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五只蟹,宁波吴先生连夜被送急诊!

发布时间:2025-09-05 13:56  浏览量:1

图片由AI生成

近期,一大批梭子蟹正“爬上”宁波人的餐桌。不过螃蟹虽鲜,但也不能贪吃。此前,男星王嘉尔因连吃了3个酱蟹,食物中毒凌晨送医。

无独有偶,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最近也接连接诊因吃蟹感到不适的患者,其中一位吴先生(化名)的经历,让不少吃货捏了把汗。

五只螃蟹下肚,深夜边腹痛边呕吐

“今年第一波梭子蟹刚上市,想着多吃几只尝尝鲜,哪想到会闹出这么大动静。”躺在病床上的吴先生捂着肚子,脸上还带着痛苦的余悸。事发当晚,他一顿晚饭干掉了五只梭子蟹,蟹黄蟹肉吃了个痛快,可到了凌晨,一阵剧烈的上腹痛突然袭来。

吴先生蜷着身子,膝盖抵着胸口,这是他能找到的唯一能稍微缓解疼痛的姿势。伴随着剧烈疼痛的还有一阵阵的恶心呕吐。

家人见状赶紧送他去急诊,抽血结果显示,他的血清淀粉酶高达386U/L,甘油三酯更是超过30mmol/L(正常一般不超过1.7mmol/L),结合影像学检查,医生诊断其为急性胰腺炎,连夜收入消化内科。

“吴先生本身有高血脂,平时甘油三酯就偏高,一次性摄入五只高蛋白、高脂肪的梭子蟹,成了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导火索。”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蒋海忠副主任医师解释,尤其是蟹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极高。

他表示,短时间大量摄入会让胰腺进入超负荷工作状态,胰液分泌急剧增加,一旦排出不畅,就会反流“消化”胰腺自身,从而引发急性炎症。

住院期间,吴先生经历了禁食、补液等治疗。

“急性胰腺炎发作时,饿肚子是治疗的关键。”蒋海忠说,停止进食能减少胰液分泌,让胰腺休息一下,血脂也会随之快速下降。所幸吴先生的情况不算严重,没有发展成重症,十多天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出院时他再三保证:“再馋也不多吃了,健康比啥都重要。”

胰腺炎病人抽出来的血液样本。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供图

这几类人群,吃蟹要注意

“螃蟹虽好,可不是谁都能敞开吃。”蒋海忠提醒,从临床来看,几类人群吃蟹风险较高,尤其要注意。

高脂血症患者首当其冲。这类人本身血脂代谢就有问题,而螃蟹(尤其是蟹黄)的高脂肪会让血液中甘油三酯短时间飙升。

“我们接诊过最夸张的患者,甘油三酯高达七八十,血液抽出来,试管上半层都是油。”蒋海忠说。

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也得对蟹黄说不。“消化蟹黄和蟹肉时,胆囊得排出更多胆汁帮忙,这个过程很容易让结石移位,引发胆绞痛,甚至胆囊炎急性发作。”他解释,这类患者若实在想吃,偶尔尝一两口蟹肉可以,但蟹黄、蟹膏必须忌口。

胃肠道敏感的人同样要谨慎。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的肠胃黏膜本就脆弱,蟹黄蟹膏的高蛋白、高脂肪会加重消化负担,可能引发胃痛、腹胀。

“临床上常有吃完螃蟹拉肚子的患者,本质还是肠胃不耐受高蛋白的刺激。”蒋海忠表示。

另外,部分特殊人群更得留心。孕妇消化功能较弱,过量吃蟹可能引起肠胃不适,甚至诱发宫缩;婴幼儿肠胃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不仅容易消化不良,还可能过敏;老年人代谢慢,每次吃不能超过一只;痛风患者也要少吃,避免蟹肉中的嘌呤导致尿酸升高。

另外,吃蟹务必彻底煮透。

突发急性胰腺炎,别当普通胃病拖延

“很多人把急性胰腺炎当胃病,忍忍就过去了,这是很大的误区。”蒋海忠强调,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的危急重症,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达20%-30%,爆发性胰腺炎死亡率更是达到惊人的50%。

怎么区分是普通胃病还是胰腺炎?蒋海忠列出了几个关键信号:

首先是腹痛。胰腺炎的痛是“刀割样”“钻顶样”的剧烈持续痛,集中在上腹正中或偏左,有时还会放射到后背和腰部,患者往往弯腰抱膝才能稍微缓解,且不会像胃痛那样时好时坏。

其次是呕吐后腹痛不缓解。普通肠胃炎呕吐后,腹痛通常会减轻,但胰腺炎患者越吐越痛,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和胆汁,丝毫缓解不了痛苦。

若出现发热、心跳加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或是眼白发黄(黄疸)、肚子胀得像鼓,说明可能已进展为重症,必须立刻就医。“尤其是老人、孩子、孕妇,身体耐受力差,拖延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蒋海忠说。

预防的关键其实很简单:别贪嘴。

“不光是螃蟹,任何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暴饮暴食都可能出问题。”蒋海忠说,临床中因一顿火锅、一串烧烤引发胰腺炎的案例并不少见,本质都是短时间摄入过多能量,打乱了身体代谢。

他提醒广大市民,不妨对螃蟹多一份克制的爱。健康人群每次吃蟹不超过1-2只,建议去掉部分蟹黄,特殊人群一定要遵循医生建议。吃完若出现不适,千万别硬扛,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排查。

甬派客户端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庞赟 钟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