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没有学中医以前,总是照着周岁来报年龄,尤其是过了35岁的女士,生怕别人说大了自己的年龄,只要还没有过生辰那一日,就死不承认自己又多了一岁。现在学了中医,尤其是读了《黄帝内经》,才深深感叹古人的智慧。出生前的“这一岁”,一点也不虚,而是实打实算着一个生命的开始。现代医学,尤其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后,可以监测胎儿发育的全过程,也让我们清晰知道生命孕育的变化。前文说到,精子进入卵子后,便会结合成为受精卵,然后在女性子宫内着床,开始有丝分裂,形成胚胎。胚胎要继续发育出各个器官,才具有人形,从而成为一个有生命的胎儿。西医检测到胎心,才意味着生命的开启,也就是说,心脏为首个具备功能的器官,为后续的器官提供血液循环,输送营养和氧气。随后,胎儿的神经系统接着发育,然后是脊柱骨骼和四肢肌肉。到第7至第8周,所有主要器官的原基都已出现,胚胎正式过渡为具备人形的胎儿。十月怀胎,前面三个月是胎儿的形成,后面七个月是胎儿的生长发育,当胎儿产出后,才成为有意识上的“人”,所以西方按照出生那一日开始计算一个人的年龄,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当成零起点,出生满一年后才算一岁。而我们的古人,则是从胎儿脉络气息为起始,怀胎十月即为一岁,出生后满一年为两岁。从中医来讲,我们的古人更有智慧,这是将人的生命真正看成了一个整体,也因此奠定了一个人的“命理”,虽然现在称之为“玄学”,但不得不承认,人本来就自带“阴阳五行学说”,否认或忽视了老祖宗的智慧,也就离整体医学越来越远。读了《黄帝内经》,才发现这不仅仅是医之始祖,更是博大精深的人生文化经典,包含着哲学、社会、天文、地理、气象、物种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所以,除了探讨医典里的养生学、脏象学、脉象学、经络学、病因学、病机学等,我还对天文地理产生了兴趣,最近在研究星宿,深感古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居然可以推测出如此精准的宇宙奥秘,实在是不可思议。南怀瑾先生曾说:“《黄帝内经》不只是一部医书,更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心医的书。”深以为然。现在终于明白,古人为什么要从虚岁算起。《黄帝内经》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这与老子《道德经》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是一致的。宇宙的形成之先是太虚,人类的形成之先是元气。太虚充满本元之气,气之运化,才有了宇宙的星河、阴阳、寒暑乃至万物。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的脉象,同样是对四季不同气候带适应性反应,如果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很有可能生出百病。气分阴阳,阴阳二气互为存在的条件,每一脏腑都如此,从组织结构到生理功能,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上文讲到肾有两个,一阴一阳,有人就问心和肝有阴阳吗?当然也有,心肝脾肺肾是协调统一的,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相互协调,从而支撑生命的运行。如果非得说心脏只有一个,那只能从脉象上讨论阴阳。将人看成是阴阳对立的统一后,古人是从胎儿的脉络气息来判断生命的起点:“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所以,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等于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就是宇宙的规律。这里的肾,当然不是肾脏器官,而是产生“精”的肾水。母体有了肾水,然后水生木,也就是肝;然后木生火,也就是心;火生土,也就是脾;土生金,也就是肺。中医可以从脉象上判断肾水,所以早早就可以判断生命的开始。这,就是虚岁的意义。虚岁不仅仅代表着生命的开始,也蕴含着一个人的五行命理,但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玄学的东西容易被判为“迷信”。虽然我们现在都按照西方的周岁来计算年龄,但其实我们都没有忘记老祖宗的智慧,这从给新生儿起名字时就可以得知,一个人的五行,贯穿一生。