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丨发展人文经济,如何乘势而起?

发布时间:2025-09-05 13:47  浏览量:1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光明网策划推出《人文经济学》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作者:彭小兰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经济繁荣、人文鼎盛,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美好社会的殷切向往。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人文经济有利于激活文化资源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全方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经济环境,我国国内大市场有效需求尚未被有效激发,使得人文经济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和价值越发凸显。

  因地制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历史资源、人文风貌变为发展优势。人文经济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旅、科技等场景为载体,赋能经济、活化文化、升级文旅,实现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载体,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文产业体系。无论是“文旅”融合,还是“产城人文”融合,都体现了人文经济以文化为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价值,让文化软实力不断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025年5月24日,游客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文博内蒙古公益文创艺术中心”挑选文创产品。(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让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人文经济要以品牌资源为抓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拓展文化产业提升经济活动的附加值、激活主体创造力、提升发展品质、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为文化产业本身打开新天地,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动力和活力。这有利于发挥经济支撑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和源头性作用,有利于打破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逻辑,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打造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品牌,加速推进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让文化更加可触、可及、可感。人文经济要以科技资源为富矿,借助数字技术的跨时空优势,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让数字技术工具发挥沉浸式、虚拟仿真式等优势,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文化魅力,深化用户体验,推动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需要,通过智能代理人自行运用语言大模型、多模态模型、智能体等技术,运用以算法为核心驱动力的自动化决策、数据分析和资源优化来重塑经济活动的运行模式,操控更多资源,作出更多决策,推动经济社会的智能化升级,赋能智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夯基垒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基础理论研究支撑人文经济发展。加快发展人文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着力从源头和底层解决人文经济的规律性认识问题,为发展人文经济提供坚实支撑。深刻把握人文经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支持研究者在人文经济发展方向、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补短板上抓紧布局,从文化领域出发,加强文化产业集聚、文化金融、文化消费等领域问题攻坚;从地方文化出发,探讨地方人文经济模式和路径;从人文经济典型现象出发,揭示人文经济的特征、经验与做法;加强学科建设,比如鼓励支持文化遗产经济学、文化创意经济学、区域文化经济学等多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图为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世运·天府”文化艺术展上展出的身着蜀锦的世运会吉祥物。(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以文化产业政策完善保障人文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是助力人文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朝着更人文、更稳健、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经济新形态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前,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孕育并推动人文经济的加速发展,这都与产业政策息息相关。从中央看,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旅游业”;“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从地方看,苏州、杭州、深圳等多个城市都出台了支持人文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人文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体系。要重点聚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加快建设人文经济研究机构,加快优化人文经济产业政策,培育人文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人文经济场景应用创新,鼓励在文化旅游、智能科技等重点行业深入挖掘人文经济应用场景,促进人文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构建人文经济方面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社会对人文经济发展的认同感。

  以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人文经济发展。发展人文经济作为面向世界的经济发展新范式,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伴随中国发展推动全球经济迈向深度合作,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纷纷出台文化产业相关战略或政策,积极推动人文经济的发展与应用。我国发展人文经济,需要深化人文经济发展和治理的国际交流互鉴。构建人文交流平台,丰富人文经济新内涵,比如举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财富》全球论坛等综合性的人文经济交流方面的会议,给国际人文交流提供议题和努力方向,鼓励国际社会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为人类文明进步、共筑和平、共创繁荣做出新的贡献。要积极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人文经济方面的深度合作,搭建跨国人文科研交流平台,加速人文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文经济发展筑牢文化根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拓展人文经济的实体空间,比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