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研究:狭窄斑块 也可用药缩小!他汀+降脂针 最快半年见效
发布时间:2025-09-06 14:44 浏览量:1
早上起床,牙还没刷,血压计先绑上;晚饭刚吃完,药盒就打开一排。对许多中老年人来说,“血管堵不堵”成了每天心头绕不开的事。斑块这词,听着小,想想却吓人。
不少人一听“斑块”,脑中就浮现“心梗”、“脑梗”、“突然倒下”这几个字。是不是一旦查出有狭窄斑块,就只能等着手术?这话说得太早了。其实,现在的研究给出了一种更温和却也有效的方式。
有研究发现,规范使用他汀类药物联合降脂注射剂,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动脉内的狭窄斑块就有可能缩小。
我们总说“血管堵了”,但它不是一夜成形的,就跟河道慢慢被淤泥填满一样。
斑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慢性过程,和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密切相关。
血管内的这些斑块,其实是胆固醇、炎症细胞、死细胞等混合物的堆积。一旦形成,它们就像“路障”一样,阻碍着血流,还可能突然破裂,引发血栓,结果就是我们熟知的心脑血管事件。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油腻,就不会有斑块。这可不一定。有的人饮食清淡,但体内合成胆固醇的能力强,照样血脂高。还有人本身有家族遗传因素,控制得再好,也可能中招。
以往大家觉得一旦有了斑块,就得靠支架、搭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不稳定的斑块,有可能通过药物的方式,让它变得“稳定”,甚至逐渐缩小。
这次协和医院的研究,用的是他汀类药物配合一种注射型降脂药物。两者联手,不仅能大幅度降低“坏胆固醇”,还能改善血管内的环境,抑制斑块发展。
他汀类药物我们已经不陌生,很多人早就吃上了。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这个“坏胆固醇”,正是斑块形成的“帮凶”。
而注射降脂药,属于PCSK9抑制剂类,相比口服药,它的降脂效果更强劲,而且作用机制不同。
可以理解成,一个从源头减产,一个从外围清仓,两者组合,效果叠加。
研究显示,连续半年规范使用这两类药物后,有部分患者的动脉斑块面积减少,而且是通过影像学真实看到的,并非“感觉好转”。这就打破了“斑块只能稳定,不能逆转”的老观念。
健康从来不是争分夺秒,而是日积月累的选择。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联合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胆固醇水平、是否有心脑血管病史、肝肾功能等,来决定是否需要加上注射类药物。
很多人担心打针是不是意味着病情严重。其实不然,这种药物的使用标准主要看血脂控制目标是否达成,并不代表病情“更糟”。有时只是为了更早、更稳地达标。
也有老朋友问,“我吃了他汀,腿疼,是不是副作用?”确实,一小部分人会有肌肉酸痛的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用,更不能自己停药。很多时候换一种剂型,或者调整剂量,就能缓解。
身体和机器一样,停下检修就容易出故障,关键在于持续养护。
还有人觉得,控制住饮食就不需要吃药了。这是个常见误区。饮食控制当然重要,但对于已经血脂异常的人,靠吃清淡食物很难把胆固醇降到目标值。
就像清理马桶管道,光用清水冲不够,有时还得加点“下水道疏通剂”。
药物治疗就是这个角色,它起到的是“工具性”的辅助作用。
也有不少人担心,吃了他汀是不是就“一辈子都停不了了”?从医学角度讲,只要血脂仍需控制,就需要长期维持治疗。这不是“成瘾”,而是“维稳”。
长期规范服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方面有明确的好处。
很多人能健康活到高龄,背后少不了这些默默“护航”的药物在发挥作用。
比起“怕吃药”,更该怕的是“拖着不治”。
这项研究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展示了斑块可以缩小,更是因为它强化了一个观念:血管病变不是不可逆的,只要方法得当,它是可以“回头”的。
另外,中老年群体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检查结果出来了,显示有斑块、狭窄,但医生说“先不做手术,继续观察”。这时候就陷入纠结,到底该不该紧张?
其实这正是药物“发挥空间”的阶段。斑块是否危险,关键看它的性质而非大小。不稳定斑块即使小,也有可能破裂;稳定斑块即使大,也可能多年不出事。
所以,有些人一个斑块“跟着走”了十年,也平安无事;有些人却因为一次情绪激动,就突发心梗。
这说明,控制风险因素,比纠结当前斑块大小更重要。
老年人养老不是“等着老”,而是“养着老”,这其中血管健康是基础。
当然,药物治疗只是其中的一环。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关键。比如:戒烟限酒、规律锻炼、睡眠充足、情绪管理,这些都能显著改善斑块的发展趋势。
运动方面,不需要跑马拉松,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就能有效改善血脂和血压。饮食方面,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豆类、深色蔬菜,少吃加工食品。
而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是:情绪长期紧张,会诱发炎症反应,间接推动斑块进展。
所以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是最被低估的“降脂药”。
中老年朋友在关注血管健康时,不妨也关注一下“心理斑块”。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减少对未来的焦虑,也是在保护自己的血管。
身体的斑块,可用药物清除;心里的斑块,也要学会慢慢疏通。
这次协和的研究提醒我们,别急着对斑块“判死刑”。科学在进步,方法在更新,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跟上节奏,做到不盲目、不恐慌、不拖延。
过去,我们总是把“斑块”当作悬在头上的剑。现在科学告诉我们,它不是一块“定时炸弹”,而是一个可以被管控、甚至被逆转的过程。
不怕斑块找上门,就怕我们不敢正面迎上去。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张宏,王晓霞,等.他汀类药物联合PCSK9抑制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3):203-208.
[2]沈慧君,陈燕,周丽芳.动脉斑块的形成与逆转机制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53(2):145-149.
[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摘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