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上大学,我才明白:本科教育根本不培养人
发布时间:2025-09-06 10:41 浏览量:1
yuqi【社会感知】
图午来自于网络
【一个当代年轻人的岁月印记与思考】
2020年夏天的山东,蝉鸣声和空调滴水声差不多响,我猫在宿舍楼下,看着通知书傻乐。那会儿还觉得,“大学四年=人生插件包”,读出来就有BUFF加成。
结果现实狠狠摇了我一巴掌。这不是升级副本,更像彩排大型流水线舞台剧。双非一本的校门一进,才发现,所谓青春,不过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大厂打工人”模式早在校园开启。
刚开学时,自以为能“技能树全点满”,当班长,混办公室,去中介干家教;身边同学不是考证、就是兼职、涮经验值,各种忙。
但越折腾,越困惑。课程分成两派,硬核组如高数、线代、电路,老师放PPT纯属自说自话,十年内容从未更新,学生自学堪比清北训练营。
提问排队像春运抢票,机会少到可怜。另一派直接开摆,什么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形势政策,全是“睡眠良药”。考试题和答案高度重合,闭眼都能过。
我开始思考,这玩意图啥?2021干脆入伍,混了两年当兵,工地上摔倒三次都没人扶,比学校那些套路现实得多。
可退伍回头再来,换专业再起步,突然通透:大学本科,其实是高配版青少年管培营。
知识快成二手货,考核像综艺节目,大家互相配合,老师演戏,学生配合,期末前论文交一波就能满血复活,根本不管你未来会不会淹死在社会海里。
现在想想,真有点像“资本寒冬里的创业公司”,只要活着出成绩,没人问你活得咋样。
1999年高校扩招,就像开了洪水闸口,录取率飙升,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变成就业蓄水池。现在更离谱,2023年近90%,大学普及程度赶英超美。
优质师资不够用,教室坐得像沙丁鱼罐头,三年后发现,本科生身份就像APP注册用户——是给校方拉投资、发论文、刷排名的数据。
别看挂着“育人”幌子,这套路本质还是稳定社会情绪,别的说法都是PR话术。
想想,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如同工厂仓库库存,每年向社会定点投放。
人多到毕业照都站不开,企业根本消化不了。可以说,本科教育成了就业缓冲带,不是培养人才,只是延迟青年下场“社会竞技场”的时间。
等轮到了,有的人考公,有的人卷研,还有的继续回炉烤箱,躺平式内卷。很难想象,连985毕业生也感叹“学历贬值”,普通本科就更悬了。
老师呢?上课当KPI凑数,关键还得搞科研挣钱拼职称。你想求教知识,老师想套项目、发论文;双向奔赴不存在,更多是各玩各的。
当你真心准备打分,老师其实只关心你会不会给他绩效加分,“买单”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师道尊严,在学校考勤表和绩效排名前,统统塑料兄弟情。
别觉得学生组织高不可攀,背后也有灰色生意。我自己世俗一把做过考研机构校内代理。一单成交两三千,手机新款都能买了。
原来高校社团、学委、学生会齐心协力“精准收割”,讲座里夹广告,活动里塞联盟产品。你以为捡漏,其实利刃已经对准你的钱包。最令人无语的是,每年总有人混车买房,实锤小型黄埔商学院。
辅导员当行政螺丝钉,真正的人生成长指引寥寥。
没社会经验,抓打卡催报告非常专业,遇到真问题多半一句“多参加点活动”“考个公务员”糊弄过去。班主任身份更抽象,整个大学见面两回算多,补贴拿了,人影没见。
考试更像分配粮食,量大要均匀。做办公室助理时候偷偷看老师聊天,“这届分低了,再提一提平均分。
练习题抄答案吧,主打一个效率。”被归为“教学事故”的只有普遍挂科,本事对错没人理。当然,AI现在查资料一搜一大把,把我们培训好的那些记忆体全部拍进沙滩上。
有时会怀疑,读这么多年书,到底图啥?走到最后,人生就像掷骰子,许多人只能捡漏。大家讨论“大学有没有意义”,“全面发展”成了互联网老梗,越来越像集体自嗨。
王兴兴说顶尖学校不过如此,意思其实是:任何学校,都不能定义你的一切。年轻人要保持“可能性”,不要被教育系统磨平。
很多人以为工作以后人生才受限,其实大学那几年你不敢试错,就注定被未来拴在死水塘。
巧的是聪明人早觉醒,普通本科却持续困在“盲盒聚会”里。年龄越大越难跳脱。成百上千万弱水三千,最后只能喝一瓢指定的工业用水,这才叫悲哀。
我的结论很简单,本科教育更多时候是“幻觉经济学”,教育厂商画的一个饼,吃起来全是空气。别信学校包装出来的价值观,更别让本科学历成为思维天花板。
能把纸壳文凭利用成敲门砖最好,但毕业证绝对不是护身符,想靠它混一辈子?现实会让你明白“段位”有多低。
反过来,有没有办法反杀?有,高光两招。
第一就是拿好时间资本,寒暑假整整四个月,可别用来刷无聊报告和套娃活动。勇敢跳出“水课怪圈”,去外面社交、实习、搞副业或做自媒体,还不至于被乱刀砍一遍。
班级作业、考试、活动该划水就划水,把省出来的精力全砸进能提升竞争力的东西上。这不是混日子,而是策略性游泳。
第二,身份试错红利。读书时赔一次没事,撤退还能回本。大学生是社会“保质期最长新韭菜”,多尝试,多失败,给未来积累弹药。
只要人在局里清醒点,别被套路骗了,利用身份资源找圈子、结人脉,大学成了安全试错场。出门社会后,输不起的赌注多的是。
最后不做心灵鸡汤,不贩卖焦虑。所有号称“成长”“锻炼”全都水分超标,我们要擦亮双眼,把大学当跳板,用纸上的那点姿势打下江湖基础,但别真的躺平于系统繁荣的幻觉。
承认事实,逆流而上,谁说草根农民工不能点亮人生技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