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莫言,没有可比性?
发布时间:2025-09-05 15:35 浏览量:1
转自胖大海的文化海洋
鲁迅和莫言,其实感觉没有可比性。
如果要在当下选一个适合对标鲁迅的人,应该不是莫言,感觉也没人真正适合对标鲁迅,比较是需要建立在类似相仿的基础上的比较,不能因为感觉两个人,一个被推到旗手的高度,一个得了诺奖,都是自己身处时代的文化符号化人物,就拿来比较,你说乔丹和马拉多纳谁比谁更伟大?一旦比较的基础没有了边界感或者范围过于庞杂,也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
鲁迅是一个海归;莫言是一个农民。
鲁迅是他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莫言是一个会写小说的乡土派作家。
知识分子其实和作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有些知识分子是作家,但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是知识分子。
小说写得好看,故事编得精彩就可以当一个优秀的作家,而知识分子则大多有他们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辨和一套知识体系,他们也写小说,但小说往往是他们传递自己思想的工具。我觉得这点估计是鲁迅和莫言最本质的区别吧。
莫言的小说虽然写得汪洋恣肆,但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因饥饿诱发了创作灵感的编故事的人,他最初的时候很多时候是靠本能在写作,只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体验和眼睛看到最真实的生活环境,换句话说,写小说是在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他写那些很原始的农村生活也是他内心最原始的心里体验,虽然他后来的小说越来越有对生活和历史反思的成分,但他没有鲁迅那么强的社会诉求。
鲁是站在国家和民族高度剖析社会和人性,有自己分析社会现象和人事的一套思维方式,写作是求证和推演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得到思考的结论,而莫言的小说更多的就是展示一种生活状态,我觉得这是知识分子和单纯的小说家最大的不同,如果硬要归类,当代中国作家,王小波和鲁迅更靠一点,而不是莫言余华这些人,他们只是更纯粹的写小说编故事的人。
如果你要问莫言和鲁迅的小说相比较的话,如果只比语言的应用和文笔的时代接受性,我当然觉得莫言的更好,因为老鲁那个时代是从文言文往白话文过渡时期,很多人写作都是文白夹杂,那会的中国作家都是从小学文言出身,结果半路出家写白话,对白话的使用肯定不利落,“大概”要写成“大抵”之类的,不是故意为之显得有古风,是旧时习惯的原因,还有很多字词用的是繁体,偶尔还要蹦几个汉字化的英语单词比如“费厄泼赖”之类的,如果只是初看,实在有点挠头,谈不上文字的流畅和美观,鲁迅文章更多的价值体现在他的思想性和社会批评性上,当然你硬要说你就喜欢哪种文白夹杂,七拱八翘,诘屈聱牙,还喜欢用典,用的还不是大家都通俗,不去翻查就不知道丫是骂人还是夸你的行文风格,我也没啥意见,毕竟萝卜白菜有个所爱,各花入各眼嚒。
等白话文发展到莫言使用他的哪个时代,当然已经不存在使用不熟练的问题了,很多人估计是莫言得了诺奖之后才去看的小说或者压根没看过就上网bb的吧,我看得比较早,熟悉他文字的人都能强烈感受到他那种行云流水一般的行文,丰富的想象力,大量意象的叠加,意识流和梦幻的随意插入和切换,还有对颜色世界和小说视听效果的追求,还有那些极富冲击力的画面,全靠文字来形成,可以说莫言是当代作家里对语言的大师级人物,各种花活玩到到一个境界了。当时丰乳肥臀和白鹿原我是比对着看的,你要说这两小说比较,各有千秋吧,比文字的使用,陈忠实就更像一个吭哧吭哧下地的老农,平实而厚重;莫言就有点游走于乡村中的给娃娃讲故事,云山雾罩糊得人一愣一愣的说书人,当然,各有魅力,但我感觉陈这样的,找一个可以达到他一样文字效果的人,还是可以的,莫言则是独此一家。
我的印象中莫言大多数小说都是乡村体裁的,而且他只擅长写小说,写了很多的中篇和长篇,鲁迅则没有长篇,最多就是中篇,还写了大量的杂文和随笔,老鲁也写很多乡村体裁的小说,比如阿Q祝福社戏,要么是童趣的回忆,要么是隔着一段距离的冷峻的凝视,很多人说老鲁对下层老百姓抱着同情心态,但我觉得他悲悯的同时也有一种不自觉的知识精英对下层人愚昧混沌的俯瞰心态。因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他和这些下层老百姓始终是有一种隔膜在里面,他在悲悯他们的不幸的时候,也有一种内心鄙视的优越。莫言则不同,莫言比鲁迅有更深的农村情结,相比鲁迅这样主要生活在城镇,只是因为母系的关系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和农村有一些瓜葛的人相比,农村是真正孕育莫言成长的热土,所以相对鲁迅的冷眼看农村,莫有一种很复杂的血浓于水的感情,有爱有恨——那种血肉两连无法割舍的爱恨,还有饥饿逼得他想逃离的强烈意愿和刻骨鸣心的记忆,但不会有鲁迅那种自上而下的悲悯,因为他自己就是农村的一份子,那些农村人的善良淳朴当然还有短视愚钝和不开化都是他真正生活的一部分,说到这里,我想说其实我不觉得老莫写的那些小说有什么故意揭中国人丑陋的地方,真正有心的人去北方那些乡下,找一些还尚在的老年人去了解一下,旧时中国农村的情况就明白了,写得很多都是真正存在过的人事,最多有点艺术加工,这里就不赘述了。
所以……怎么说呢?鲁迅是一个生活在民国时期,靠写小说和杂文来传递自己思想和理念的社会批评家,而莫言感觉没啥成体系的思想和理念,他就是一个学习西方现代小说还比较成功的创作者。他们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人,但因为莫言因为得了诺奖,就推到了和鲁迅相比较的高度,但鲁迅的高度也是他死后后人把他推到的那个高度。
鲁迅是一个因为ZZ原因和社会需要,被脸谱化和符号化的人物;莫言则是另一个因为得了诺奖正在被符号化的人物。
鲁迅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博闻强记,有工科底子,有海归背景,有杠精性格,眼睛里容不得砂子的脾气,拿现在的话来说,鲁迅更有公知属性;莫言则是更纯粹的农民,但有过人的文学才华成名后保持了一些农村人本色:谨慎寡言。相比鲁迅的七情上面,怒发冲冠,莫言似乎更显木纳,但有的时候你可以偶尔发现他身上闪过农民式的智慧,也可以说狡黠。
这两个本没有任何可比性的人,都是因为时代背景和历史情结的原因被批上了面纱,让后来的人并不清楚他们真正的价值和本性。当成符号一样比来比去,这其实也是他们都不幸的地方。我看也许这才是两个完全不靠的人物之间,当下最共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