有许多谜团没说清楚。到底是历史误会,还是地域情结?浙江人总是被推着走,不吱声,可谁还没点委屈呢?这事,估计以后还会有人讨论。但到底谁该为明亡埋单,是不是该把炮口拉准些?我们有时想替浙江人说两句,但话到嘴边又有点犹豫——毕竟,历史就是一锅“乱炖”,你吃下来总觉得哪儿都不太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