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期|以“三爱”铸魂,做新时代“大先生”

发布时间:2025-09-05 17:40  浏览量:1

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海归教师比例不断提升,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海归教师有突出的学术优势,同时也有短板和不足。深刻把握和理解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成为一名“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的“大先生”是广大海归教师的奋斗目标,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政治属性的突出体现。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海归教师要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卓越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优秀指导者,实现从单纯的“学术导师”到学生全面成长的“人生导师”的转变。

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坚持以人民满意为价值追求。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根本追求。海归教师要增强人民情怀,强化人民教师的身份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育人本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性格、兴趣、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潜心育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伟业。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海归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 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将个人事业追求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作者:郑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