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荣:退役不褪色!建红色展馆传薪火 助老兵就业显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06 08:38  浏览量:2

在会泽县,有这样一位“最美退役军人”——李兴荣。他曾历经老山作战洗礼,退伍后创业有成,又倾尽积蓄打造红色文化展馆;20年义务宣讲红色故事2000余场,帮扶23名老兵创业就业,捐赠数百件红色文物。从战场勇士到红色文化守护者,他用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先后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云南省爱国拥军模范”“全国红色文化旅游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倾囊建馆:打造1200平方米红色精神殿堂

1982年,李兴荣参军入伍,在老山作战中历经生死考验;1986年退伍后,他投身创业浪潮,凭借坚韧闯出一片天地。但战场的记忆、会泽的红色历史始终萦绕心头,“建一座展馆,让红色故事传下去” 的想法逐渐清晰。

2004 年,不顾亲友反对,李兴荣拿出全部积蓄,开启红色展馆筹建之路。他走遍会泽县红军足迹所至的村落,走访老兵及后代,收集战场遗物、红军文物、“光荣军属” 牌匾等珍贵史料。同年 10 月,占地 1200 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展览馆正式开放,内设 “红军长征史迹”“国防和军队建设”“老山作战百名战斗英烈故事” 等 12 个主题展厅,馆藏展品达 10 万余件,生动还原革命历程。

如今,这座展馆已成为当地红色文化地标 —— 被 30 余家单位挂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2019 年还被云南省纪委命名为 “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朱德同志后人朱和平参观后,对李兴荣的爱国情怀给予高度评价。

义务宣讲:20 年 2000 余场课赓续红色血脉

开馆 20 年来,李兴荣主动担起 “义务宣讲员” 的角色,把展馆变成传承红色基因的 “流动课堂”。他走进学校、机关、社区、部队,结合自身战斗经历和馆藏文物,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与峥嵘岁月,累计宣讲超 2000 场次,接待各界群众逾 100 万人次。

针对不同受众,他总能精准调整宣讲重点:面对党员干部,侧重理想信念与廉政教育;面向青年学生,用鲜活故事阐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退役老兵座谈时,他会带领大家同唱军歌、共忆军旅生涯,还详细解读抚恤优待政策。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他都会组织老兵、学生在馆前吹响军号、缅怀英烈,让红色精神在庄重的仪式感中浸润人心。

2019 年,李兴荣受聘为云南会泽红军小学名誉校长,精心培养 “红色小讲解员”,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他的宣讲也因真实、生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有温度的红色教材”。

情系战友:帮 23 名老兵圆创业梦

“我是老兵,更懂老兵的难。” 李兴荣深知部分退役军人面临的就业创业困境,多年来始终把战友的事放在心上。他不仅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商经验与教训,更用实际行动为老兵 “搭梯子、铺路子”。

老兵杨某创业初期屡屡碰壁,李兴荣帮他分析市场、规划方向,最终助力其成功经营水果生意;退役士兵李某家庭困难,他不仅主动借款支持,还亲自带其考察项目,帮他在大海草山旅游区找到创业方向;村民陈某想加入旅游行业却缺资金,他主动担保贷款,帮其购买观光车…… 截至目前,经他帮扶的老兵和困难群众中,23 人实现创业梦想,80 余人成功再就业。

对生活困难的老兵及家属,李兴荣更是慷慨解囊:曾资助参战老兵赵某 1 万元缴纳养老保险,多次向抗美援朝老兵、老游击队员捐赠生活物资,还分享自己的藏书与藏品,用温暖驱散他们的生活阴霾。

捐赠文物:让红色薪火传得更远

“红色文物不是我个人的,是属于所有人的精神财富。” 李兴荣始终视守护红色根脉为毕生使命。除了运营好自己的展馆,他还积极向各地红色场馆捐赠文物,助力红色文化传播 —— 先后向麻栗坡县 “老山作战纪念馆”、会泽县 “水城扩红文化园”、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云南省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捐赠战争实物和红色文物数百件。

2005 年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时,他还自费搭建临时展棚举办公益展览,组织宣传队演唱红歌、放映红色电影,持续一个月向群众传递红色力量。

“军人的使命永远没有终点。”从战场到“红色阵地”,李兴荣用20余年的坚守,在新的“战场” 上续写着忠诚与奉献,成为照亮他人的“红色灯塔”。

会泽县委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